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打造品牌全案 l 品牌符号与超级创意

[品牌] 打造品牌全案 l 品牌符号与超级创意

在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时代下,每个人都避免不了数据和信息的影响。但又恰恰是这个时代,赋予了每个“个人IP”的诞生,但一个好的IP是如何诞生的?它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如何有效的使用这个符号?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什么样的品牌符号,更能体现企业的经济战略与社会价值?如何构建一整套品牌策略,应对竞争与产品的开发?等等…

以下这篇内容,便告诉了我们其中最核心的答案。


品牌符号

品牌VI系统:企业内部的品牌曝光。

在完成全面媒体化的自媒体工程之前,不要考虑投放媒体广告的事。

全面媒体化:品牌logo贯穿整个企业内部视觉展示。

(1)效果上:追求“惊鸿一瞥”的效果,让消费者在惊鸿一瞥间,也能立马认出你的品牌。

(2)方法上:使用符号,绝不是把品牌标志打得大大的,而是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符号效果。

如何用一句话就说动消费者购买?

说清、听清,都是主观的,不确定的。

要说动,既不需要经过说清,也不需要经过说服。

所以,以说清、说服为目标,我们就很难聚焦于说动这个目的。(客户导向)

对于品牌超级话语的创作要求,华与华方法用十二字方针来描述:

“一目了然,一见如故,不胫而走。”

从传播来说:

  • “一目了然,一见如故”是播的效果,到达的效果。
  • “不胫而走”是传的效果,传达的效果——不花钱还传得快、传的广、传的远。

超级话语必定是口语,因为传播是一种口语现象。

书面语言只能用眼睛读,如果不是读到,而是听到,人们会充耳不闻。因为它不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往脑子里进。

广告语不是一句我说的话,而是替消费者设计一句他要说的话。

做创意要追求《中庸》思想的“不思而得”,不思而得的东西,才是至诚至性。

不思而得,脱口而出,是创作的最高境界。

华与华方法讲广告传播三要素:到达率、传达率、仪式性。

超级符号和超级话语,品牌最大的传播能量。

是在竞争中,眼光要盯住顾客,而不是盯着对手。(如:奥巴马与希拉里的总统竞选)

专门有社会学家研究过这问题:名字越简单,越容易成功。

注意阿里巴巴和娃哈哈,不仅是有文化资产的词语,而且是叠音韵律节奏,有更强的表现力和传播效率。

阿里巴巴的命名,嫁接了人类文化的巨大财富,“一千零一夜”“阿里巴巴”“芝麻开门”传达了企业的价值——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打开财富之门。

品牌案例

命名的本质,一在低成本,二在召唤性、指令性。

在中国讲中文,在英国讲英文,在日本讲日文,这才叫全球化,在中国讲英文不是全球化,是外国话。

全球化就是在每个市场都能本土化,而不是在每个市场都机械的一致。

最后,命名就是投资,是指一旦确定了名字,就是一个长期的投资。

 

品牌成本论

一切品牌设计和创意工作,都以降低成本为出发点

无论是品牌战略、品牌命名、品牌标志、产品包装、广告,都围绕降低成本这个核心。

创意成本法的出发点,是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

在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之外,还要主动降低社会监督成本。这才是品牌长青的根本。

建立品牌需要巨大的投资,统一品牌则能极大地降低成本。

所以卖任何东西,你首先要考虑如何进入消费者的选择序列。谁能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谁就能降低自己的营销成本。

 

 

品牌标志

我们为什么要给品牌设计一个标志呢?

  1. 是为了降低识别记忆的成本
  2. 是传达品牌的精神气质

     

因为我们设计一个标志,是为了突出我们的名字。

在设计工作中,拒绝给客户写“标志释义”。“标志释义”是一个很荒谬的词标志就是来释义的。

标志设计方法:尽量做“标字”,不要做标志。一目了然见名字,以字体为中心进行设计。

[品牌] 打造品牌全案 l 品牌符号与超级创意

为什么都用胶囊?这又涉及第二个一目了然:一目了然见行业

因为创意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创意”。

  • 第一个一目了然,是一目了然见名字;
  • 第二个一目了然,是一目了然见行业。
  • 还有第三个一目了然,是在使用图形设计时,要尽量使用具象的图形。

电视广告不是“讲故事”,是“耍把戏”,是“产品演出”。

把戏是什么?把戏是能让你目不转睛地看,一字不落地听,全盘接收你传达的意见,并倾向于接受你提供的结论!

