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又更新了。



▲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平台

▲ 图片来源:微信视频号


▲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

▲ 图片来源:微信问一问
与其花这么多时间去评论区引流,不如多想想如何提高自己的文章质量、想更好的文章标题提高打开率。
当然,如果恰好遇到大号的爆文,或许还有些引流效果,且引流来的用户相对精准。毕竟这些用户也是经过筛选才认同你、关注你。
还有种情况,如果和作者事先打好招呼,创作者之间互相引流也未尝不可。
对普通用户而言,有了虚拟身份后,参与评论的压力就小了许多。有些用户看到文章后,产生情感共鸣,想参与讨论,但是又怕公开后被熟人看到。虚拟身份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面具。
但同时,由于虚拟身份不用担心被暴露,也助长了某些人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不过绝大部分精选的留言也都是会慎重筛选的。
今年才开始正式做公众号的「安七成长圈」,努力写内容,用互推、发红包等各种运营方法,三四个月才涨到3000左右粉丝。而通过回答问一问的问题,半个月给公众号带来了1700+粉丝。
问一问就类似知乎的问答,但目前的内容并没有很深度,因此它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想内容,可能数量相对胜过质量。
阿花告诉西瓜数据,最早开始答题的时候,会考虑选择跟账号定位比较相近的,比如她专做香水领域,就会选择跟香水有关的问题去回答。但这样每次可回答的问题数量很少,局限性比较大。后来就转变了一下方向,凡是能回答的都会回答,一般一天最多能回答20道题左右。
安七也是类似。她会时不时地去刷新问一问的问题,尽量抢先去占领问题的前面两三个回答。从她经验来看,回答的越靠前,大概率点赞数越多。
如果你的回答被用户点赞了,底下就会出现系统引导关注的提示。因此如果抢先写好有价值的回答,获得的点赞多,给公众号、视频号引流涨粉的概率就大。

▲ 图片来源:问一问
可以说有利也有弊。

▲ 图片来源:微信公开课

▲ 图片来源:微信视频号、看一看
润宇供图
就像润宇说的,这些做法都是“公域通行证”。
就在微信公众号11周年之际,西瓜数据发文《公众号11周年,终于向公域流量打开了大门》,不少创作者发现最近公众号的公域推荐也加大了。可见。微信正不断给生态内的各场景加码公域推荐。
对于大部分创作者来说,各场景的打通,公域推荐的加大,或许都是利大于弊的,毕竟大家都“苦流量久矣”。
阿花就很支持微信的这些做法。虽然不断更新功能意味着运营方法也要不断变化,但同时也给账号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还处于公众号底部的安七更是欣喜,像她这样的小号就有了更多被看见的机会。
那创作者又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互相打通的功能呢?基于此,润宇总结出了一套“一鱼四吃”的内容创作方法,也就是一个内容用4遍:
1)视频号的短视频内容,写好脚本文案,拍摄制作发布;
2)用视频号的脚本文案,加工成一篇公众号文章发布;
3)把刚才发布过的那条短视频里的音轨提取出来,变成一条音频内容,发布到视频号的音频栏目;
4)去问一问里查找跟这条视频主题相关的问题,用文字去回复并且插入这条视频。
西瓜数据也针对最近微信更新的功能(包括内测),延伸总结了围绕图文“一鱼四吃”的方法:
1)朋友圈发布一条图文内容;
2)刚刚那条朋友圈“同时发布到视频号”。据润宇介绍,以前它会同步到视频板块,现在直接同步到视频号的图文栏目;
3)在看一看-图文栏目发表一次;
4)最后还可以在公众号的图文消息发布一次。
无论是图文内容、还是短视频内容,创作者都可以根据主题、根据场景互相转化,让一份内容输出到微信生态内多个场景,甚至不止“一鱼四吃”,做到多管齐下,长短内容互补,各种类型内容互补,各个平台的流量都去获取,最终沉淀到视频号、公众号、微信去。
或许也有人觉得微信太“臃肿”了,从一个纯粹的社交聊天工具,变成了涵盖娱乐、工作、学习、生活购物等生方面面的超级大平台,占用的内存也是越来越大。
尽管每天都有1亿人教张小龙怎么做产品,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吐槽微信,但不论怎样吐槽,离不开微信已经成为现实。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 2024: 冷门但待遇超好的央国企,轻松月入上万!(0)
- 2024: 小红书珠宝腕表双11营销解码全指南:乘风造势(0)
- 2022: 运营之光修订版思维导图(0)
- 2022: 如何设计商业价值回报高的运营活动?(0)
- 2022: 喜茶私域运营拆解.pdf(1)
本文由西瓜数据投稿,不代表爱运营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yunying.org/social/wxyy/323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