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运营的成长指南

一、运营的定义

定义

广义:对产品的一切人工干预

狭义:懂技术的营销人员,在国外也被称为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互联网三大职能之一(其他两个是产品、技术)

作用:找到用户,引导用户使用产品,并促使用户持续长久的使用

终极目标:用户增长

1、提高新用户数量及新用户转化率

2、提高老用户数量及使用频率

3、提高用户消费金额及消费频次

一定要记住,你的价值是通过用户增长的结果来体现的。

用户不增长,再苦再累,你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关注「职能」而非「职位」

具体的运营岗位,每家公司的工作内容都不尽相同。

例如城市运营对于教育类公司,可能意味着 BD、销售,你需要天天面对学生家长或是学校的工作人员;对共享单车类公司,则需要你在路边摆放自行车,回收报废车辆等等。

现在世面上很多运营相关的书籍,对运营的介绍都是按照运营「岗位」来划分的,它有点类似说明书,可以告诉你一些公司的运营人员每天在干嘛,但它教不了你该怎么成长。

本文内容会更聚焦在如何「优秀」上,如果你目前需要了解运营的更具体、详细的基础信息,建议你去报个关于运营的培训课程,它们的流水线可以更快速的把你变成企业需要的螺丝钉。

我建议关注「职能」而非「职位」,运营和产品、技术不同,它的工作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一个好的运营,必须要做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运营是面向未来的角色,在实现用户增长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中,你所做事情基本都是动态的,仅仅守着职位描述的工作内容远远不够。

运营的职能是增长,但其本质上,运营的终极价值是变现。

比起技术专家,运营更像是商人。

三种主要的运营类型

总的来说,运营的工作职能分为三个模块:

1、渠道:用户在哪里,怎么和用户建立联系

2、内容: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怎么创造用户喜欢、便于理解的信息

3、用户:获取什么样的用户,怎么样管理好用户不流失、多掏钱

1、渠道管理

开发、管理线上、线下各类流量渠道,提高新用户获取规模、速度,降低用户获取成本。

一句话说,就是如何花最少钱的,买到最多的优质流量。

2、内容策划

策划各类运营活动,提供活动主题、策略、创意、文案,产出可执行方案。

3、用户管理

提升老用户的留存、活跃,防止老用户流失,刺激老用户贡献口碑、利润

二、运营的等级

1、级别划分与职能描述

1、初级:专员

描述:能够在别人的指导下,执行具体的既定策略。

工作年限:0-3 年

标准:正确理解交付的任务,快速执行,不出错,任务完成度高。

成长关键点:

1、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价值观

2、基础技能训练

3、熟悉一线工作的流程、细节

4、目标导向、执行力

5、避免陷入低水平重复劳动

2、中级:经理 / 高级经理

描述:能够在自己的职能模块内设计运营方案,独立完成任务目标

工作年限:2-5 年

标准:独立承担所负责工作方向的 KPI,且具备带领初级员工完成任务的能力

成长关键点:

1、沉淀方法论

2、初级团队管理

3、建立影响力

4、掠夺资源的能力

3、高级:总监 / 高级总监

描述:对业务有完整清晰的深入理解,能制定更高级的战术策略,具备管理团队的能力,并能带领团队达成任务目标。

工作年限:6 年及以上

标准:

1、可管理 30 人以上的团队

2、可管理 500 万 / 年的运营预算

3、可独立搭建运营团队架构

4、负责过千万级用户规模产品的核心增长工作(可选)

成长关键点:

1、团队管理能力

2、行业影响力

3、战略决策

4、顶级:副总裁 / 高级副总裁 / 优秀企业创始人

这类就不展开讲了。

第一,我自己水平没到这个高度,讲不了。

第二,运营岗位的专业能力并不是该级别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打工和创业玩法不太一样,在这里不做太复杂的阐述。

第四,到这个层级,就开始进入玄学阶段,有太多难以量化、不可复制的影响因素。

2、等级的晋升

互联网的年龄歧视非常明显,运营岗位更甚。四十岁的程序员和刚毕业的程序员一起工作情况还好,大家基于代码交流,四十岁的基础运营和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很难沟通了。

年龄代沟不光体现在内部沟通上,运营是离用户最近的角色,也理应是最了解用户的心理及行为的。

互联网新用户获取的一大特点便是:高转化新用户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有意愿、时间去尝试未知事物,(你让每天养家糊口的中年人去尝试新 APP,人家根本没那个兴趣)这种特性就决定了,你必须了解年轻人的喜好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你的年龄越大,理解成本就越高。