15秒电视广告的技术要求:

用15秒的表演——让一个观众注意到——并有意愿掏钱购买——一个他第一次听说的产品。

我们特别特别要强调,你要假设这是一个他第一次听说的产品!

品牌名不仅要重复,而且出现得越早越好!特别是对现在的网络广告来说,品牌名最好是第一个词。

因为你弹窗广告出来,声音刚一响,消费者就把你的窗口关掉了。所以你最好先报上名来。

创意不能抢产品的戏。我们投资广告是为了卖产品,不是为了娱乐大众。

 

文化遗产品牌

由于品牌文化能降低品牌的成本,所以有一类品牌,拥有最大的投资价值,华与华把它们称之为“文化遗产品牌”。

文化遗产品牌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就是你做错了,做差了,消费者也不会马上否定你,更不会抛弃你,他会认为这是暂时的,是你没干好,不是这品牌不好。

文化遗产品牌是有根的,做差了,做“死”了,埋在地里,只要有人浇灌,给点阳光,它还能灿烂。

 

品牌危机的应对

品牌出事怎么办?答案是:品牌的使命就是为了应对出事,不出事就不需要品牌了。

认识品牌的社会监督成本本质,对今天的中国企业非常重要。认清这一点,能减少好多困惑,少犯好多错。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出事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大事、小事的问题,出大事也是必然的,也是个时间问题。

品牌是一种成本机制,是一种风险机制,也是一种社会机制。

  • 从成本机制来说,品牌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选品牌,放心。
  • 从风险机制来说,品牌是一个博弈结果。

管理经济学认为,企业通过建立品牌,创造重复博弈,给消费者惩罚自己的机会,这就是品牌的使命。

品牌越大,则人们监督、惩罚它的成本越低。

如果品牌逃避监督和惩罚,则失去了品牌的本质,所以品牌会大幅度贬值。

如果品牌在出事之后,积极接受监督和惩罚,甚至主动加大惩罚自己的力度,超过消费者期望的力度,则品牌将升值。

品牌不会因为被惩罚一次就被“搞死”,而是因为方便被惩罚而长生。品牌的生命力就在于接受惩罚。

我们的企业总是认为品牌出事是丑闻。出事不是丑闻,掩盖才是丑闻。召回不是丑闻,是光荣。不要被媒体的批判吓破了胆,误以为媒体能骂垮一个企业。消费者都不是傻子,他们知道天天挨骂的企业最靠得住。能把你整垮的,只有你自己。

 

品牌出事怎么办?

企业通过建立品牌,创造重复博弈,给消费者惩罚企业的机会。

  • 品牌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风险机制,当品牌犯错的时候,如果消费者能惩罚它,则品牌生效;
  • 如果品牌逃避惩罚,则风险机制失效,品牌失灵。

所以,当品牌犯错的时候,正是检验品牌机制的时候。

品牌犯错,你只是搬起了石头,你有机会把这石头搬开。逃避惩罚,才是将这石头砸向自己的脚。

企业战略的目的

制定战略,要以企业社会价值为出发点。

德鲁克说到了企业最深的本质:

任何企业得以生存,都是因为它满足了社会某一方面的需要,实现了某种特殊的社会目的。

企业得以生存,不管你是什么商业模式,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对社会有价值,成为社会运行机制中有效率的组成部分,所以社会允许它生存。否则,社会就会淘汰它。

一切行业都是咨询业,一切公司都是咨询公司,都是顾客的咨询顾问。

要用咨询公司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你会重新认识自己的“产品”。你提供产品给顾客,也提供资讯给顾客。

