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如何在生活中自学“用户研究”?

大概半个月前收到的⼀个小朋友的提问

“对于用户研究的学习,如果是新⼈人的话,除了⼯作,⾃己可以怎么成长?有什么好的建议么?”

这个问题,有两个前设条件(也就是适合阅读本文的目标⼈人群):

1.UED⾏行业的新⼈(没有实际项⽬目执行经验)

2.目前已经就职,但是就职的公司/岗位并没有提供良好的、与用户研究相关的⼯工作

3.对用户研究感兴趣的⼈

以我的经验来说,跟着项目的成⻓是最有效的(这是废话,其实任何工作都⼀一样)

如果实际工作中,根本没办法接触到⽤户研究、设计研究之类的内容,而你又对这些内容非常感兴趣那么最实际的建议,或许是……跳槽吧(其实这是真心话),找一家专业的公司就好了;

当然,为了让你更顺利的跳槽,也是有一些在生活中自学的方法,可以给你一些建议 说实话都是一些老⽣常谈的⽅方法我分成 硬能力软能力两⽅方⾯面来和你谈谈吧……

一、硬能⼒:

是指【用户研究应有的专业知识】

现在的资源非常开放,其实有非常多的渠道可以自学,以下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

1. 寻找感兴趣的⽹网络课程

  • ⽬前关于用户体验、⽤户研究等课程,据我了解,资源较多的应该是IXDC旗下的 美啊平台,既有免费课程,也有付费课程,从用研到交互到视觉,都已经覆盖。我试听过⼀一些, 觉得质量还不错。类似的较专业的平台,还有⽹易云课堂。
  • 此外,如果你对行业趋势性与设计思维比较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混沌⼤学的课程,但这个是付费的(还蛮贵的),建议有经济基础以后再看吧。

2. 寻找专业类的书籍

  • 网络课程多数是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多数都是偏套路或技巧性的,很容易给你⼀一种⻢上 就能上手的感觉,但实际上⽹络课程的内容多数是零散的,最后你会很难形成系统性的完 整的知识架构。所以在看⽹网络课程的同时,建议还是阅读⼀一些专业类书籍作为知识补充。
  • 和调研相关,最推荐的还是戴力农的《设计调研》,非常接地气,常用的调研方法都有详细讲解,包括如何执行、案例例讲解。即使你现在看不懂或看不下去,留着做⼯具书也是非 常实用。此外,代尔夫特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也曾被我当做⼯具书用了了很久。
  • 感触较深、对我影响较⼤大的,还有⼀一本是苏杰的《⼈人都是产品经理理》,主要是从事了了⽤研越久,就越会发现,只是深刻理理解产品,才能提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能够让你知道产品经理是如何考一个产品的。类似的书籍还有《产品⼼心经》、《启示录》等, 能够让你更了解—— “到底该如何设计⼀一个产品,从而更好的发挥用户研究的作用。
  • 此外,类似茶山的《服务日记》,对于观察⽣生活、由生活培养自⼰对于用户、产品、服务等的思考,也是非常有帮助
  • ⿐祖类的经典书籍有《⽤户体验要素》(没什什么好说的了了,从业者⼏几乎⼈人⼿手⼀一本),还有《认知与设计》(这本其实偏视觉与交互类研究)DONOT MAKE ME THINK(这本偏⽹网站,但较为系统)这⼀一类⿐鼻祖类的书,都有⼀一个特点——翻译很烂,案例很旧, 读起来很吃力,建议有⼀一点的基础再入⼿。
  • 行业类的书籍其实也很多,腾讯CDC《在你⾝身边》其实也是我的入门书籍之⼀一,主要是博文式的⽂文章+大量量配图确实比较容易易读;  搜狐的《设计之下》比CDC还早出,个人感觉 内容有点太浅了了,⽽且偏视觉较多;  ⽹易最后出了了⼀一本《破茧成蝶》,个人觉得系统性非常强,产品设计流程各方⾯面都包含了了。
  • Tips:谨记,贪多嚼不烂。通读多本,不如精读⼀一本。在不同阶段,我们能够读懂与吸收的书,其实是不同的。没必要全部买回来,建议你自己先去查⼀一下,看下⾃己是否感兴趣,再决定是否买回来。
  • 类似《用户体验要素》这种理论型的老书,我刚开始根本读不进去,真的是随着做了不同的项目后,才渐渐明⽩为什么那本书称作鼻祖,才慢看得进去。同理,类 似《破茧成蝶》的后半本书,涉及到很多项目流程的内容,如果⾃己完全没接触过 相关的工作,其实看完了了也无法消化,里面写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3.收集与记录