你不知道用户喜欢什么,就没办法制造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你不知道用户聚集在哪里,就没办法找到合适的用户获取渠道。

运营岗的晋升不进则退,这也要求大家必须对自身水平有客观清晰的认识,到了什么阶段,哪些方面存在短板,怎么利用优势向上突破,需要不断的去思考、尝试。

1、关键期假设

每个运营人员,都会在职业生涯中遇到自己的成长关键期,在这个阶段,你能感受到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自身水平提升的很快。

这个阶段极其重要,能否抓住关键期快速成长,几乎决定了运营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高度。

第一关键期:从零开始做运营的阶段

第二关键期:资源管理(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流量或预算)

第三关键期:独立策划、管理大型运营活动

第四关键期:带团队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常见的关键期,比如说跟着一个好的老板、进入优秀的团队、赶上用户快速增长期等等。

而在关键期过后,你所做的工作,往往都是基于已有经验的重复劳动。

大多数运营人员的关键期都很多,7 年经验能有 4 年的关键期就已经很不错了。这种关键期的积累无可替代,自己看书、上课、听讲座什么的效果不会太好。

所以尽可能的获取更多关键期,延长关键期时间,非常重要。

2、主动成长:自我驱动 VS 被动成长:业务驱动

大多数运营人员的成长,都是被动、无意识的。他们往往是在进入一家公司后,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相关的学习与训练。一旦自身的能力可以满足工作需要,就不会再有意识的主动学习了。

很多在大公司工作的运营人员,经常会对外宣称自己是优秀的增长黑客,讲起方法论头头是道,但实际上这些人不但从 0 到 1 的过程做不了,从 1 到 100 的过程也做不到,公司的高速增长其实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本职工作而已。

当然这些人的经验并非毫无价值,他们积累的经验让他们足以胜任标准的螺丝钉角色,毕竟大多数人连螺丝钉都不一定能做好。

这种被动型成长的优点在于「性价比高」,你不用花费太多的心思放在工作上,这使得你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子女等个人生活上。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这属于价值观的选择,无关对错,这里不过多讨论。

而如果你是个有事业心的,愿意为工作付出更多,那你就需要对自己的选择有足够的认识。

大多数情况下同级别岗位,一个人比其他同事多努力 30%-50% 不太容易被他人感知。大家最直观的感受多半来自于你的工作时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秀加班的原因)。只有你的努力程度达到其他人的 200% 甚至更多时,别人才能有明显的感知。

但问题在于,为了到达 200%,你需要付出的太多。

在国内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下,每天 10 个小时的工作时长属于常态,在此之外,你还要有意识的去学习、充电,就意味着你必须要牺牲个人生活,你不再有时间培养爱好、谈恋爱、陪伴家人,你的生活几乎全部属于工作。

如果你并没有在事业上很强的进取心,生活压力也不算大,那么业务驱动性的成长更适合你,尽量在大公司多待几年,为履历镀金,向核心业务靠拢或是看好机会跳槽到新兴巨头,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下定决心,想在事业上有一番成就,不甘于做螺丝钉,那么自我驱动的成长方式更适合你。

这种成长方式的好处自然不必多说,但难点在于坚持。大多数人连写周报都觉得痛苦不堪,更别提坚持学习、总结来提升自己。这种成长方式和性格、喜好强相关,我身边能坚持下来的,基本都是事业型的,发自内心愿意做这些事。关于自我成长的具体内容,下文会讲。

3、晋升的天花板

初级升到中级是个时间问题,大多的运营人员都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来达到中级水平。(如果不进行跨度较大的转行或转工作方向)

这个阶段就是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

到达中级之后,就会面临瓶颈,无法继续线性增长,由于运营工作的庞杂,很多经验丰富的运营人员会不断的切换模式去处理各类运营事项,但做的再多,也无法向上突破,导致出现什么都做过,但杂而不精的现象,我把它称之为「乒乓球现象」。

在这个阶段,重复性工作经验的增加并不能提升个人能力的高度,无法突破现状,很容易进入到吃老本、混资历的阶段。

除了少数人脱颖而出,大多数人都会止步于此,资历混的差不多了,要么留在大公司养老;要么去中小公司当个高管。

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高级运营人员并不是从中低级别运营人员中直接线性成长出来的。高级与其他级别的运营存在强相关性,但并不够绝对的因果关系。从事过中低级运营工作,也并不是成为高级运营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实际工作中,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技术 leader 肯定是技术出身,产品 leader 大概率是产品出身,但运营 leader 的出身背景则五花八门,什么样的人都有。

