本系列内容来源: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
纳什均衡,也称非合作均衡。指任何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而是从自身最有利的方向考虑,不考虑社会福利与对手利益。这个策略组合由每个局中人的最优策略组成。
粗略的用一句话来表达**——组织内所有参与人都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而选择牺牲集体利益而导致的全体参与人都吃亏的均衡状态。**(这个组织maybe是团体、或者只是一个地铁里的所有陌生人,甚至是一个教室里的学生)
简单来说,就是个人的自私的行为决策,导致了这个组织的那什均衡的状态。
纳什用严密的数学语言和简明的文字准确地定义了纳什均衡这个概念,证明了纳什均衡在多人有限博弈中的普遍存在性,开创了与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的早期博弈论路线完全不同的“非合作博弈”理论。
囚徒困境(经典纳什均衡案例)
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
关于案例,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心理学角度来说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
这两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坦白,如果我抵赖,得坐10年监狱,如果我坦白最多才8年;假如他要是抵赖,如果我也抵赖,我就会被判一年,如果我坦白就可以被释放,而他会坐10年牢。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坦白与否,对我而言都是坦白了划算。
两个人都会动这样的脑筋,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结果都被判8年刑期。
但是我们可以从“纳什均衡”中引出观点就是: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再举个例子:
之前提到过升维、降维、同维打击的定义——如果是纳什均衡,在基本都在同维度的打击中经常会看到——就是“低价战”。像中国现在电商这么发达,每个人都会在某猫、某宝、某东、某多多、某音里面去比价格,原因在哪里?
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商家由于一些不得已原因,必须做出一些在不同平台内做一些价格落差,以确保在某个平台内可以拿一个“高流量位”,所以这个时候,首发、独一的引流品、唯一的offer、最低的价格——这些东西就成了每个电商平台必争的货品。
而消费者的原因,大多数也是知道一些平台规则,都会多比比价格,保证自己不被坑。
所以,结论就是很多平台就开始了价格战,这种例子很多,不仅是电商,你身边的马路上的2家麻辣烫或许也在如此竞争,最后的结果对两个企业都没有好处。
当两个企业都发现价格战把自己利润降低了,品牌形象搞垮了的时候,谁都不敢涨价。因为怕自己涨价而对手不涨价,自己的市场份额会丢掉。俩企业都在那挺着,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这么干,那整个产业就被拉低了一个档次。
再想想前几年国产手机为什么给人一种低端廉价的印象,就是因为国内手机企业打价格战,为了降低成本,手机质量也上不去。
所以,纳什均衡,和“内卷”,有那么点相似,因为总有人会“各怀鬼胎”。
那么,纳什均衡思维模型,指的是什么呢?
指的是,让你意识到所有事情都会牵扯到一个“纳什均衡点”,过了这个点,可能就会吃亏,而保持在这个点,才是收益最大化。(有件事可能你要分清楚,你自认为的利益最大化,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利益最大化)
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过犹不及”吧,就是我身边每天学习到2点的同学,还不如我一个回家不做作业天天看电视的成绩好,这个,可能就是最恰当的例子了。
其实我想说,纳什均衡点,或者纳什均衡模型,核心点在于,你要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过分反而会起到反效果,达到你最舒适的点,我觉得才是效率最大化的状态。
相关内容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 2024: 浓缩版:私域运营必知的43个专业名词!(0)
- 2024: 抖音电商爆品趋势手册(2024版)(0)
- 2024: 视觉中国因特朗普遇袭照片版权问题再上热搜!(0)
- 2024: 2023小红书七夕节点营销方案(0)
- 2024: AI招聘策略:提升效率与准确性平衡的关键步骤(0)
原创文章,作者:爱运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yunying.org/work/318895.html
评论列表(1条)
[…] 《100个思维模型系列》038.纳什均衡(非合作均衡)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