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读书体会

《引爆点》读书体会

1.槽点

 未论优点,先说不足:

(1)翻译太烂了!这种翻译损耗,已经影响到了书本的内容品质。

过长的句段,单调的论述,寡淡而拗口,文字有些枯燥晦涩,读起来费劲,没有畅快感,抓不住读者的注意力。这种情况,对于文字工作者,编辑和文案等,是要学会规避的。

(2)部分案例有牵强附会之嫌,甚至有些画蛇添足抓不住重点,并且部分例子太过赘余,拖沓乏味,没有形成明确的理论。

例子太多理论不足,更多是浅尝辄止,比如书中的附着力因素,分别包括了广告、文案、营销活动、产品质量等方面,没有很好地从理论上开放性展开、讨论、总结;为了说明流行潮的剧变性,甚至引用了温度降至0 ℃ 以下会下雪的例子,为解释而解释,画蛇添足;而美国战争的因素错综复杂,战争不是流行,它的发生是正态分布的,它的引爆不能说是因为小小的马童;自杀、犯罪潮、梅毒等例子是否合适,也值得讨论。

(3)部分论述缺乏说服力。

比如温斯顿的slogan,“Wiston tastes good like a cigarette should”(温斯顿,正同烟的味道),作者认为“正同”取代“正如”,是广告宣传成功的关键,然后理所当然地得出结论,简单修改措辞,可以制造流行的效果。玩弄文字游戏,常常是取巧和错误的做法。译者标注的温斯顿和智慧(Wisdom)谐音,一语双关,锦上添花但并非根本。这则slogan不但简洁精炼,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同时传递了产品的定位、品牌理念、特征,同时还借助了烟的味觉符号,让人印象深刻。书中还有不少地方,值得去推敲和认真验证正确性。

(4)从病理学的麻疹、冬季流感,提炼流行的特征,然后发散思维到社会学意义上的流行,不一定准确、切合、完整。

虽然号称是流行理论,但却没明说“流行是什么”。百度给出的具体解释是:

流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社会上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或某权威性人物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以至消失的过程。

书中根据流行感冒总结的流行三个特征是:(1)传染性;(2)微小的变化产生巨大的效果;(3)变化是突发而非渐进。但作为社会心理现象,流行的社会学特征,其实远不止这三个。


2.引爆点三要素

在一个产品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起初是漫长的低效的,这个时候,用户的增长很缓慢,而当用户累计到某个点的时候(一般来说是10%~20%的某个点,也称作引爆点),有机会迎来飞跃式的快速增长。从一个缓慢的增长曲线变为指数级的增长趋势,而从低速到快速的转变是突然的,快速的传播从这个节点开始。引爆点是制造流行的着力点

作者在三个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引爆流行的三个法则。

(1).个别人物法则

揭示的是人们传播信息的行为。某些特别人物中有人意识到了时尚趋向,然后通过社交关系和积极努力,再加上自己的热情和个人魅力,把信息病毒式地传播出去。作者把这些具有“引爆”特殊能力的个别人物,分为了三类: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他们发起并带动了整个传播过程:联系员是粘合剂,将信息传播到各处;内行们相当于数据库,为大家提供信息;推销员则负责说服人们接受该信息。转换到现代社会,联系员不必认识很多人,重要的是很多人认识他;内行更像是所谓的意见领袖;而推销员并非单单是意义上的“销售人员”,每个人都可以是推销员。

信息能不能真正病毒式的扩散出去,最最重要的让每个用户都成为你的推销员,或许是每个企业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是,现在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三者的身份已经开始重合。目前,最好的特殊个别人物,可能就是明星、网红之类,盲目崇拜带来的粉丝经济是可观的,不过选择最好能和产品所在行业沾点边的明星和网红。三者之中,联系员和推销员的角色身份正在慢慢淡退,而内行却愈发重要。召集内行并服务于内行,打造内行的信息数据库,可能是企业初创成功与否的命门,这在当代信息混杂的环境内,尤为重要,在IT、汽车等领域特别明显。好比,许多人愿意去找某美妆po主搜推荐,开始在知乎上寻求经验的内行解答。这些是网络营销的优势和潜力。

(2).附着力因素法则

阐述了被传播信息的本身特征。在同等条件下,附着力越高的信息引爆流行的可能性越大。那什么是附着力呢?作者以一系列案例和模型,来阐述这个模糊的概念,有点啰嗦。其实一言以蔽之,所谓附着力,就是人们得到信息后,对其留下了多大的印象、有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以及采取行动的程度如何。

但是作者认为,“只要在消息的措辞和传达上做一些比较简单的修改,就能产生巨大的收效和影响力”。有一定道理。附着力的第一程度是对受群的印象。最简单直接的就是产品的命名。一个好的名字能极大的增进信息的附着力。比如淘宝网、阿里巴巴(叠词)、去哪儿、苹果等网站名和域名,无疑降低了传播成本和用户的记忆成本。当然,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其他增加信息附着力的方式,例如产品的外形设计,三精的蓝瓶、可口可乐的女性瓶身设计,还可以从品牌标志入手,比如Adidas的三道杠明显突出,比Nike的勾儿在视觉传播成本更低。