资讯不是以我们的产品为中心的,而是以顾客为中心的。

每个企业都要学会提供咨询产品给顾客,虽然这些咨询产品不能直接实现回款,但却是企业至关重要的战略产品,是留住顾客、扩大生意的法宝。

在知识依赖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思维角度,就是“成为可信赖的发言者”。即有没有把“让企业成为可信赖的专业发言者”,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来规划实施。

 

华与华的非竞争论

一是盯住顾客,比盯住对手重要;

二是企业社会价值论,盯住社会比盯住市场更本质。

顾客利益导向、社会价值导向地思考问题才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产品的本质是购买理由

研发:研是科学研究,是个技术问题;发是产品开发,是营销问题。

营销思维是先发后研的。

开发产品就是创意购买理由

重要的是让顾客像我们设计的那样去思考,思考的范围、思考的路径和思考的结论都在我们设想范围内。

产品的本质是购买理由,产品开发就是营销创意。

 

品牌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并不是一个高于所有层的设计,而是让所有层都包含了顶层设计。

战略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植入企业的每一个行动中,让每一个行动,都具备战略意义和战略价值,积累战略资产。

企业战略、营销战略、品牌战略、产品开发、品牌设计、包装设计、广告创意等等,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件事。

很多企业是把包装设计和广告创意分开操作的。

甚至先请设计公司做包装设计,再找广告公司做广告创意。错!

华与华在为三精清开灵做包装设计的时候,是先对三精清开灵做了策略定位,是抗感冒、退烧、消炎三效合一。有了这个创意,再用红、黄、蓝三个盾牌代表三个功效,设计包装,而广告创意也围绕这三个盾牌展开。

所以说包装设计和广告创意是一件事。

如果分开由不同的团队做,就不可能有这个效果。最后整条广告片是围绕包装展开的。

品牌案例

 

产品开发、产品命名、包装设计和广告创意是一件事

要先搞广告创意,再搞包装设计,最后落实产品开发。道理刚才说过了,后工序决定前工序。

企业都有产品开发部门,研发部门搞研发,研发出来再给营销部门去卖。错!

产品的本质是一个购买理由,做产品开发我们是先策划购买理由,然后再把产品做出来。

没有创意,战略等于零。

华与华=战略咨询公司+产品开发公司+广告公司

营销传播是后工序,后工序决定前工序,要以终为始来规划整个系统。

战略营销创意的方法,也是降低营销成本的方法。

我们的所有思考,都紧紧地扣住“降低成本”这个基点,无论是超级符号、超级话语还是超级词语,都最大化地降低了企业的营销传播成本。

 

 

调研方法论:一切调研都在现场

调研的目的是什么,一是决策参考,二是创意启发。

找参考和找启发,是我们调研的目的,而找“依据”不是我们调研的目的。

调研的关键就是要了解消费者的故事,故事里有时间、地点、过程。

情绪调研的成果中,最没价值的就是调研报告。

如果你自己不到现场,不养成有事没事总爱泡在现场的习惯,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

英国瑞安航空公司(Ryanair)的老板,从来不会用调研公司也不看调研报告,但是他每星期会搭四次他自己公司的航班,直接接触消费者。

ZARA的老板每周一第一件事,就是会打电话给8个店长,直接问店长店内的情况。丰田汽车的高层,每年都亲自到4S店蹲点几天,不是给基层员工送温暖,而是在店里观察顾客,观察购买。

贵阳舒普玛(Super-Pharm)药妆连锁店曾经和以色列公司合作,以色列舒普玛的经理来到贵阳,第一天就在店里待了十二个小时,从开门一直到关门,十二个小时他没有离开店面,也没有出去吃饭,他带了汉堡在店里吃,他要亲眼看到这十二个小时的每一分钟,这店里发生的故事。

品牌案例

调研的关键就是你要了解消费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情绪,所有的都能历历在目。

如果你脑子里没有故事,只有数据,你就什么都不会。

 

消费者行为是调研的关键

调研要自己去,不能派一张问卷去。要下到基层去,到店里去和店员谈话。

没有什么调研方式会比谈话带来的东西多,所以你一定要深入地和店员谈。

跟店员谈话不要问“科学”问题,要问家常问题。事实上你跟任何人提问都不要问“科学”问题,要问家常问题。

你不能问需要对方处理加工才能回答的问题,你要问:

今天来了几个客人?卖了多少?第一个是什么人?第二个?第三个?他问你啥?你跟他说啥?

