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品分析对于运营岗来说,是常见的工作内容,也是应该熟练掌握的必备技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竞品信息的有效提炼,为运营决策提供更多的支撑,值得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所以,我们就整理了下面这些常见的竞品分析模型,方便大家在工作的时候进行套用。

表格分析法主要是用表格来统计竞品功能元素的有无。
使用环境:
如果我们想要全面了解竞品的现状或者某个功能,就可以使用。
或者评估功能的加减法的时候,也可以用表格分析法先进行功能的罗列。
缺点:
相对比较初级的竞品分析法,有可能表格制作的比较杂乱无法突出重点。

算是表格分析法的一个升级版本。
使用环境:
可以对功能元素进行有无,性能之类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清晰了解产品功能的异同。
缺点:
如果元素太多,表格会显得更加杂乱。如果同时对比的数据太多,也会显得更加庞大。

功能拆解就是用碎片化方法对竞品功能进行拆解,把竞品的某个功能进行向下拆分,用更小的维度是判断更多的意图。
使用环境:
可以把竞品分析从表现层推进到功能体验层,能够更清晰的判断竞品的某个功能意图,而不是只查看简单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更好的了解竞品为什么这样做。
缺点:
常规来说产品功能都是会相互关联的,有一些功能甚至会隐藏的很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做功能的拆解。

可以通过图示化的方式了解竞品的多个维度,较为清晰的观察到优劣势。
使用环境:
通过筛选几个最核心的功能或体验维度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不要超过6个维度。在制定的维度框架内进行相关数据的调研分析。
缺点:
维度和指标比较难以量化,很多时候可能会陷入主观判断的误区。

在竞品的基础上做加减法,以便产品更加适应市场,并取得更高的竞争力。
使用环境:
同质化的产品生存压力都很大,想要在市场的角度发展的更好,就需要有差异化的功能。加减乘除法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通过分析产品的主要竞争元素,对产品功能进行加减乘除优化,提高用户对于产品的期望值,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
缺点:
需由点及面,抓主主要的竞争要素进行推进。在推进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较多的用户调研工作,以免造成错误的判断。

非常常见的企业战略分析工具,历史推文中也多次提及。
使用环境:
波特五力模型用于对行业环境进行分析,从而评估某一行业的吸引力、利润率,为企业进军一个新行业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主要分析一个企业的基本竞争状况,能够清晰的界定行业边界,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
缺点:
行业的规模是固定的,容易将行业的范围设定的太宽泛或是太狭窄,要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虑竞争格局,行业环境是动态变化的,要及时更新模型。

同样属于企业战略分析的工具,主要是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以便找到机会,认清威胁与挑战。
使用环境:
通过了解宏观环境变化的趋势,做顺应形式的产品,进行合理的运营计划。把PEST分析与波特五力模型结合起来,可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缺点:
受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要及时更新相关条件,对于某些行业来说,更要提前了解环境的变化,以便更好的调整方向。

SWOT 分析是竞品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 SWOT 分析得出优势、 劣势、机会、威胁,以便制定竞争策略。
使用环境:
需要分析公司或个人的竞争能力,并以此制定出相应策略。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并让企业的战略变得明朗,同行可以与其他的市场分析工具结合使用。
缺点:
对于产品的改进策略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还需要配合其他模型一起。

竞品画布是一个简易的竞品分析模板。和商业画布模板类似,都是通过一页纸的方式总结归类问题。
使用环境:
一般用在产品调研初期,用来梳理产品,通过竞品画布的方式进行最小可用产品的开发上线。以达到快速开发,快速上新运营的目标。
缺点:
需要对产品有较为熟悉的认知。

矩阵分析法主要是以二维矩阵的方式分析自己的产品与竞品的定位、特色或优势,分析 2 个关键要素以了解自己和产品的定位及竞争优势。
使用环境:
需要评估产品的竞争优势的时候,通过关键要素进行判断,以快速决定需要采用何种运营推广方案。
缺点:
分析的要素较少,有可能受到外界影响产生认知偏差。

用户体验要素分析指从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 5 个层级,逐级的去分析。
使用环境:
用户体验设计的标准模型,通过五个层级进行从上到下的分析,每个层级采用不一样的分析方法。
缺点:
对运营人要求较高,需要能够清晰了解五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5WHY分析法又称5问法,即看到一个现象不断的去问 “为什么” 来寻找根本原因,以找出解决某个问题治本对策的方法。
使用环境:
在我们需要深挖产品功能背后的核心逻辑,需要了解产品更深层次需求的时候都可以采用5问法。这个分析方法可以让我们看到本质。
缺点:
WHY一定要设计好,不是简单的问为什么,需要亲自去体验去发现,去寻找核心用户进行深度的访谈。

产品视觉表达分析指对竞品某个模块的页面表达元素进行拆解分析。这个更多的是表现在设计和体验层上。
使用环境:
横向分析某个功能模块的表达方式,及掌握每种表达方式的适用场景。可以聚焦单个功能模块或者页面的设计,同时辅助以A/B test进行数据的收集。
缺点:
只适用于局部内容,并且需要底层数据的支撑。

用户路径分析主要是把自己假想成用户,体验用户操作某软件中某功能流程,并记录过程。可以在做路径分析的时候,绘制用户专属的用户体验地图。
使用环境:
分析产品主流程或者某个具体功能的交互流程。在需要进行页面或流程优化的时候,采用用户路径分析可以更容易发现问题。
缺点:
个人使用习惯不一定是用户使用习惯;长期使用,不习惯也有可能成为习惯。

探索需求就是挖掘竞品功能所满足的深层次的需求,以便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使用环境:
在对竞品进行功能拆解之后,需要通过探索需求找到竞品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满足的需求,再去构建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解决方案,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缺点:
需要分清楚真需求还是伪需求,并且要结合上面的加减乘除法进行功能的设计。

竞品跟踪矩阵,可以对竞品的历史版本进行跟踪记录,找到竞品各版本的发展规律,从而推测竞品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使用环境:
需要记录直接竞争对手的变化, 了解竞争对手每次的改动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尤其是在我们缺乏市场政策来源采用跟随战略的时候,更要盯紧竞争对手的变化。
缺点:
会耗费很多精力,而且大部分变化在版本迭代上是无法直观的知道,需要亲自是体验。
到此,常见的竞品分析模型我们就讲解完成了,希望每个运营人都能够操盘到一个完美的增长型产品。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运营成长史)
原创文章,作者:爱运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yunying.org/operate/319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