关键是,让信息具有视觉化、具象化和可操作化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引发非线性的几何级的增长,实现突然而全面的爆发。更多是消息的包装和传递,但消息和产品本身同样值得关注。比如现在的平台网络运营等,与其说是在争抢粉丝数或者点赞量,作为KPI和广告价值的衡量,不如说,我们是在争夺划分用户的注意力,争取用户的粘度。活跃用户才是真正的用户资源。

足够优秀的内容和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原因,内容营销是重中之重。在众多产品和信息中脱颖而出,要有令人过目不忘的特质。APPLE 公司的核心品牌是什么?IPhone 和iPad 。 品牌的打造意味着强大的附着力。

还有就是,一个附着力高的信息,不但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它能影响人的行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互动性,因此如何通过平台的附着力增加用户的互动积极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3).环境威力法则

人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比他们所表现的更为强烈。这就是所谓的有了“人和”“物和”,还要有“天时地利”。流行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不一定是新出现的,有的可以是在以前就出现或已经流行过的,只是在新的一段时间又流行起来。这样的现象,环境起了绝对关键的作用。

作者将环境威力法则分为了“破窗理论”和“150法则”两部分。

“破窗理论”阐述的是具体情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进而产生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其理论核心是“犯罪是秩序混乱的必然结果”。据此,我们可以蹭热点式地开展事件营销,将外部环境与产品结合起来,进行营销推广,参见杜蕾斯;餐厅开业时的免费试吃,甚至爆出喜茶的雇人排队新闻,造出火爆的假象,利用“从众效应”的威力。

与破窗理论阐述的相对共性环境影响不同,“150法则”揭示了相对个别环境的影响--群体环境。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人群中考虑得出的结论,往往与他们独自一人时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这是因为当人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就很容易感受到来自身边众人的压力、社会规范和任何其他形式的影响。

作者更是进一步指出,任何新兴的、意识形态的传播都要借助于这种群体力量,当然,这理论可以应用到平台运营和线下活动等。“150”法则,强调群体规模的大小也是可以产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要发起大的流行,必须先发起一系列小规模的流行。

BBS社区无疑是其中一种方式。许多网站会致力于创造自己的特有文化,比如说云村的“故事段子大会”、豆瓣fans文化、朋友圈点赞综合症、虎扑的步行街和湿乎乎等等。这得益于它的社区环境。但是,根据“150法则”的负面特性,社区发展过快,群体容量过大,超出150的临界点后(150人应该指活跃人数,而不是全部人数)群体对成员的影响力开始下降。如果不加管理,这种大社区网站都会出现,网民逃逸事件。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豆瓣小组是个好模板。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使用了明星、网红、大V这种联络员或推销员,似乎150的群体规模,不会受到限制。


3.读者个人总结

把流行理论三法则转换到营销思维上,大概就是

制造流行= 内容营销(附着力)+ 广告营销(个别人物法则)+ 事件营销(破窗理论)+ 病毒式营销(推销员)+ 品牌营销(符号的附着力)

于是乎,作者觉得,满足以上三个法则,就可以找到制造潮流的引爆点。


4.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文中深入浅出探讨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六步分离”“情绪感染”“破窗理论”“通道容量”“扩散模型”“传真机效应”“内行陷阱”等等,并引用了大量的实验案例加以佐证,十分的严谨。当然,文中也不乏一些经典的言论,精辟之至,直指人性。虽然它更像是一本营销的通俗入门读物,但也提供了一些开放性的话题,引发了一些不同维度的思考。《引爆点》的流行三法则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模糊的方向和思考,并不是方法论,更不是万能的方法论,甚至可能不是那么对的方法论。它只是走在了前面探路。


5.有趣的思考

1.“150”法则超过150的临界点,会引发负面效应,但是否存在另一个引爆点,会激发人们的力量?

蓝海战略的原则之一,引爆点领导法提出,在任何组织中,当数量达到临界规模的人们以信心和能量感染了整个组织而行动起来去实现一个创意时,根本性变化就会发生。

2.哪些因素或行为对打破现状制造流行,能起到超乎一般的积极影响?

3.制造流行的关键是集中资源,而不是分散。

要想对企业的现状发起大规模挑战,要做的不是唤起同样大规模的回应,实现与投入时间和资源成正比的表现的改进,而是要节约资源,减少时间,集中力量找出并利用组织中具有超凡影响力的因素,发挥杠杆作用,撬动引爆点。

4.两种不同的流行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买的时候是流行,放久了是收藏”的LV,还有BURBERRY偏实用、经典,而时尚魔头PRADA,华美、变化多端的GUCCI则偏时尚、形式。它们定位完全对立,却同时流行。流行作为社会心理现象,还有更多值得研究和挖掘的方向。

5.流行具有选择性。流行可由人们自由选择,不具有强制力。制造变化是可能的。

6.有环境要充分利用环境,没环境就要想办法制造环境。

始发于简书:LS多沾惹难拼舍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1. 2023:  网易职级与薪资体系(0)
  2. 2023:  农产品直播电商运营策划方案(0)
  3. 2022:  用户运营增长导论(0)
  4. 2022:  笔记:安索夫框架(0)
  5. 2021:  常见商业分析模型(0)

本文转载于LS多沾惹难拼舍,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

(0)
爱运营的头像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18年2月18日
下一篇 2018年2月22日

推荐资讯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