由于运营工种的泛化,很多完全不同类型的职业却共享相同的晋升路线。

例如做新媒体运营出身的 leader 不一定懂数据、产品,数据运营出身的 leader 不一定懂策划、市场,严格来说,这些都算是跨行领导。

但无论运营概念范畴内包含多少个不同类型的工种,考核标准永远是唯一的目标:用户增长。

没人在乎你之前做什么,只要你能把用户搞来,你就是合格的运营。

对于从入行开始就做运营工作的同学,要谨记:初级到中级是量变,中级到高级是质变。

不同等级的运营,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例如在军队中,一个优秀士兵的标准,应该是服从命令、枪法好、体能强、能出色的完成各项战斗任务。

在挑选班长时,符合这些条件的士兵就很容易晋升,因为他的专业能力最强,足以服众。

可是再向上呢?

到了团长、师长,还有人在乎他们的枪法或是体能吗?

他们甚至不会出现在一线阵地(脱离指挥位置,属于擅离职守,要上军事法庭的)。

运营人员同样是这个道理。

一个运营总监,并不意味着他的文案比运营专员写得好,也不见得策划运营活动比他手下的运营经理水平更高。

很多运营人员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道理,为了对抗天花板带来的焦虑,他们拼命去学习各类其他职业技能,试图让自己成为半个产品经理,或是半个数据分析师,最后白白付出了许多努力,却依然得不到晋升,这就是努力的方向不对。

三、运营的成长

成长的烦恼:只靠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我见过很多运营,非常努力勤奋,可工作几年后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提高。随着年龄的增加,焦虑也越来越多,在瓶颈中苦苦挣扎。

这也是我一直很厌烦「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轮不到拼天赋」、「不成功说明你还不够努力」此类论调的原因。

如果把蚂蚁放在浮空的球体上,蚂蚁会不断的在球体表面爬来爬去,却永远不可能脱离球体。在我们看来,球体是有限的,但对于蚂蚁,球体则是无限的。因为在蚂蚁的认知里,它只有「前后左右」没有「向上」的概念。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这些蚂蚁一样,勤奋的在球体表面爬行,但无论怎么努力,最终都会被禁锢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

绝大多数的工作时间,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它或许能提高对你现有技能的熟练度,但它无法让你真正意义上获得成长。

运营能力的核心三要素

在多年的运营工作中,我认为运营类工作最核心的三要素如下:

统筹、资源、细节。

这也恰好是不同级别运营人员的核心能力。

高级:统筹

中级:资源

低级:细节

1、初级阶段的成长

初级运营人员作为执行层,虽然工作技术含量普遍不高,也充满了各种琐碎的事情,但这个阶段非常重要,构建好基础才能再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1、刚入门时,对运营的理解、对自己的定位都会直接影响后续的职业发展和事业方向,出现偏差很可能走弯路

2、这个阶段是工作习惯养成的阶段,养成一些好的工作习惯,受用终生

3、这个阶段也是运营人员最接近用户的一线工作,是深入理解用户的好机会

4、运营岗非常吃经验,也极其注重细节,经验积累的不够非常容易遇到各种坑或是造成动作变形。初级阶段也是累积细节的一个过程。

新人刚入门时,由于过于年轻,往往意识不到时间、年龄的重要性。人的青春非常宝贵,这个阶段是精力和体能最旺盛的阶段,也是作为社会人最自由的阶段,你不用去考虑养家糊口、赡养老人、没有太多压力,或是深陷中年危机。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来学习,你在此时打下的基础,决定了未来的事业高度。等你到 30 岁以后,就很难有精力高强度的学习了。

总的来说,初级阶段,运营工作的成长重心在于:细节、执行力、效率改进、学习基础知识。

什么是细节?

在工作中,大家经常会提到要认真、用心,尤其是运营工作,必须十分注意细节。可能一个不规范的文件名、搞错 URL、埋点标记不小心加了个空格,都有可能引发重大损失。

另一方面,运营工作是典型的「看起来很容易,谁都能讲两句,但做起来很难」的工作。运营很多时候要靠量变引起质变,而这个量就是由无数精巧的细节堆积而成。

在这里不详细展开,只给大家举个例子:

互联网运营的成长指南

如果给你一张活页纸,求纸张的面积,你会怎么做?

