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营销在阵痛当中。99%的营销人其实都不是受过专业营销教育或培训,而是机缘巧合,在一路摸爬滚打中做营销。所以中国营销正规军很少。有很多营销常识,不仅99%营销人不懂,企业老板也不懂。
我来说说8个99%的市场人都不懂的营销误区:
- 对营销的误区——能刷屏的是好营销还是坏营销?
- 对4A的误区——4A广告公司真的死了吗?
- 对广告的误区——广告最重要是它的创意吗?
- 对创意的误区——创意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事件营销?
- 对文案的误区——好文案真的没有标准吗?
- 对媒介的误区——媒介做到精准就能省下那浪费的50%广告预算么?
- 对甲乙方的误区——乙方真的要比甲方更专业吗?
- 对营销学习的误区——上课或者看《营销管理》之类的专业书真的能成为优秀的营销人吗?
对营销的误区——能刷屏的是好营销还是坏营销?
“好营销”的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是刷屏吗?还是能够解决销售?
都不是。
我认为“好营销”的标准只有一个:能解决企业的商业问题。
我们拿前一阵百雀羚来举例子,百雀羚刷屏以后整个营销圈都在讨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在我看来大部分讨论和观点根本无意义,这些人里有几个人了解百雀羚的产品?有几个人了解这个市场?又有几个人知道真实的营销数据?所有的讨论都浮于表面,当然一些自媒体也只是蹭蹭热点而已,但作为听众千万不要被这些媒体引导,听听就得了。
所以,好营销还是坏营销品牌自己最清楚,能解决商业问题的才是好营销。
对4A的误区——4A广告公司真的死了吗?
死的不是4A,是那种反应过慢的工作模式。
以前的媒介环境很简单,主流的就那么几个,大家的触媒习惯也很固定,做广告讲的是慢工出细活,乙方从拿到甲方需求,到市场层面、消费者层面的种种分析,然后出传播策略,最后想创意出街,是一个特别系统的事,而且广告是广告、公关归公关、市场归市场,相互独立。
但这几年媒介环境变了太多,有了互联网,有了社交媒体,传播上也特别讲快,要结合事实和热点,广告和公关的界限变得很模糊。
对广告的误区——广告最重要的是不是创意?
不是。
广告也符合“冰山模型”,即“大众看到的东西其实只是全部的20%,剩下80%藏在水面以下,不为人知。”
对于广告而言,在创意介入之前,还要经历【分析外部环境】【梳理战役目标】【品牌定位及产品定位】【寻找消费者洞察】等等过程,最终才会制定一条可行的【传播策略】,【传播策略】告诉了我们一条重要的指导思想:市场的机会到底在哪里。
所以,对广告而言,好创意固然重要,但前提是策略是对的。如果前面策略出了问题,那么所有的子弹都会打歪,都是无用之功。
对创意的误区——创意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事件营销?
不是,创意其实是一种更聪明的解决方法。
我拿几个广告创意举例,其实创意是可以被结构化的,一个好的创意由两部分组成:向内洞察+向外想象。
首先讲讲向内洞察。洞察是那些所有人都知道,但没有人讲过的事实真相。在激发创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从洞察去入手。什么叫有洞察呢?以一条多芬的广告为例:

多芬发现:在生活中,大人们面对镜头的第一反应是回避,而孩子面对镜头的第一反应却是自信。于是多芬就利用这个“洞察”,拍了一直TVC,向人们传递的概念是:你比想象中更美。让人们重拾自信。
这就是一个有洞察的创意TVC。
再讲讲向外想象。
在广告创意中有一些常用的创意手法,去把一件稀松平常的事物讲得与众不同。
比如用夸张的手法。
这是普利司通一支经典的平面广告,卖点是轮胎抓地力强,就用了夸张的手法把停车位印在了墙上,表现超强的抓地力。广告没有任何洞察,但因为想象力够丰富,也可以做得很出色。
再比如用局部特写的手法。
这是一个丰胸产品做的平面广告,用了局部特写的手法,表示女生用了这个产品胸变得很大,连排队都需要离前面的人远远的。创意同样没什么洞察,但也是一个好创意。
所以,创意并不是做个事件营销、做张海报那么表象,这个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样是可以被结构化的,它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达到目的,所想到的一种更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广告创意而言,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消费者记住你的产品和卖点,所以才需要创意,而不是为了创意而创意。
对文案的误区——好文案真的没有标准吗?
好文案是有标准的。
一般来讲,广告文案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吸引。比如:“多数人知道,少数人拥有”、“三毫米的旅程,一颗好葡萄要走十年”。
第二种认同。比如:“每一次你花的钱,都是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世间所有的内向,都是聊错了对象”、“学琴的孩子不会变坏”。
第三种号召行动。比如:“怕上火就喝加多宝”、“饿了就吃士力架”、 “送礼就送脑白金”、“困了累了喝红牛”。
在市场的不同格局,品牌的不同阶段,所用的文案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共享单车市场白热化竞争的阶段,小黄车就曾用过一句“黄的那个”的广告语。
比如江小白用的“懂的越多,懂你的就越少”等等。
所以,好文案是有标准的,要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沟通策略,才能写出好文案。
还有对媒介的误区、对甲乙方的误区、对营销学习的误区在这里就不展开了,码子太辛苦。如果还没看过瘾,欢迎来关注我的公众号:woyaobiaoshi
作者:裴向宇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000660/answer/216238010
本文转载于裴向宇,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