只问具体过程。所有判断、统计是你的事,别拿那些八卦问题叫他填空。

品牌案例

在一个店里,你和店员详谈之后,不妨待下来,观察两个小时。

比如你在超市里观察牙膏的消费,观察走到牙膏货架前的人,你会看到这样的一个过程:一个顾客推着购物车走过来,一边走一边浏览货架上的牙膏;停下来,注目于一盒牙膏片刻,继续往前走;停下来,拿起一盒牙膏,看看后放下;又拿起一盒,看看,再翻过来仔细看包装背后的文案,放回货架;往前走两步,掉头回到最开始注目的那盒牙膏,仔细看看包装背后的文案,放回货架;快步走回第四步看的那盒牙膏,扔进购物车里,选择结束。不,没结束。他可能过一会儿会折回来,把刚才放进购物车的牙膏放回货架,换成第二步注目的那盒。也可能两盒都要,多一些尝试。

这样你就观察到了他买牙膏的整个过程,竟然有七个动作,这时候你上去送一个小礼品:“我想耽误您几分钟时间,给您做个访谈可以吗?”然后你和他一起回忆他刚才的七个动作,问他在每一个动作时,当时是怎么想的。这样访谈过三个人,胜过你走马观花走遍全国市场。这样调研一天你学到的东西,胜过你在一个烂公司干三年。

 

 

调研的几个误区

调研首先应基于观察,观察是前提。所以我们强调售点观察,远远多于问卷调研。

“观念”需要通过沟通才能发现,这是一个活的观念。(观念不是一个死的数据)

只有强调观察,才能真正的亲历整个过程。同时,也要和被访者深入访谈。

大多数的“问卷设计”是错误的。(很多调研忽略了普通人对问卷课题的理解)

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请问你相不相信?(错误的提问)

A.相信 B.不相信 C.不一定

晒足180天,厨邦酱油天然鲜。请问你愿不愿意买?(正确的提问)

A.愿意 B.不愿意 C.不一定

品牌案例

问题决定答案,很多所谓调研,你根本不用出门去问,因为问题出来的时候你都知道答案是什么了。

在普通人眼中,“相信”是一个很严肃的词。(相信与否的问题,根本上是一个伪命题)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调研方案,给消费者描绘一个产品,

然后问:“请问您愿意为这样一个产品付多少钱呢?”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没有人知道他愿意为一个产品付多少钱。

 

企业的责任 消费者的责任

决策和创意的责任在企业。(不在消费者)

但很多对消费者调研,都把调查消费者变成了 问计于消费者。

调研有一个“角色代入”的问题,一个提问,就把消费者代入了一个角色。

你不要把他代入决策者的角色,代入决策者的角色,他就已经不是消费者角色了!

创意测试应该问什么问题?

  • 你是谁?(产品的直观感受)
  • 他要你做什么?(产品需求点的定位)
  • 你做不做?
  • 为什么?

第一个问题就是超级试金石,首先就让别人明白“你是谁”。

 

调研即策划

调研是策划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工作。

所有的调研都是客观的,都是先有假设预判,再有调研。

调研是为了证实或打消假设,而不是交出一个任务,去解决从0-1的疑问。

调研是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停止的工作。(最大的调研,就是生活的积累)

 

重新认识消费者

所有的一切,最终都是由消费者决定。

品牌的繁荣、商品的畅销,都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

企业经营的一切结果,都是为了消费者。营销创意的起点,必须从消费者开始。

从事营销工作,每个人都认为“我当然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

事实上,很少有人意识到“消费者角度”是什么角度?有几个角度?