测量纸张的长度、宽度,长乘以宽计算出面积?

那么,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去思考:

  • 「这张纸的面积」定义是什么?
  • 正面、反面或两面都算?
  • 纸张上的圆孔需要包括进去吗?圆孔算是面积的一部分吗?
  • 纸张的厚度算面积吗?
  • 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计算呢?
  • 测量时发现纸张并不是真正的矩形,由于工艺问题,它的四条边长度都有细微不同。也就是说,我们没办法直接采用矩形面积计算公式。
  • 测量工具准确吗?
  • 测量用的直尺,是否真的刻度精准?
  • 直尺作为工具在测量中存在局限性吗?(例如直尺无法测量纸张的厚度)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追求绝对精准,但上面那个例子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是我们必须去时刻注意:

  • 在工作中我们对一件事情理解是否透彻?
  • 我们采用的分析、研究方法是否存在局限性?
  • 我们所依赖的工具,是否可靠?
  • 我们所提出的前提假设是否严谨、可验证?
  • 我们在传递、理解信息时,是否存在语义模糊、容易产生歧义?
  • 我们是否掌握了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所有信息?
  • 是否存在隐藏的问题(例如圆孔的面积),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

大多数人对细节的掌握,来自于不断的重复,例如第一次计算纸张面积时,他想到的可能只是计算纸张正面的矩形面积。经过长期工作,他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隐藏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积累成个人的工作经验。这也意味着,他所在的工作环境,决定了他对细节的认知程度 —— 如所处环境只需他机械式的理解固定流程,那在工作环境有大的变化前,他的认知能力是不会有任何提高的。

细节,不是指你将自身工作像流水账一样的拆分成最小单位,也不是让你把精力都花费在细枝末节的地方。

我们所谈论的细节,是对本质的解构。

只有在充分掌握细节的基础上,你才能提高容错率、改进效率、降低风险、创造更多生产力。

1、精通必备技能

a、各类办公软件

Excel、Powerpoint、Xmind(思维导图)、Axure(线框图即可,不用学交互)、Visio(流程图)、Photoshop(PS 算不上必备软件,不过改图、改文案、画示意图什么的能用到)。

b、文档输出能力

MRD/PRD、各类总结、分析报告、基本的文案写作

我必须再次强调的是,作为见过 BAT 大厂各类产品、运营人员的多年互联网从业者,整个互联网行业写文档能做到专业、严谨、逻辑清晰、内容全面易读这类标准的从业人员不到 20%。甚至很多的从业者工作多年都没见过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文档长什么样子。

我知道在现实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大家基本都采用「当面沟通 + 基本文档」的形式进行协作。但请记住,写不写是态度问题,能不能写好一份文档是能力问题。

文档输出的最低标准,即仅凭文档将你想表达的信息表述清楚。

这项能力是高效协作必备技能之一,升职加薪之类的好处就不说了,至少能让你少加很多班,少开很多无意义的会。

C、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

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观测数据的变化,找到数据变化的原因。

以上是对运营最基本的数据分析要求。

无论你数学水平如何,都建议你补充基本的统计、概率知识。

运营人员并不需要在数理工具能力上比肩专业的数据工程师,但运营人员必须在业务领域对数据有更深入的理解。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整体失业率降低,那么我们是否能说明美国经济正在逐渐好转呢?不一定。该数据中失业率的定义为:半年内有工作但现在没有的人,除以半年内有工作的总人口。这就意味着,如果政府发钱、食品券给失业的穷人,这些靠福利保障生活的人在半年后就不会被统计为失业人口,失业率便下降了。所以但从这一个数据指标无法看出真实的经济情况是否好转。

2、良好的工作习惯

良好的工作习惯不但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也能避免出错的概率,更重要的是,你工作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受到习惯的影响,坏习惯会让你丧失很多提升自己的机会,也会降低他人对你的工作评价。

举个特别常见的例子,工作中经常需要对同一份文件进行多次修改,然后发给其他的同事。良好的习惯应该是在修改过的文件名中加上版本号,比如《三月市场费用核算 2.0》,并在文件中注明修改了哪些地方,修改人是谁;然而很多人没有这个意识,随随便便起个文件名到处分发,最后导致大家都不知道收到的文件哪个是最新的。

别以为这只是很小的细节,没什么大碍。

在 2017 年 6 月份百度高管陆琪的演讲中,演讲用的 PPT 出现多次错误,轰动一时。出问题的原因正是因为在展示时搞错文件,闹出了个大笑话。

良好的工作习惯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以后相关内容我会陆续更新在 WX 号:「原子可乐」(专注互联网从业者能力提升的兴趣小组)中,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

3、积累自己的素材库

很多同学在刚开始做运营工作时,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脑袋里面没想法怎么办?写方案不知道写啥怎么办?大脑一片空白怎么办?

