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自己厉害的人身上学“方法论”。

都在说思模型,都在说知识储备,都在说“系统性思维”和结构化思维,那么怎么才能建立有效的思考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模式,本次主要围绕这3个方面,即通过读书寻找思维模型的3种方式工作中学习思考模型的核心方式,和掌握思考模型的实战方法,超一流的学习法,来解决现实中我们遇到的问题

1
从读书中
找到思考模型最有效的思考方法

通过读书寻找思考模型的3种方法

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前提是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和读有用的书,什么是有用的书,有人是这么定义,就是和本职业所做的事情,日常生活相关的书籍。我发现有三种读书方法很适合积累思维模型,分别是查词典法,关键词法,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这三种方法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时,侧重从点,面,体上逐层递进。

第一种查字典法:

查字典法可以快速发现有效的经验策略和方法论

我读书就有一种这样的情况,读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别说发现书中的思维模型了,就是隔一段时间想要回忆起书中的内容,标题,都是一件非常不同意的事情。

什么是查字典法,就是我认为“书”就应该像是“字典”一样,是用来“用”的,而不是用来读的,我们遇到问题去“查”解决方案即可,不需要把内容全部看完,书都是有“副标题”,而每一个副标题里面都会有一套关于方法论的思维模型,其展开的故事,阐述,智远认为,粗框阅读即可。

其实掌握知识的关键在思考,练习有价值的解决策略,“点不在多,而在会用则灵”。现在,我们要调整读书的时间分配,尽可能做到20%的时间阅读,80%的时间用来思考——我们要在书中找到什么样的思维模型(套路)?

举个例子

如果我现在只要半个小时读书,我会这样做:

1.拿起一本书/一篇文章,看目录/快速浏览/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2.一旦读到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就停下来合上书。

从打开书到结束读书,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嘛?当然是用来“思考”,这个时候我就会:

1.拿出纸和笔(备忘录)

2.向自己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对我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还有这样的问题吗?自己怎么把这个启发用在工作中或者生活当中。别看这些问题很简单,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你读书时候获得的思维模型都可以在“不读书的时间”里,用上面的问题进行练习。

查字典法的方式可以用很少的时间,快速发现思维模型,但是这个方法也有局限性,它比较适合“一个问题对应一个思维模型”的简单问题,而对那些答案和问题不是简单一对一关系的复杂问题,这个方法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第二种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可以寻找更系统的思维模型

《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中,提到了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点状”的吸收这本书的思维模型,就难免只看到树木而不见森林。没有整体的理解作者的核心思想,就不会明白书中所有的核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阅读和理解作者的整体思想呢?是不是需要逐字逐句的阅读完呢?

答案是:未必
为了解决读书时候单个思维模型积累的弊端,同时又高效的理解作者的整体思想,我们可以采用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法,就是把阅读的单位,从在文章中找模型单点突破上升到从全书中找分析逻辑的系统思维。
这样,我们在阅读中的时候,就要先思考这本书主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在看作者用了哪些知识概念和思维模型(套路)分析这个问题,然后把重要的概念,思维模型以关键词的形式找出来,组织成解释问题的知识结构,即关键词网,你也可以理解成“先搭建有效的框架,然后在框架内设定套路,结合套路补充知识的鱼骨模型”。
主要的几个要点:
1.分析确定作者要在书中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寻找书中与核心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有哪些
3.这些关键词的关系是什么,它们是以什么逻辑解决问题的,有哪些策略。
找到了这三个答案,我们对作者解决复杂问题的整体策略就会有提纲挈领的认识。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太深入的阅读,就能够基本了解作者想要讲什么,有些书中的序言部分,或者在标题部分,就会把每一节要讲的知识思维模型概括了。
这样,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就能快速掌握全书的脉络的同时也理解不同思维模型是如何组合搭配成一个知识结构的了,如果想要进一步挖掘到思维方式的高度,就需要掌握读出“弦外之音”的新读书方法,接下来分析。
第三种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
这种可以看到思维方式和策略的局限性

上面提到了读书的方法,在提取思维模型时候都在关心作者“说了什么”,但是很多时候,一本书真正的思维模型价值藏在作者没有说的部分。

每一个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思想,观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由于只能看到被文字记录下来的观点和思想,却看不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过去的人生经历,形成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孤立地,静态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比如曾国藩,鲁迅这些作家,其实他们背后的场景我们是不能感同身受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只重视看的见的,作者写出来的知识,而忽略了写下来这些内容的时代,环境,心理等背景,就很难说真正理解作者的核心思想了,甚至还有可能误解读者的核心思想。

