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如何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我一直妄图构建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全景式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不仅仅是某个知识点、某个专题、某个学科甚至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而是从“个人实际应用”的角度构建的知识体系,我习惯称之为“个人认知系统”。

在我正式形成“个人认知体系”这个概念之前,我曾做过大量的行业的、学科的、某主题或者某本书的知识体系。

例如:

下图是我整理的斯科特·扬在《如何高效学习》中介绍的“整体性学习”的知识体系

如何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下图是我初学社会心理学时整理的知识体系

如何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这些知识经过我的梳理后很系统,逻辑也很清晰,知识点也很明确。我刚开始对此还很满意,因为我发现这用来应对“应试性”考试和或给他人讲解很有帮助。我能很清晰地讲出完整的体系和来龙去脉。

但是在我随之而来的应用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一直在致力于建立“形式上的完整性和逻辑清晰”,这也许有利于你去讲解,但是这对于个人实际应用并非是最佳的体系(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对于打牢基础、建立纯知识的体系有很大帮助)。

举个例子,这就像一个搞心理研究的人,理论基础很扎实,但是却不太会做心理咨询或在生活中应用一样。

于是我就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增强“实用性”。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从“应用”的角度去审视这些知识体系,即“所有知识,为我所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些感悟: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做一些“看起来很努力、看起来很有用”的事情,比如,上学时不去读书就有罪恶感,因此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去随便读书(这个例子,可能不爱学习的人感觉不到,再举个例子,工作以后,好像不努力就有罪恶感、焦虑感,所以要去“努力”,但是这只是为了努力而努力,为了减少焦虑而努力,这是形式上的努力)。然后在思维导图、各种知识管理软件流行的年代,我们又去追逐这些东西,好像我们在很努力,但其实我们只是“假装很努力”。就像我用“微信读书”,上面会显示你的读书时间和在朋友中的排名,于是为了刷排名我开始疯狂读书,(我承认这样做最起码比不读书要好)但是这是建立在一个虚构幻想的基础上,相对于我目标明确、计划科学、兴趣盎然的主题阅读来说,这样的读书效果简直太差了。

真正的努力应该是目标带动,或是兴趣驱动,你所做的事情能够切切实实地应用,而不是只是满足你自己“我很努力、我很优秀”的幻想。一些理论扎实但操作很差的人大都有这样幻想。

而我之前只是一味地做漂亮的、完善的、形式上的知识体系,就是上述所言的那种虚假的努力,自我感动的努力。所以我开始思考实用性。

实用性的东西必然是围绕你的实际应用展开的,于是我就逐渐形成了这个“个人认知系统”的概念。

建立自己强大的认知系统,就好比学习深厚的内功,基础打好后“拈花摘草,皆可伤人”。

认知系统是内功(例如易筋经),知识体系是系统的武功(例如降龙十八掌),而零碎的知识点是一招一式。

在有了这个认识后,下面来说说建立“个人认知系统”的一些原则和注意事项。

在我看来,“认知系统”是比“知识体系”更高级一点的东西。说白了,“知识体系”就是一些客观的知识点及知识点构成的结构。而“认知系统”是“思维层面”的体系,简单说,就是“运用知识点”的体系,当然这里面包括了“要被运用的知识体系”。

即,个人认知系统=认知系统+知识体系。当然这并非是简单相加那么简单。

首先,第一原则是思考你的工作生活学习休息等一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进行一个分类。

关于分类:

我的习惯是分成七类,分别是“自我认知”、“职业”、“兴趣及事业”、“通识类”、“生活类”、“休闲类”、“其他”。这基本囊括了“我”的一切,具体分类可以根据自己习惯而定,切记,一切从“实际应用”出发。

这样是不是没有必要做单个专题的知识体系了?

不,单个知识体系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基础,是练武时扎的马步。只是,我一般除了单独做某个专题的知识体系外,我会再将其进行拆解,然后融入到我的“个人认知系统”中,例如上图所说的“整体性学习”,这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但是我会拆解其中与我的学习习惯相符的做法和理念,放入到我的认知系统中。这样,我就即了解了它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应用到实际,快速理论转化为应用。

关于系统中的“个人认知”版块

在我看来,“认识自己”是应该最优先关注的问题。人终其一生说到底还是在和自己相处。那些过的怡然自得的人,不论是否富有,都能洒脱自洽,而有些人终生都在自己折磨自己。所以,这个被我放在第一个版块。

“人啊,要认识你自己”,但是认识自己往往是最难的。

那么,怎样去构建“个人认知”这个版块呢?

