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的时候,我们聊过一次国内的会员制,详见《被玩坏的会员制,你开了多少会员?》,今天我们从用户和运营两个角度来聊一下为什么当前各种服务月付居多。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得明白一个问题,不管是月付还是买断,本质上都应该是一个商业问题。一边是服务供应商,另外一边是服务需求方,两者的需求本质是有冲突的。所以在整个运营过程中,是一个在持续试探双方底线的过程。
另外一个重要的点在于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服务提供方的违约成本太低,需求方维权成本太高,导致月付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所以,现在极少看到有买断制,就算是偶有买断制的存在,最后违约修改服务内容的情况也比较频繁。
互联网产品为什么要设置会员,这个点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今天说一下大家都是怎么来吸引付费会员的。
原本正常的流程是不管月度还是年度,新开会员和续费会员的价格不会相差太多。但是国内还有一个叫KPI的东西,你的领导可能会考核你单位时间新开付费会员和会员续费的情况。这个时候,作为运营,你应该怎么快速达成KPI,从而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奖励。
聪明的你可能想到了下面几个方法:
一:1分钱试用(连续包月可用)
这是其中一种策略,只要一分钱就能够开通原本价值XX元的服务,但是需要开通自动续费。
二:渠道特惠
特定渠道给予特定的优惠券,从而实现新开或者续费会员的专属折扣。
三:会员专属礼品
搞个活动,在活动期间新开会员赠送价值XX元礼品。
四:返利推广
甚至想要把规模提升上去的话,还可以和返利等渠道结合起来,这样还能够获得无数的推广员。作为运营者,只需要实时调整返利的比例就能够控制最终的数据。
如此操作下来,不管是新开付费会员还是续费会员,都能够很好的完成KPI。至于后续,负责这个项目的人可能已经离职或者升迁了,谁管哪里多,就算是还要负责后续,自然还有更多后续的方式。起码后面三个方式是可以持续使用的。
其实到这里,都还算是正常的运营手段,只不过是用牺牲长期收益的方式来获得短期KPI的提高,从而让自己的汇报PPT上显得更好看的一种方式。
从商业角度来看,想要订阅制能够更好的推行的话,需要的是:稳定 + 可靠 + 长期价值 + 不玩套路。但实际上国内订阅制被用户吐槽的根本原因在于:朝令夕改!
我们就分享几个常见的几个订阅制套路:
一:会员权限的调整
首先把原本的单个会员拆分为多个不同类型的会员,并且把原本的权限也拆分到不同的会员上。想要获得原本完整的服务,就只能开通大会员。但在原本的会员体系上,这些服务是你应该享受的。这就是常见是vip,svip,plus,大会员等等不同的名称。
稍微良心一点的企业,可能只针对新出权益,吃香难看的会员就直接砍原本的权限。
如此做法的话,订阅制的精髓稳定可靠就不存在了。用户就更不会为了这种非常不明确的未来买单。
二:换壳推广类似的会员
如果会员权益比较单调,没有较好的权限调整。比如某些素材网站,还可以通过换壳的方式来再一次收割会员。只要更新的素材全部放到新平台,旧平台停止更新就可以了。想要获得最新的内容,用户就不得不开通新平台的会员。
三:价格体系的混乱
国内大部分平台是没有契约精神的,用户条款、会员条款都是会私下修改。正常来说订阅制的价格是固定的,就算是后续因为服务质量提升等问题需要修改订阅价格,但这个其实是不应该影响到历史订阅用户的。但是现在实则不然,基本都是随意修改的。
再举个例子,某付费读书平台,用户花费了金额不等的钱去阅读,但还要面临烂尾,下架等风险,但如果是买断的话,这本书我就应该拥有永久的阅读权。
再举个例子,号称永久免费的360云盘,一纸公告就关服了。种种实际发生的事件,都是加深了用户对企业不讲信用的认知。
长久下来,就会发现,付费只不过是另外一种程度上的羔羊,任人宰割!
从运营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目前根本无解。只能说头部企业更应该自律一点,多一点担待!
总结:未来的不确定性+企业毫无道理的不讲信用+维权的困难=订阅制被人诟病。然后企业再利用各种运营手段去完成某一个阶段的KPI,进而再加深这种冲突。
原创文章,作者:爱运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yunying.org/yunying/yhyy/357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