我们如何才能看到文字背后没有写出来的信息和思维方式呢,就要用到一个办法就是: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为了弄明白一件事情,既要了解这个人,也要研究人物所处的时代。

因此,我们在读书寻找思维模型的第三个境界就是跳出书籍,知人论世,再回来看书。如果我们要“知人论世”地深入研究一个思想,其核心就是要理解一个思维模型的产生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适用边界。我们在学习任何一个思维模型的时候应该意识到,没有正确的思维模型,只有适合某种情况的思维模型。
如果想深度研究各领域的“核心思想”那么有“两个搭乘便车”的方式可以形成全句话视角就是:
1.阅读各领域的思想发展史
2.研读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当然除了这两个方法,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花时间和研究如何建立思想脉络地图,很多时候,我们在读书中不断提出的问题,带领我们找答案,到这里,读书能够有效积累思维模型的方法就介绍完了,不过,能够抽取大量时间阅读的毕竟是少数人,绝大多数还是忙于日常工作,学习中累计思维模型的方式,接下来分析,特别接地气的问题。

2
从工作中
找到思考模型最有效的3种思考方法

找到别人的优势策略

然后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思维模型

工作中,有人进步飞快,有人却几十年如一日,10年的工作重复一年的经验,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其实有岗位的差异,性格的差异,甚至于机遇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进度快的人往往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尤其是相比自己优秀的同事学习,加速成长。
有人工作很长,并没有特大进步,有人工作很短,却进步很快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别人工作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往往是以隐蔽知识的方式呈现的”。
所谓“隐蔽性知识”,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即以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另一种是没有被表述的,比如我们在做事情中累计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传言的经验,工作中,我们能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隐蔽性知识变成可以学习的显性思维模型。
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只能看到“写出来的文字”,那么我们就只能学到“显性知识”,类似地,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只能看到“被安排的任务”和“培训管理手册”中的知识,实际我们的进步速度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挖掘下与同事的每一次的谈话,交流,任务布置,甚至同事表情,微妙的细节反应,这些都是学习的对象,我们其实可以挖掘更多优秀同事身上的“隐性知识”,并把它们转化成自己所用的“思维模型”,比如他们怎么安排工作的?怎么做决策的?这些行动背后的思维模型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想弄清楚这些问题,最高效的方式,就是通过做笔记的方式把工作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思维模型。

第一种借助笔记加工:
把隐蔽性知识整理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猎豹创始人傅盛曾经在一个文章中提到过,在公司会议做纪要对一个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写会议纪要这件事情,并不是为上级服务的,我们在开会的时候做笔记,一方面是知道领导要表达的核心,另一个方面是在过程中自己可以整理,思考,提炼,反思,深入别人思考和决策的方式,这是一种最快成长的方式。

对于学习而言,最重要永远不是具体的方法和结论,而是思考问题的过程,掌握别人的思维模型。能够通过做笔记学习整理优秀同事和前辈的隐性知识,把他们转化成为自己的思维模型,正是高手学习的方法,如何做笔记更有效的将隐性知识转移为模型的一个方法就是“五星笔记法”。

五星笔记法:

利用笔记挖掘隐性的知识

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而是要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换句话说,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要记录知识,而是要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完善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

五星笔记法,就是每次做笔记之前,先画出一个五角星,每一个五角星代表一个问题,一共是5个问题,五个问题回答完,才算做完。

五个问题分别是:

1.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内容值得讨论。
2.记录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
3.这次讨论中,我有什么疑问和启发的。
4.对方的做法,想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为哪些有效的策略(思维模型)?
5.这次讨论中给我的启发,哪些可以立刻变成下一步的行动,我如何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第二种“超一流”学习法:
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

超一流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方法论。第一个环节“超”,是指遇到问题时候要从超级人脉中找答案,提炼思维模型。第二个环节“一”:是指对提炼的思维模型举一反三,多维实践,理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第三个环节是“流”,指的是掌握思维模型训练成为行云流水后的直觉反应能力。

超:“超级人脉”“到思维模型”。

我们在职场中的人脉分为4个类型:

