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工作十多年,依旧是在原地踏步。
有的人短短几年,就青云直上。
到底是什么拉开了差距?
的宝藏新书,

01
不要“解答”问题,而是“解决”问题
当老板这边让你准备方案,那边又要你开策划会,开完还问你“方案怎么还没交”。
是不是觉得没办法、没时间呢?
其实可以换一个思路——
仔细想,策划会在当时真的一定要马上开吗?
跟老板说,往后延两天,但保证直接交完整漂亮的策划案,老板会不答应吗?
职场不像考试,不是所有的题都要答。
老板不是老师,心里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你不能把他安排的“任务”当成“标准作业”去做。
就像老板让你在树林里打鸟,你开一枪没打中,鸟全飞走了。
学生思维的人会想“没办法,只能回去挨骂了”,
但职场思维是,“我摘点水果回去怎么样”“捕两条鱼回去怎么样”。
因为你的任务是去捕食,不让大家饿着。
职场不需要“解答问题”,而是需要“解决问题”。
02
过来人的建议,没那么值得听
有一类“过来人的建议”,千万不要听。
就是那种不断戳你的软肋,用你的缺点打击你,以此来树立他自己的权威。
比如,你明明“对文字敏感,点子多有创意”,
他却总盯着你“数据能力不行”,告诉你没有数据能力,文字再好也没用。
人很容易被“戳中软肋”,于是你忙不迭地认错,按部就班地照做。

但这里面却有三个隐藏的“坑”:
第一,长期被指责,放大缺点,没有正反馈,你的自信会被摧垮。
事实上,一个被积极肯定的人,才能持续交付出更好的结果。
第二,你把时间都花在补短板上,但补短板的效果其实很差。
在你的优势领域花力气,效率才是最高的。
第三,哪里不行补哪里,会阻碍你成功。
这个时代,工作上的短板是可以通过团队协作解决的,你需要做的,是确立自己的优势,那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再遇上那些所谓“善意”的建议,不妨这样对待:
“如果我要逼着自己成为别人,那到头来,我谁也不是。我欣赏他人的才华,但我也有自己的坚持。
03
接纳自己,缺点也可以变成优势
我们公司有两个销售,资历差不多。
但楚楚一个月业绩 30 万元,琪琪一个月业绩 4 万元,为什么会差这么多呢?
她们俩都很有同理心,但有意思的是,当她们被客户拒绝时,两个人的反应却完全不一样。
琪琪觉得自己得罪了客户,然后紧张得话也讲不清楚,她特别讨厌自己这种敏感的性格。
而楚楚却总能“穿过”客户的不满情绪,去感受客户真正的需求——
“客户的需求不是不想买,而是要买合适的,那怎么才合适呢?”
她很感谢自己的敏感特质,能让她准确把握客户需求,还能照顾客户情绪。
同样是同理心强,用不好就变成了“情绪化”,但用得好,就成了我们常说的“情商高”。
认同自己的“特质”,把缺点转变为你的优势。
通过刻意练习,把它不断优化,让“情商高”出现的频率远高于“情绪化”。
04
学会借力,借力也是能力
我们很多职场人,特别努力地解决问题,努力地扛起责任,唯独不会“努力地去借力”。
原因是,我们想不到还可以借力,或者是从心底就不认同借力这种方法。
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事,麻烦别人显得自己很无能。
但真要说无能,你一个人忙活了半天,事还没做好,那才叫无能。
还有一个原因:不知道怎么借。借力可以靠“说”,借力也可以靠“做”。
我有个运营同事,想做线下活动,但人手总不够,我就给他支了个招。
我让他在活动前期,找到要借力的人说:“我有个活动,可以帮你们涨 2000 个粉丝,只要你们出两个人就好了。”
把“我找你帮忙”变成“我来帮你的忙”。真正的借力,不是求助是互助;不是剥削,是告诉对方,我来给你送福利了。
当你觉得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做不完时,请一定想起这句话,
职场中,借力也是一种能力,在某些时候,它甚至比“执行力”更重要。
05
接到新任务,这两句话一定要赶紧问

06
与其总问“为什么”,不如问问“怎么办”
面对同事迟到,问“你为什么总迟到”,这是对一个人的否定,
而且是“不管说什么我都定义为借口”的否定,搞不好反而会激发消极抵抗。
如果换了一个问题:“那你觉得怎么样才能避免迟到啊?”
就这么点变化,产生的效果可以说翻天覆地。
有同事表示可能要提前一天定好闹钟,有同事说再迟到自罚 200 元。
更神奇的是,他们自己提出的方法,自己实践的意愿度大很多。
于是,我的发问方式开始有了变化:
为什么你的文案总出错别字——怎么做才能避免你的错别字?
为什么这个目标你完不成——怎么才能完成这个目标呢?
这不仅让我不再那么咄咄逼人,而且更能启发同事们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法。
“你为什么总迟到”,这是对过去的追责,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而“你怎么才能不迟到”,这在管理上叫“机会型问题”,是对未来的启发。
用对未来的启发,解决过去的问题,事半功倍。

07
抓准关键动作,你就成功了一半
每个人都很忙,恨不得一天有 48 个小时,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60% 的忙碌跟努力,对结果毫无帮助,这就是无效工作。
所谓有效工作,是能抓到影响结果的关键动作。
很多人确实很努力,事情都做了,时间都花了,但结果还是差那么“一步”。
这一步看着小,却是有效工作和无效工作之间最本质的那一步。

擅长有效工作的人,会不断去想,我现在做的动作,是否对结果有关键影响。
刚开始,自己做不到,请身边的同事、领导帮你查漏补缺,“哪些动作,会直接影响到我的结果?”
只要你想,总能做到。
08
用金字塔原理提升沟通效率
所谓“重点”,不是“你的重点”,而是“别人关心的重点”。

09
工作沟通别用形容词
很多人的沟通,只是自以为沟通了,事实是对方根本没有理解。
有个方法很好用,叫作“说具体”。
比如老板让你提意见时,不要说“我感觉不够好,我感觉有点长”,
而要说“具体哪里不够好,具体哪里有点长,要怎么优化”,因为“感觉”不靠谱,“具体”才落地。
汇报工作时,不要只用形容词,“这次转化率很不错”“我们比竞品做得好”,而要说“这次转换率提高了 5%,我们比竞品同期增长了接近 60%”。
对形容词的想象因人而异,数字才准确。
10
定期汇报工作非常重要
以上这十条晋升法则,都来自读客的新书《职场晋升101》。
作者崔璀(cuǐ),用6年时间从实习生做到公司CEO,再到今天的公司创始人,
她所积累的职场经验,从难度和广度上,都是普通人的十几倍!
怎么克服自身弱点?比如拖延症、效率低、无事忙。 怎么搞定不配合的同事?怎么拒绝别人而不伤关系? 怎么跟上位领导稳定相处?怎么跟老板提加薪?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爱运营):工作第一年就该明白的道理,有的人工作十年都没懂
原创文章,作者:爱运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yunying.org/work/280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