没人生下来就懂得一切,也没有人拍脑袋就能想出完美的解决方案。

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积累自己的素材库。

把你平时看到的优秀运营活动、打动你的文案、朋友圈刷屏的事件,记录下来。

也许你并不了解别人是怎么做到的,也不一定能看懂背后的逻辑,但无需担心,随着你自身的成长以及素材的积累,你肚子里的货会越来越多,思路越来越清晰。

另外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一定要警惕网上流传的各种案例解析,大多数内容都不靠谱,不要被影响。无知不可怕,被人把思路带偏才是最可怕的。

我工作这么多年,没见过几个人能把这件事坚持下来。确实很多聪明人不需要做这样的事情也可以快速成长,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属于那种资质平庸没啥才能的人,我建议你坚持这样做,等素材积累多了,再不断的去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共性,你的思路就会越来越广阔。

4、知识储备与天赋树

这是你职业生涯乃至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没有之一。

它决定了你的极限、成就、事业高度。

永远永远不要停止在这方面的学习与探索。

运营在互联网三大工种里,是很特殊的存在,它并不十分强调技术性的专业能力,比起专家更像是商人。

运营的天赋树相对其他工种更为庞杂,所需要的知识储备也更为隐性,这些知识并不能直接被使用,但进行这些知识储备对未来的帮助是深远且巨大的。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工作环境,都要坚持在这方面投入时间与精力。

初级运营的建议学习方向基本以逻辑、客观知识为主,我并不太建议初级运营人员在年轻时去研究办公室政治、厚黑学、成功学、伪心理学以及各种网上流传的运营、产品文章 —— 这些似是而非又无法验证的内容对初级运营人员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你没有能力分辨这类信息的真伪、价值,反而容易被抓眼球的片面观点所影响,建立不正确的认知与价值观,这对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初级运营阶段,哪怕你受欺负、吃点苦或是总干杂活都没太大关系,趁年轻去大量的吸收科学知识、培养自己严谨、唯物的价值观与思考方式,你慢慢会形成自己知识体系。

互联网行业风口多、泡沫多,经常会有身边人运气好跟着公司升职加薪,但你千万要沉得住气,心态不要浮躁,打好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工。最后你会发现,曾经那些你羡慕、嫉妒的人,随着时间推移悄悄的从这个行业消失,不留一丝痕迹。

1、初级运营的建议学习科目

1、逻辑学

提高你的分析论证能力,你会在写方案、提需求、团队合作、汇报等多种场景用到它。

虽然有些人会告诉你,逻辑性强是产品经理的职业特征,运营更注重发散性思维和跳跃式思维,不要理会他。运营是一个处于理性与感性交织的领域,你要面对理性的市场规律、经济行为、用户的统计学特征,同时也要面对如何打动用户、口碑传播、让用户爱上你这样的感性领域。大多数的文科生进入互联网行业,都会优先选择运营岗,但无论你之前逻辑性好坏,都要记得运营依然是一个强逻辑性的工种。逻辑不好的人,在运营这条路上走不远。

2、经济学

很多人把经济学理解成了金融学,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合理配置的学科,而不只是研究金融的。

由于运营工作的特殊性,资源的合理配置会成为你工作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成本与收益是你每天都绕不开的问题。

基于有限的资源,做出收益最大的决策,这就是经济学能带给你的意义。

3、概率统计

这些数理知识可以帮助你更清晰的理解客观现象的总体特征以及未来存在的可能性。

互联网行业常用的 A/B test、灰度测试、流量来源分析、用户生命周期管理以及你能接触的到任何数据相关的工作,都离不开这方面的知识。

当你拿到一份数据,该如何解读它?一些数据波动意味着?我们接下来怎么样做才能提升某些数据指标?