1.老师类型
这种管理者通常培训下属像是老师一样,通过自己的丰富知识和经验指导下属成长。
2.保姆类型
这类管理者像是保姆一样,把下属的成长当成重要的事情,不断的给予反馈和支持,HR最喜欢的管理者。
3.连接类型
这类管理者培养下属时,花的时间最少,如果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就会给针对性反馈,否者,只会帮助下属联系公司内部或者外部更擅长的专家,让他们自己解决,智远就是这样,在自己会的地方给予指导,不懂的自己就链接人脉资源。
4.啦啦队长类型
这类管理者,认为下属需要自己负责并努力,然后他的角色是不断鼓励,加油,但不会给他多具体业务支持,只会摇旗呐喊。
拥有一个掌握专业知识的“智囊团”比自己拥有知识更重要,因此我们如果想快速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自己的“超级人脉”,或者在“超级人脉”中寻找答案。寻找超级人脉的两种模式,第一就是“主动模式”,脉脉,付费社群,在行,这些都是连接比自己能力强人脉最有效的形式,付费很多时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成本,因为背后环境就是价值网。
第二就是价值网的提炼,那么如何选择高价值的网络呢?三点,第一找到和自己兴趣相关的,第二找到职业相关的,第三认识比自己厉害的。智远的“幸会”社群,都是垂直品牌,公关,市场的人,而且都是互联网的大牛,很多问题就可以轻松从这里找到。
这些人背后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工作中的“思维模型”(套路),而且非常的成熟,这就是超一流方法的第一步,借助超级人脉提炼别人的思维模型,然后自己去学习,有一个特别要注意的,“混圈子的目的,不是在里面瞎聊天,而且多提问和请教,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加入好的群体,接近超级人脉,比自己努力更重要,这就是超一流的第一步,找到超级人脉。
一:“多维记忆”到“举一反三”。

在超级人脉中,提取思维模型后,想要记牢,就要从多个维度复习一个思维模型,理解深,要把一个思维模型用在多个场景中,如果学习了,一天不刻意练习,就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的减弱,到忘记,那么多维度记忆的方法有“情景学习”“交替学习”和”回顾测试“三种方式。

情景学习就是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尽可能在不同场景下进行,这样变化场景,让记忆的效率更高。
交替学习就是要交替变换自己所学的内容,适度的混乱,交错多样,反而有助于创新和高效。
回顾测试学习就是定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另一方面避免机械,单调的回顾,需要主动应用“测试效应”来提高内化的效率。
那么到这里以上就是多维度记忆的方式,我们在记住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简单来说就是为了掌握一个思维模型,我们把它至少转换三个不同的场景来应用。利用反脆弱心理,锚定效应去思考这件事情为什么。
流:“实践学习”到“行云流水”。

我突然想要一句话想和你分享就是:开了10年出租车的人在遇到拐弯处可能就不用思考的,踩离合,减速,打转向灯。

做了10年医生的专家,在问到你得了什么病症的时候,按照“病症”就会给你对症下药,这一切背后,就是把别人的方法,学习到自己身上,加以创新,然后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到自动化的过程。

这一切背后其实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处理,形成流程化”,然后储备到自己的大脑中,用到的时候,直接大脑模式识别。其实背后是从“陌生”到熟悉,熟悉到重复,重复到提升,提升到速度的过程。

那么到这里,我们如何把知识内化为直觉,再到熟能生巧,如何从工作中提炼方法,形成自己的一套心智模型,就讲完了,成长是一个解刨自己的过程,我们真正要把时间用在“解刨自己思考”的过程上,还是那句话,“结硬寨,打呆仗”,长期看反而是最高效的方法,这样自己的认知才能不断提升,感谢成甲老师《好好思考》一书系统性总结。
思考总结:
1.高手都有很多思考模型方法论(套路),他们对这些套路都形成了“自动挡模型”,遇到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论。
2.大量的学习应该是找方法论,借鉴,创新,掌握,刻意练习,成为自己的方法体系。
3.链接超级人脉不是为了混圈子,而是在圈子中多提问,多学习比自己厉害的人的方法论,思考模型,经验,然后吸收成为自己的。
4.本文主要分享了哪些方面,记得从本文的方法论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

从比自己厉害的人身上学“方法论”。

文:王智远
ID:201440
与您一起行走在路上

-End-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王智远)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1. 2023:  中秋活动执行案(0)
  2. 2023:  什么是方法论?(0)
  3. 2023:  2023品牌如何做小红书项目复盘(0)
  4. 2023:  震惊:大量学生涉案!“帮信罪”成为我国第三大罪名(0)
  5. 2023:  多个航空公司空姐薪资曝光,实习乘务员白菜价(0)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王智远),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

(0)
爱运营的头像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19年12月10日
下一篇 2019年12月11日

推荐资讯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