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一套业务指标体系?

什么是指标体系

 

1.1

指标体系的构成元素

首先,要明确的是,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存在相关性的指标所构建起来的,用来描述或指导某一事件的评估体系。

 

指标体系 = 指标 + 相关关系 + 判断标准

 

如何搭建一套业务指标体系?

指标分为过程型指标和结果型指标。过程型指标,一般强调数据的实时性,高频跟踪事件的发展过程,用来指导业务人员的执行落地。结果型指标,一般为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汇总型数值,如“总金额”,用来评估该事件的结果好坏。

相关关系也可抽象理解为指标之间的运算逻辑,如“利润 = 收入 – 成本”,可知收入与利润呈正向关系,成本与利润呈反向关系。

判断标准:一般可分为以下 4 种:
avs 过去:对比历史同时间段内数值,如 2023 年总营业收入 vs 2022 年总营业收入。
bvs 目标:对比当年目标设定值,如 2023 年 Q1 收入目标 100w,实际总收入 89w。
cvs 行业:对比当年行业平均值,如 2023 年行业平均规模增速 10%,企业规模增速 12%(OS:行业不一定要选择所有企业,也可缩小样本范围,如行业 Top20)。
dvs 竞品:对比企业对标竞品数值,如 A 企业 2023 年总收入 1000w,B 企业 23 年总收入 800w,本企业 23 年总收入 900w。

1.2

指标体系的衡量标准

 

其次,一套有效的指标体系必定是与业务高度相关的,其核心作用在于监控业务的发展、指导业务的下一步行动、复盘透析业务利弊的成因。也就是说,指标体系必须立足于业务场景,毫无逻辑的指标堆砌是无意义的。

为避免在实战场景中存在异议,单个指标的取数口径必须明确,且尽可能简化(过于复杂计算的指标一般不适合实际业务场景)。同一业务场景下的指标必须存在强相关性,且尽可能将关联指标精简在 3~5 个,如 A=B+C+D。

业务的描述和分析必然是建立在评判标准之上的,有对比才有分析。因此,指标的判断标准一定要合理。比如,A 企业目前行业规模排名 100,横向对比行业 Top5 企业对业务实操没有意义(可能有激励作用吧)。

综上,一套切实有效的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以下 4 点:
指标口径明确,取数清晰简单;
指标之间存在强相关性;
判断标准合理,不可过高或过低;(标准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必须基于业务场景,基于业务实操点;(无法通过业务去改变数值的指标可能不具备分析意义)

如何规划指标体系?

 

2.1

OMS 模型

 

2.1.1 方法论之 OSM 模型

OSM 模型是目前互联网热度比较高的指标拆解方法论。

O 代表业务目标(object)即业务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说业务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可能是营收规模、利润空间等。

S 代表业务策略(strategy)即在知悉业务目标的前提下,业务人员可以采取的行动和策略,如投流、降本等操作。

M 代表业务度量(measure)即在执行某项业务操作后,判断该行为是否有效的标准,一般有 2 种概念:一是 KPI,用来直接衡量策略的有效性;二是 Target,是预先给定的数值,用来判断是否达到预期。

关于 KPI 和 Target 的简单理解: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我对此的理解是考量业务的核心目标,比如对销售部门,总销售金额就是他们的 KPI。
●Target:本质是一个数值,可理解为具象目标,用来衡量 KPI 应该达到的量,如销售部门的总销售金额应为 100w。
因此,KPI+Target 才是构成我们日常理解中的业务度量标准,其中 KPI 不会频繁更改,但 Target 可以动态调整。

 

如何搭建一套业务指标体系?

抛开理论概念,其本质就是回答以下 3 个问题:
●我们做这些是为了什么?(最直接最核心的目的,如提升流量、增加点击、提高利润)
●我们为此可以做哪些操作?
●我们如何判断操作是否有成效?

2.1.2 实例:OSM 模型在线上零售场景的应用

落地于实践,OSM模型如何应用?

以线上零售平台的新品销售业务为例,基于运营人员的视角,将OSM模型应用于业务实操,搭建一套数据监控指标体系。

一般来说,新品在线上平台发布并投入销售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内部评定 → 上新预热 → 活动销售 → 常规销售。从“内部评定”到“活动销售”一般不会超过2周,运营人员围绕一波新品的工作基本集中于这2周内。

那么,在整个新品上市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搭建指标体系,以此来指导运营人员的工作呢?

Step1:确定新品上市的核心目标——最大化销售(这里指代数量,而非金额;一是价格更适合在商品定价体系内去分析,二是运营人员一般无独立定价权,在上新过程中很难做策略调整。)

 

销售数量 = 访客数量 * 转化率 ≈ 加购数量 * 加购转化率 + 收藏数量 * 收藏转化率
销售数量 ≈ (访客数量*加购率)*转化率

 

如何搭建一套业务指标体系?

选择指标公式的小Tips

一:为什么不用覆盖面最广的指标

覆盖 100%数值的指标肯定是最符合逻辑的,但不一定是适用于业务实操的。从经验上来看,分析时如果追求 100%精准,反而有可能将逻辑复杂化,抓不到重点,应当遵循二八法则,抓大放小。(占比小的指标可以用来观测辅助,而不是重点分析)。

二:如何选择合适的指标

① 从实际逻辑上推论用户在电商 App 上进行购物时,常规路径一般是:搜索/浏览 → 点击 → 退出/收藏/加入购物车/立即购买。从最终环节来看,由“退出”到“立即购买”,购买意愿是逐渐增强的。但基于对用户在销售活动期间的行为研究可得,“加入购物车 → 付款”的路径占比是最高的,其他路径占比相对较低。

② 计算变量相关系数用数理统计的方式计算出 一系列 X 与 Y 之间的相关系数,选择相关系数高的 X 变量。

Step2:确定运营人员在整个新品上市流程中可采取的行动或策略。

如何搭建一套业务指标体系?