利用印象笔记等记录工具,有意识的收集网站与公众号的干货

  • 有意识的扩展与积累知识,这样当你在项目执行中,才不会 “脑中⽆无货” ,也不会想起 “以前看过类似的内容” 但是却没办法找回来。
  • 我习惯把印象笔记,作为⾃己的资料库。
  • 我一直最⿎励的就是,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比如公交时间、早餐时间等),阅读⼀些⾏行业内容,存在印象笔记中作为⽇常记录。有意识的记录与分类整理理。
  • 我的印象笔记基本会区分几种类型笔记本 ——

1 项目类笔记本(比如要执⾏项⽬而刻意收集的特定资料)

2 案例类笔记本(比如看到⼀一些行业竞品分析、产品分析等,觉得有意思的案例例)

3 ⽅法论笔记本(比如看到⼀一些调研⽅方法、或是某些心理现象、或是设计理论等内容)

4 最后是随手记录(比如在⽣生活中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拍照记录等八的东西)

我个⼈人常浏览的⼀一些信息来源渠道——

A. 常去的资讯⽹网站:⼈人都是产品经理理、36kr

B. 常⽤用的资讯APP:产品理理、经理⼈分享、PMCAFF

C. 常看的公众号:差评、AppSoKnowYourself等

  • 其实还有很多有趣很多的公众号,比如果壳、新世相、你丫才美工等,写服务日记的茶山也有⾃己的公众号,名字就叫 服务设计茶山,很少更更新,但内容都比较有意思(他每次 都是1分钟的语⾳音,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引出⼀个让人思考的观点)
  • 以上内容不⼀一定每天都全部看,更更多的情况是根据不同的碎片时间、或是看⼼心情,随意看
  • 重点在于培养⾃自⼰己利利⽤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平时的碎片时间,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阅
    读习惯,并培养⾃自⼰己收集与整理理知识的习惯。

二、软能力:

是指【研究师应有的专业素养】

  • ⾃身素养,决定了你⾃⼰能够在这条路走到什位置(其实我认识的很多相关岗位的在职的人,虽然工作能⼒力⾊色,但在专业素养却非常糟糕。因此,其实这部分才是我最想要好好谈 ⼀一谈的,就当抛砖引⽟玉吧)
  • 想做好⽤户研究&设计研究,需要培养⾃己的专业素养 ,以下是我个人认为的做好⽤户研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同理心、好奇心与敏感度、洞察力、 总结提炼能力与深度思考能力

Tips:利⽤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可以手机、电脑等进行跨平台使用的云工具, 可以有效整合多种阅读场景。

类似印象笔记可以配合 剪藏与公众号的⼀些工具, 可以实现直接把网页内容、直接把公众号的某篇文章进行收藏,利用好此类记录工具,可以有效沉淀⾃自⼰每天的 知识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资料库。

1. 学习能⼒

恩,其实学习能力,我已经在软能⼒中排除了了,因为这个属于硬能⼒的部分(微笑脸)。上面那些看书看教程等自学习惯,考验的全部都是⼀个⼈人的学习力……

行业变化太快、⽤户也变化太快,没有学习力,基本没法在这个⾏业立足 —— 比如当时我们做股权众筹的项⽬目,我是直接把所有相关的法律律法规全部都熟读了,最后提案的时候我已经堪比客户更专业的股权行家;北京UED的同事也一样,做完一个亲⼦项目,他就已经考到了亲⼦咨询师(国家认证那种)……

就算你不是在⼄方,而是在甲方也是一样的。单每周AppStore排行榜的APP都可能不 同,行业与用户都变化太快,不能跳出舒适区,没有自我鞭策的学习力,在这个行业里真的就是坐以毙(想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时,CEO说的最后⼀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 什什么,但不知为什什么,我们输了 ”)

2. 同理⼼

我认为“同理心”在⽤户研究中是最重要的,其衍生的能力包含不限于——

  • 包容⼼心(是否能够同时容纳不同的价值观,即使与你的价值观完全相悖时)
  • 换位思考与感受(是否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与接受同⼀一件事物或现象)
  • 共情能力(是否能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理解)

为何重要?

为什么 同理心对于用户研究很重要?

因为是否具有良好的同理心,会影响到:

1 我们是否做好一场访谈(是否能够融入⽤户、是否能够理解用户)

2 我们是否能够完全站在用户的角度(用户的立场与价值观)去思考与理理解用户的使⽤动机、使用感受(包括使⽤用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为什么产⽣这样的感受)

3 这些最终会影响到我们:是否能够输出一份 对⽬标⽤户真正有用的解决方案,而不 是 自嗨式的、自以为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何培养?

生活中,如何培养⾃己的 “同理心” ?