如果我产生某种猜想,该如何设计测试?测试结果数据是否能验证我的想法?

这个时代的运营不再是以前那种凭借个人经验拍脑袋的工作方法了,更科学、严谨、客观的数据分析能力已经成为衡量运营水平的一个重要纬度。很多公司都配有 BI 部门,并不需要你掌握太高深的数理知识,但至少你必须可以和数据分析师们无障碍的交流,并且能够对已有数据进行独立分析、解读,以此为参考做出决策或结论。

4、市场营销

这算是你的本专业,市面上相关领域的书,很多不是没营养就是太过时,反复看最经典的几部著作就好。

营销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不要沉迷于某种具体的招数或是增长方法。这是很多从事运营(增长)工作的人常犯的错误,在大公司稳定的环境内还好,一旦脱离了稳定的环境,这些从业者所具备的经验往往是难以完全复制的。

5、文案写作

我们的教育对于写作的训练重视程度不高,但写作是门非常重要的技能。

很多人一提到写作,就会联想到文学、艺术这些概念,但文字和数字没什么区别,写作也并非只用来写诗词歌赋。

我们通过文字,进行信息交换,改变别人的目的与想法,传承我们的知识与文明。

语言,本质上是对人的编程。

在互联网时代,有多少社会热点事件,是通过一篇篇网络上的文字讯息所引爆的,大家有目共睹。

在工作中,广告文案、新手引导、产品说明、PRD/MRD 文档、周报…… 诸多场景都需要运营你的写作能力。

6、其他商业类著作

如管理、沟通、财务等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阅读即可。鉴于大多数畅销商业类著作都有明显的「马后炮」属性,在这方面花费的精力不用太多,开阔思路就好。等到了一定高度,针对性的选择补充即可。

7、哲学、自然科学、其他社科类(历史、心理学、政治等)

这部分就不讲了,属于个人喜好,每个人能从中获得的收益是不确定的。我个人在这方面获得的收益非常巨大,它对我在工作上的帮助甚至要超过一些专业领域的读物。

对于非专业人士接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最大的收益是,随着你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越来越深入,科学会重塑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你会对人生、自我、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形成新的认知与判断。

这种认知的提升是不可逆的,也是极其美妙的,更是能帮助你解决问题、获取财富的。

互联网行业与其说是一个行业,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成是一个广泛的前沿信息技术应用领域。

你会发现在互联网领域通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其原理和科研领域都是相通的,所以最直接的好处,你可以通过学习科学领域的实验方法以提高你的工作能力。

例如经常被互联网人士拿来吹嘘的 A/B test 就是中学物理课本上提到的控制变量法;增长黑客们必提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在统计学领域也是基础的不能再基础的研究方法。(当然,建立一套符合商用的系统性的测试工具并不容易,运营人员也不需要在这些方面达到专家的造诣,但你要尽可能多的去理解原理,这样才能做出合理、可行、有效的决策与方案)

8、英语

语言问题并不会阻止你成为运营人员,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顶尖的。很多时候你需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流,观察其他地方的互联网发展情况。

而且国外的写作氛围很好,很多互联网领域的大牛都在认真的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

国内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我觉得一方面和我们的教育不太注重培养写作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就是大家工作压力太大,没有精力输出内容了。

我的外语水平非常差,这一直是我感到很遗憾的事情,希望大家在年轻有时间精力时,好好的学习,它能帮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

2、知识储备的意义

一般来说知识储备是件很私人的事情,工作场所很少会提及它,大多数人对此话题也没什么兴趣。有些人全靠自己的天赋、悟性不看书也能生活的很好,而有些人则能通过这些知识快速的提升自己。

但在我主观的建议中,这些科目的学习应该长期坚持,越年轻的时候开始越好。

知识储备是个打地基的过程,有些东西你可能现在用不到,但在未来会很影响你的事业高度,书到用时方恨少,等你发现这方面的不足后,再去弥补,时间成本会大很多。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带给你的,是你看多少互联网资讯、畅销书、大咖讲座也得不到的。

目前整个互联网行业中,真正优秀靠谱的从业者非常稀少,大多数人在职场上的晋升,都是靠时间、工作年限堆出来的。哪怕很多级别很高的管理者,其综合水平都尚有缺陷。所以才会有无数那么多不称职不合格的老板、上司。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个人能力已经定型,只能靠阅历、经验来弥补不足。如果你想从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实践、总结。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知识改变命运绝不会一句空话。