第一是描述,去描述自己,尽量客观地描述,尽量准确的描述,如果你没办法准确的描述自己的某个特点,那就一遍遍描述,直到你满意为止,描述的越精准,你对自己的认识越清晰。

需要注意的是,在描述自己的特点或情况时,不要用“优点”“缺点”这样倾向性特别强的词汇去描述自己,不然你会被无意识的情绪左右。这样你就不会注意到,一些你自以为的缺点其实可以转换为“优点”。最严重的是,你会带着对自身“缺点”先入为主的“敌对”心态,因为你觉得它是不好的,你老想着要“干掉它”“克服它”,这样的想法会给你带来不自知的压力,让你处于对“缺点”的不自知的惶恐、焦虑之中。这往往是人难以与自己和平相处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解构,简单来说,就是去细分。你要把自己拆分成无数个子项目,如下图,我在最开始做自我分析时的解构图(源于保护隐私,不是完整版的):

如何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要注意的是,在解构的过程中,一开始你可能很难精准地做分类和归类,这个时候你就如实记录即可,例如在“不稳定的我”中“间歇性焦虑”中,你可以如实记录“和一起毕业的同学相比,我混得比较惨,这个时候我感到焦虑”,在记录的基础上,你再去提炼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你能更加清晰无比地了解自己,和了解形成这样的自己的原因,或者是触发自己某种行为的触发情形或触发物。记录的越详细,总结提炼的越多,你便越了解自己。

关于构建具体的“知识体系”

在这里,我们简单说一下如何构建单独专题的“知识体系”,例如你是学医的怎么构建知识体系;或者你在学习阅读方法,怎么形成知识体系;或者你要应对一场《金融学》的期末考试,要怎样形成知识体系。

既然是体系,那么其关键在于结构,结构的关键在于“联系”和“点”。比如说,体系是城市系统,联系就是道路,点就是每一个建筑物或地点。

对于成熟的学科来说,其实建立体系特别容易,这个体系的中心,即城市的主干线,或者说知识树的树干就是那本入门的课程或书,即《…导论》《…概论》《…大纲》,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先依照这种基础性的书籍来建立最初的体系,再根据你的研究侧重点来增加相应的枝叶。

例如下图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结构:

如何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每一次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你就去想,应该放在你的基础“知识树”的哪个部位。

例如下图是我学习了社会心理学“个体”方面的一些知识后加入的:

如何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把知识体系视觉化表示出来,例如画一个“知识树”或“思维导图”,每次学习新内容,就去你的思维导图上找可以和哪部分进行联系。久而久之,你的积累会越来越多,联系会越来越密切,体系会逐渐庞大而完整。

如果你遇到一个全新的点,不知道该放到原有体系的哪个部分,你就需要去思考,是不是这个另一个维度,或另一个逻辑下的知识点,你暂时可以将其画在你的思维导图旁边,不做任何联系,等以后再次遇到相关的,或发现联系时再去处理。

你只要时刻想着每学到一个知识应该怎样和原有系统联系,这样就可以不断完善你的体系。

而对于不成熟的学科,零碎的知识点来说。你需要学会的,首先是“分类”和“归类”。分类是将一个点无线细化下去,而归类是将很多分散的点归结到一起。锻炼这两种能力,你就能逐渐建立起一个系统。

对于怎样建立联系呢。主要是将知识点分类、归类做好以后,与你头脑中的固有框架或熟悉框架联系。这里的框架就是指你习惯的一种结构,一种顺序。

比如,思维导图要用不同颜色把各块知识进行区分,结合这一特点,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那首诗“赤橙黄绿蓝靛紫,谁持彩练舞当空”,所以我的思维导图一般是按照顺时针方向,依照“红橙黄绿蓝黑紫”的颜色进行排列,我用黑色代替靛色,方便区分。这样我就方便记忆。

还有一些复杂的联系、逻辑、框架,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内容太多,足够写一本书了。有兴趣私下交流。

结语:

一定要建立单独知识体系之后,去考虑他的实际应用,然后建立你的“认知系统”。

作者:乔大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91121/answer/161389318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1. 2023:  阿里和字节,谁的管理方式更先进?(0)
  2. 2023:  这是我见过最完整的用户分析体系(0)
  3. 2023:  不解决这个问题,你永远当不好运营(0)
  4. 2023:  如何拆解一切问题?(0)
  5. 2023:  美素佳儿:私域的价值,远远不止GMV(0)

本文转载于乔大树,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

(0)
爱运营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21年5月5日 下午5:15
下一篇 2021年5月5日 下午5:34

推荐资讯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