Step3:确定判断每个策略执行是否有效的衡量指标及数值(KPI+Target)。

如何搭建一套业务指标体系?

 

2.2

指标层级化

指标一旦应用于实操,必然遇到不断向下拆解的问题。比如提升访客数量,向下拆解可能是访客分别是哪些渠道而来,哪些渠道是我们可控,哪些是不可控的;针对可控渠道,哪些指标又可以证明流量操作是有效的。但向下拆解一定是有限的,不可过细,一般截止于业务操作的最小单元行动(如果该行动是偶发性的,剔除不考虑也可)。

一级指标(Tier1 Metrics)必须是全公司认可的、衡量业绩达成情况的核心指标,本质上需要各部门、上下级都理解的指标,便于沟通传达。

二级指标(Tier2 Metrics)是针对一级指标的路径拆解,一般是业务流程中的指标。当一级指标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可通过二级指标快速定位问题所在。

三级指标(Tier3 Metrics)是针对二级指标的路径拆解,一般是业务子流程中的指标,可通过三级指标直接引导一线专员的业务操作,从而影响二级指标的波动。

如何搭建一套业务指标体系?

一般情况下,3~4 层指标足以描述某一业务场景,指导一线业务人员的操作。如果发现还可以向下拆解的话,可能需要反思是否存在冗余指标,或者过于宏大叙事。

2.3

业务场景化

 

指标体系拆解的一般逻辑都是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但基本都会遇到切入点过大,无法落地的局面。首先要明确的是,指标体系的作用是融入业务实操,这就要求我们先抛开数据指标,从具体的一线业务场景入手。场景化的本质就是将实操业务结构化、模块化,从而实现数据指标体系的快速落地。

2.3.1 实例:零售行业的通用型业务场景

 

 

如何搭建一套业务指标体系?

 

以产品流向视角,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将公司核心业务串联起来。

基于上述业务框架,我们就可以将这 13 个业务场景分阶段地拆解到各部门的业务指标体系中去,以满足不同部门从产品研发到销售等多个场景下的数据需求。

如何管理指标体系

 

在落地执行业务指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指标的多少、完善与否并不会阻碍行动的开展,而一个看起来不大起眼的细节却会大大延误时机——指标对齐。

作为数据分析师,“核对数据”可能是日常工作中最繁复的环节,大部分时候核对的并不是本身计算逻辑的疏漏,而是领导、同事口中的困惑“为什么你和我算出来的不一样”。“核对”环节耗时越多,频次越高,越是能说明公司的指标治理环节存在问题。

“同名不同义”或“同义不同名”是指标治理频发的两大核心问题。
●“同名不同义”→“同名同义”:名称一致的指标,必须对应一致的计算口径,尤其是限制条件的相同。
●“同义不同名”→“同义同名”:业务含义相同或相近,名称却不同的指标,必须进行整合和区分,减少冗余指标。

指标治理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趋近完善的长期过程,甚至不存在所谓完成状态的环节。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保证指标“同名同义”且“同义同名”,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迭代升级。

3.1

指标的命名规范

 

如何搭建一套业务指标体系?

 

一个合格的指标名称 = (业务主题) +时间周期+限制条件+计算方式+原子指标。

●业务主题:该指标应用的业务场景或来源,也可指代某个部门,如供应链、会员等,便于快速理解议题。
●时间周期:本质也是一种限制条件,单拎出来是因为时间条件变化范围较大且频次高,比如近7天,截止当日等。
●限制条件:可简单理解为SQL语句中的where条件,应用场景下比如订单状态为预付订单的销售金额,或剔除黑名单的会员数量等。
●计算方式:指标的计算方式,比如汇总、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原子指标:最小单元不可拆分的指标名称,比如支付金额。
综合上述条件,即可得出一个合格的指标名称,如销售:近7天_预付订单_总计_支付金额。

3.2

指标的管理工具

指标治理不可能是一人之功,最好是由各业务负责人或骨干协作数据分析师制定初稿,并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基于此,就离不开一个指标的管理工具——指标字典,用于指标的更新迭代,便于记录指标的计算口径、取数代码、变更历史等信息,方便其他人员的快速查阅和应用。

指标字典可以借用第三方数据产品,比如GrowingIO之类,但更通用的方案肯定是多人协作的共享文档,如飞书、腾讯文档等产品。

如何搭建一套业务指标体系?

 

小结

业务指标体系的搭建和落地是个长期过程,也不是一个人或部门就可以搞定的事情。业务团队搭配数据分析师,针对性场景拆解,持续性维护才是最优解。
●指标体系的本质:指标 + 相关关系 + 判断标准
●指标体系的标准:基于真实业务、指标口径清晰、判断标准合理
●指标拆解的方法:OSM模型+指标层级化+业务场景化
●指标体系的管理:命名规范+指标字典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1. 2020:  真没想到,用一根线条就能提高PPT的档次!(0)
  2. 2020:  5个程序员珍藏的Chrome插件,你用过几个?(0)
  3. 2016:  装上火箭,想把让活动流量飞上天?先谈谈用户分类和效益(0)
  4. 2016:  篇篇10万+背后,解密中粮海报为什么刷爆朋友圈?(0)
  5. 2016:  拉新、促活,如何提高网站用户活跃度(0)

原创文章,作者:爱运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yunying.org/operate/332317.html

(0)
爱运营的头像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24年2月28日 上午10:12
下一篇 2019年11月23日

推荐资讯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