5、常见误区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仅列出少数较为常见的误区作为案例讨论,以后还会陆续更新。

1、被动接受任务,盲目执行

很多运营人员,在工作中常犯的错误,就是被动的接受任务,盲目的去执行,不去思考为什么要做,怎么做的更好,导致自己辛辛苦苦却没有创造多大的价值。

大多数情况下,上级领导给出的命令都是模糊的,一方面是他们没有时间精力手把手的教你怎样去做(他们也没这个义务);另一方面他们也不一定清楚具体的细节。所以当老板指派命令时,他希望得到的是全面、完善的解决方案。

其实被动式执行,并不代表个人能力差,究其根源更多的还是态度问题,很多人认为自己是给老板打工的,给多少钱就干多少活,除此之外不愿意为工作付出更多的精力与时间。

公司是老板的,钱也是固定的,但经验、能力、时间都是属于你自己的。

如果你不确定老板的想法,大可以在思考后与老板交流一下你的想法,看看有没有理解失误或是存在疏漏。

2、缺乏改进意识

运营日常工作中,有大量琐碎、重复的工作内容,大多数人的工作模式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来任务就埋头做。

他们努力工作的方式,就是加班。

这种原始的工作模式,很像是过去传统的人工小作坊,怎么可能对抗现代化工业的流水线呢?

在工作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将手头的工作进行分类?找出不同类别的相似性,建立好规范,以便再次处理同类任务时可以直接复用?

例如很多同学很头疼的就是每周要写周报,觉得没啥好写的,每周到了写周报的时候都很头疼。

我是怎么解决写周报的问题呢?

我把信息同步、周报、工作总结、个人思考结合在了一起。

首先,我会每天写简短的日报,并将信息同步给其他相关同事,并顺带写下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的想法。

其次,每周写周报时,我只需将日报整理在一起,周报便「自动生成」了。

再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一些想法与总结,我也会趁着写周报的机会再次思考并写入周报,经过整理的想法在与他人分享时显然更高效、全面。

这样做之后,不但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还产生了许多额外的好处。

类似的改进在工作中还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有不断去改进的意识。既然需要反复做一件事情,能不能把这件事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这才是一个好的工作方向。

3、不注意及时反馈

这是一个简单却非常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

新人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你分配一个任务给他,之后就没信了。

进度如何?是否遇到了问题?

你通通不知道。

于是只能去主动问,新人才会告诉你,如何如何。

这种沟通方式不但落后,在很多情况下非常容易误事。

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前一刻所作出的决策,可能后一秒就要被推翻重来,很多未知层面的探索,都需要及时的反馈才能做出后续调整。

4、更多内容待续

4、中高级运营的成长

由于篇幅所限,中高级运营的一些经验分享就放在一起写了。

1、残酷的年龄歧视

众所周知,运营岗是互联网三大工种中门槛最低的,门槛低也就意味着竞争激烈,运营的人数规模呈现明显的金字塔结构,只有少数人能从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位于金字塔的顶端。

互联网行业在国内发展时间有限,从业者平均年龄小,很多年轻人没怎么见过身边有年纪很大的运营人员,没有意识到运营晋升路线的残酷性。

运营岗位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对外你要清楚用户想要什么,他们为什么愿意付费,怎样的运营活动会让用户感兴趣,哪些地方可以找到你的新用户;对内你要了解方案的可行性程度,技术的实现边界,如何获取更多的预算、人力支持,如何推动其他部门的进度,怎么样让团队支持你的想法。

年龄的增加,会明显提高你理解新生代用户的难度,也会提高你内部沟通的成本。

想像一下这样的场景,42 岁的运营经理老张,他的上司是位 32 岁的总监,他的平级同事都是 20 多岁的年轻人。老张不看直播、对短视频也不感兴趣,同事们说着很多他听不懂的网络流行语,年轻人喜欢的东西他也不懂,新技术文档拿到手里看一会就犯困,看了好几天也记不住多少内容。人到中年,家里事情也多,当年轻同事都在加班时,老张已经要赶去接孩子放学了。如果你是老张的上司,你愿意留着老张,还是愿意踢掉他,去雇佣薪资更低,更有力气干活,理解新生代用户的年轻人呢?