当我们在卖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永远不是消费者。

当我们说“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的时候,我们其实还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的话语体系、企业的语境。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专业的工作。

 

怎样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要把我们所讨论的事情注入消费的语境、场景、情景、信息环境里面去。

消费者有四个角色,就是消费的四个阶段,四个情景语境,四个不同的时间、地点、信息、反应、目的、方式、内容等等。

这四个情景语境是:购买前;购买中;使用中;使用后。

购买前,消费者和产品的关系是通过媒介发生的,通过电视、报纸、地铁灯箱、宣传单、互联网以及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等各种各样的媒介使二者发生联系。

受众的第一特征是茫然,第二特征是遗忘。(受众最根本的特征是茫然)

把受众从迷茫中唤醒过来,这是沟通的第一要义。

如何唤醒他呢?首先是刺激。刺激,让他作出反射。作出何种反射最有效的呢?作出本能的反射。

所以,最高效率的沟通,是激发受众的本能反射。

就是要在第一秒钟让他发现,你要说的话和他有关,这是最重要的,是最高效的。

你要找到他最能反射的那个点、那个词,选择你要他反射的那个点、那个词。

要让受众做出反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他立刻觉得这事和他相关,高度相关。

知名度永远都不够。

可口可乐知名度是最大的,但它依然是最大的广告主。

宣传的力量来源于重复,这是一切政治宣传家的常识。

忠诚度是个伪命题。

人们忠于的,是你背后为他们创造的价值。你有一天不能再创造价值,他们就会抛弃你。

永远不要想消费者忠于你,反过来,是你时刻要忠于你的消费者。

知名度第一,就等于销售优先权。

占据市场最大份额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所谓做得最“好”的公司,或“声誉最好”的公司,或“顾客对它最忠诚”的公司,而是知名度第一的公司。

 

消费者的角色

  • 购买前的消费者叫受众(受众的核心特征是茫然和遗忘
  • 购买中的消费者,就叫购买者(购买者的核心特征是置身于购买环境中的信息搜寻者
  • 体验者。购买并不是结束消费,消费者还会使用它。(消费者的体验,决定品牌的最终命运)
  • 传播者。消费者越能去传播给他人的东西,我们就越能传播给消费者。(传播关注于播,播传关注于传)

对于购买者来说:

这个购买环境,不论是商场、超市、餐厅还是网购的电脑屏幕、手机屏幕,都属于购买环境,本质对于我们来讲是一模一样的,你是站在货架前面还是你用鼠标来点、用手指头来点,在此时此刻,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我们的应对方式一模一样。

 

企业的自媒体和全面媒体化

这里说的自媒体,不仅仅是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意义上的自媒体,而是“企业所有的自身”。

全面媒体化,就是用媒体思维去设计企业和消费者及销售者接触的所有环节

  • 产品包装是最大的媒体。
  • 用符号刺激购物者的本能反射。
  • 把货架当成广告位用。
  • 把包装文案,做成导购指南。
  • 让产品自己会说话,让包装成为导购员。
  • 包装设计创造陈列优势。
  • 用产品结构占领更大柜台,创造更多销售机会。

注意以上几条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在卖场增加一分钱的额外投资。

 

视觉沟通 色彩第一

包装是品牌最大的媒体,沟通的主体是通过其对包装的阅读过程实现的。

在卖场,我们有两个客户:

  • 一个是购物者——买我们商品的人;
  • 一个是我们的销售商——替我们卖东西的人。

所以说营销是两件事:一是让消费者向我们买,二是让销售者替我们卖。

服务业的体验经济方法论把消费分成三段:

来之前,制造期待。顾客是为期待而来。

来之中,制造惊喜。满意的定义,就是超过了期待,所以对期待和惊喜都要进行精确的设计。

走之后,值得回忆,乐于谈论。值得回忆,同时一定要设计一个你会购买带回去的“纪念品”。

纪念品的本质,就是一个媒体符号,是产品之外的广告。

作为营销人员来讲,关注最多的是受众,其次是购买者,再次是体验者。

他们往往都不会顾及到传播者,传播者是最后的一环,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你能抓住传播者,就事半功倍了。