做运营的同学一定要记住,你们所从事的是互联网岗位中年龄歧视最严重的工种,在职业发展中任何选择都有着极其昂贵的时间、机会成本。

四十五岁还在写代码的程序员可能很酷的,四十五岁还在做低级工作的运营人员注定很惨。

2、职业生涯的天花板

中级运营与初级运营的区别在于,初级运营作为纯粹的执行层,只需满足上司的命令即可,并不需要对最终的结果负责。

到了中级阶段,作为某个运营模块的负责人,你需要独立做出决策,并承担最终结果。

此阶段的运营是个半策略半执行的角色,这个转型的过程是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决定了运营人员未来的走向。

中级运营是优秀运营与普通运营的分水岭,在这个阶段不同水平的运营会逐渐分化成资深执行者与策略制定者。

大多数的运营都会下意识倾向成为资深执行者,不用去接触未知领域,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工作,用时间换取经验,就可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还显得很专业。这种资深执行者的优势在于,短期见效快,没那么辛苦,在某个特定运营模块上具有明显从业优势,个人安全感很高,工作节奏规律(由于太熟练工作变得更加可控,在业务稳定的公司中可以按时上下班)劣势就是很难晋升、能否获得丰厚物质回报更看运气(例如加入了一家处于快速增长期的公司)。

而成为策略制定者的过程则更为痛苦:面对未知领域的不安全感,频频遭遇失败的自我否定,高强度思考带来的脑力、心力消耗,并不线性的职业上升途径(探索新领域失败导致履历缺乏竞争力),资源匮乏带来的自我透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主动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短期内效果并不明显,只有少数人能成功……

当工作多年,开始觉得自己做所的事情很乏味,感觉日子就是一天天的重复时,似乎努不努力都一样,看不到向上突破的方向,你便迎来了自己的职业倦怠期。

中级运营遭遇天花板,几个主要原因:

1、经验的失效

身为初级运营时,工作内容都是具体而明确的,从陌生到熟练,是一个学习与积累经验的过程,只要做的次数足够多,成为合格的初级运营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而到达中级之后,事情就变得复杂很多,你需要面对很多未知、不确定性,以往的经验并不能帮助你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任何一种高效的用户增长方式,都会引来大量的模仿者,直至竞争饱和,效率归于行业平均值。(如果是泡沫期,用户获取成本甚至会高于实际价值)

2、资源的缺失

运营岗位是所有互联网工种中,最吃资源的角色。因为运营提供的方案、策略在正式实现之前,均属于构想,本身并不会创造生产力。

方案会成功,也会失败,但为实现方案所付出的成本是确定的。

当你提出某种运营活动或产品功能时,产品设计原型,技术进行开发,客服更新话术、地区分部线下执行、公关准备稿件、市场部筹备广告投放、新媒体造势宣传……

运营作为需求链的起点,做产出的价值与资源息息相关。

而资源的缺乏则限制了你经验的积累、技能的熟练,也进一步减少了你自我提升的机会。

3、低水平重复劳动的困境

在一个业务稳定的公司中,工作内容已经十分规范、固定,对中下层职员的成长性要求并不高(大公司基层岗位门槛高并不是因为岗位技术难度高),稳定的公司架构也注定了底层职员很难有晋升空间。

职员在掌握了自己工作所需的各项技能后,等待他的便是无尽的重复。

在业务成熟期的企业内工作,可以看作是单一技能的重复劳动。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只会增加你单一技能的熟练度,和分工合作时的兼容性(应对猪队友的经验)。

公司就需要你在新手村清理小怪兽,那你的等级很难获得进一步提高。

3、自我提升之路

  • 待续部分
  • 制定规范
  • 总结与复盘
  • 方法论的建立
  • 战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
  • KPI 与虚荣指标
  • 数据分析
  • 资源掠夺
  • 积累影响力
  • 初级团队管理
  • 项目管理
  • 拓展问题
  • 运营要不要懂产品
  • 运营与市场的关系
  • 怎样避免宏大叙事
  • 如何处理「政治需求」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1. 2023:  能力提升系列⑧:提升影响力工具(0)
  2. 2022:  奥美52个创意工具.pdf(0)
  3. 2022:  《神一样的产品经理》读书笔记——商业需求文档(BRD)(0)
  4. 2022:  详解万能商业模型:波士顿矩阵(0)
  5. 2021:  深度丨起底抖音直播账号打造的核心逻辑(0)

本文转载于语雀,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

(8)
爱运营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20年11月17日 下午2:14
下一篇 2020年11月19日 下午2:28

推荐资讯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