华与华方法有一条,叫不做“传播”做“播传”,传播关注于播,播传关注于传

播传是我播一个东西让它自己能传,发动消费者替我们传,先考虑不花成本的“传达率”。

广告创作的任务,就是设计口碑。

对消费者的口碑进行规划和发动:

当我们在写一个产品的文案的时候,不仅仅思考如何向购买者介绍产品,同时还要思考,如何让使用后的消费者去传播我的产品,如何让消费者向别人描述你的产品时候,使用的语言和你使用的是一样的。你要做什么呢,你要做到你描述的语言是不可置疑的,是不存在误解的,而且,这些语言、文案是最容易被记住的。

消费者越能去传播给他人的东西,我们就越能传播给消费者。

 

新“理论”

理论的本质是解释,能解释一切,就叫理论。

关于“过时”的理论,被说得最多的就是营销的4P理论,这是关于营销最重要、最权威的理论。

  • 产品(Product)——客户价值(Customer Value);
  • 价格(Price)——客户成本(Customer Cost);
  • 渠道(Place)——客户便利(Customer Convenience);
  • 推广(Promotion)——客户沟通(Customer Communication)。

4P是正道,是踏踏实实的,没有半点虚假和遗漏,也没有半点辛劳和智慧可以省下,是多数人学不会也掌握不了的。4P是可以涵盖营销的一切行为的4个营销的重大战略决策。

电子商务的全部营销工作,还是这4个P。

产品(Product)——客户价值

消费者买的是洞,不是钻头。不要给消费者他想要的,给他他需要的。

产品的意义还不仅于此,产品就是企业发展战略。

如何创造产品,还有如何规划设计我们的产品结构,如何设计我们的业务组合,这就是战略问题。

价格(Price)——客户成本

定价定生死,价格设计是营销的顶层设计,是个战略问题。

价格定位首先不是消费者的承受力——不同的消费者会有不同的购买理由,就有不同的承受力。

营销之难,在于当你真正掌握营销方法之后,你会发现,最难的就是定价。

渠道(Place)——客户便利

渠道首先是一个营销模式问题,是战略问题。本质可以说是企业的“政治体制”问题。

4C理论对渠道的理解是惊人的不负责任,它号召我们“忘掉通路策略,应当思考购买的‘方便性’”。

4P理论说通路是指在商品从生产企业流转到消费者手上的全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环节和推动力量之和。

渠道能力首先是你对这些环节和力量的动员能力和控制能力。

营销包含两件事:

一、让消费者向我们买;

二、让销售者替我们卖。

渠道问题还涉及对价格体系的控制。

一些传统企业做不好电子商务,就是因为互联网渠道破坏了它们在传统渠道的价格体系。、

价格体系一破,营销马上就停滞不动。

渠道还和产品息息相关。

根据不同渠道,开发不同产品,既满足不同渠道的需要,也满足价格体系设计的需要。渠道问题还涉及资金链问题、供应链问题、商业模式创新问题,这些都是营销最根本的问题。

推广(Promotion)——客户沟通

推广的核心就是建立品牌。

4P理论中将Promotion定义为包含5个工具的推广组合: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关系、人员推销、直效营销。

 

后记

实践才能出真知,这是各个行业始终不变的内核。

这里关于一些理论没有铺开来说,虽然只讲到了代表性的概念,但其中所包含的底层逻辑可以应用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公司最大的能力是组织能力,最大的效应是经验效应。

深入浅出,靠的不仅是理论的搭建积累,更是面对市场环境而产生的经验和教训,并将成功经验不断复制。

要始终牢牢地把握一点,就是为客户负责,创造出最好的作品,每年都要在中国市场创出一个营销奇迹。


 

编辑说明

主要参考内容:

[1] 华杉 / 华楠. 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1

[2] 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 / 阿尔·里斯(AL Ries). 定位.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1

[3] 彼得.德鲁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4] 哈罗德·伊尼斯. 传播的偏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5] 罗兰·巴尔特. 符号学历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光铭传播)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光铭传播),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

(0)
爱运营的头像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25年2月24日 下午12:53
下一篇 2025年2月24日 下午2:59

推荐资讯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