  • 同理心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个世界上与自己不同的人实在 太多,不管是⽇常观察还是访谈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奇奇怪怪、难以理解的用户 —— 有的时候在⽆意识间,我们就会开始排斥某些⽤用户,⽽实际上他们却是真实的用户。
  • 我⾃己的体会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己随时随地进行换位思考是最重要的习惯

Tips:我在上⼼理咨询师的课程时,老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说明同理⼼心同情心的 区别:当⼀个人说,我流产了,具有同情心的人会不断找理由一直安慰对⽅方,如至少你可以怀孕;

具有同理理⼼心的⼈人,能够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与他人形成情感链接,我不知道该说什什么,但我⾼兴你能告诉我这些事情,让我抱一抱你

举个生活的例子 :

我的妈妈是个数码盲,那种基本不⽤用数码产品的人,手机的APP不超过10个的那种人。我的妈妈在用APP总是显得非常笨,比如她总是不记得怎么在微信转账(但其实她非常聪明,记性非常好,看过一遍的舞蹈,她就可以记住舞步和姿势,还能去教姐妹怎么跳)

在我第N次教我妈怎么在微信转账时,我真的开始有点⽣⽓了了,为什么那么简单的事情, 她总是记不住呢?直接在对话框⾥面点“+”号就有转账了啊!她懂发红包,却不懂转账, 可是那两个按钮明明就是挨在一起的!为什么她记得红包,却不记得转账?

那是我第⼀一次,尝试站在我妈妈的⾓角度,去思考到底问题出现在哪⾥里里。

最后我发现,我的妈妈每次想要转账的时候,就会习惯性的去我的钱包,她的想法原来很简单——“因为是转账,所以先打开钱包。后来我发现,原来我的爸爸在转账时,也是这个逻辑——“先找到钱,再去找⼈人,把钱转给那个人

我发现我的爸爸妈妈,都迁移了了银行的转账逻辑——那是他们那一辈的人的习惯——不管是实体的提款机,还是银⾏APP,在转账时,都是 先找到钱,再去找人

而微信的转账逻辑是基于社交平台的——“先找到⼈人,再去找钱,与传统的银⾏行行类的转账 逻辑是相反的,所以我的妈妈才会总是记错步骤。

恩,最后我是通过讲解微信和银⾏的不同,终于让我的妈妈记住了了转账的操作步骤。

案例延展:

微信的转账逻辑,其实极⼤的减低了了出错几率”——假设微信沿⽤用银行逻辑先找到钱,再去找⼈人,那么就会因为好友列列表非常多,极易出现类似名字或头像很像,选错⼈人,转错账等错误,并增加找⼈人的操作成本。

因此,在微信的 我的钱包中,甚⾄至都没有转账按钮——微信通过先找⼈人,再找钱,极⼤大降低了了⽤用户在社交平台中转账的错误,也提升了了操作效率(因为已经在对话框中,你只要瞄一眼聊天记录都能确认⾃自⼰己有没有找错⼈)

小结

关于生活中培养 “同理心” 的小结

1 做到在日常⽣生活,遇到⾃⼰无法理解的人或行为或现象时,在⾃己排斥之前,强迫⾃己多问几句 “那么为什什么是这样呢?不断强迫⾃自⼰进行换位思考,去理解别人。
2 做到同理心的前提,
先要承认 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们没有 资格做任何价值观评价,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去理解任何不理理解的事情。

3 ⼀个同理⼼强的⼈人,在生活中绝对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不喜争吵的⼈人、⾼高包容度的人、 高感知与高敏感的⼈人。

延展阅读:

如果你看到这里,依然对于如何在⽣活中培养同理心存在困惑,我推荐你去阅读一篇文章,搜索公众号 一席,第571位讲者何志森的演讲《一个月里我跟踪了了108个居⺠民,发现一个特别好 玩的事,80%的人⼿里都拿着⼀个尿壶》

我相信当你看完这篇⽂文章,会对如何换位思考、如何通过理理解用户去进行设计,有更深的体会与感触。

P.S:何志森老师在文章中使用的,就是我们用户研究中最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跟踪法,但他⼏乎把这种 跟踪观察做到了接近 变态的极致

3. 好奇⼼与敏感度

这两种能力我认为是一体的,相辅相成才会有价值。单纯只有好奇心,或单纯只有敏感度,并不能形成一种完整能⼒力,这两者衍生出来的能⼒力力是批判性思考与对事物的前瞻性判断。

为什么重要?

「 为什什么 好奇心与敏感度对于⽤户研究很重要? 」

好奇心,我指的:是否能够放下⾃己的固有认知,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好奇⼼,探索更多的事物;不管是熟悉的事物,还是不熟悉的事物;

我们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只对不熟悉的事物有好奇心,而对于熟悉的事物却丧失了再次探索的精神;这其实是很有问题的,因为作为研究⼈人员,应该时刻提醒⾃己 常规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可能只是我们习惯了;

只有对所有的事物都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才能培养⾃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甚至是一种反常规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敏感度,我指的:在抱着好奇⼼心去探索的这个过程中,培养起⾃自⼰己对不同事物的感知能 ⼒力力、感受能⼒力力、判断能⼒力力,培养起⾃自⼰己对于周围⼈人事物的敏感度——好奇⼼心能够让我们更更 好的探索这个世界,⽽而敏感度能够使我们在探索中发现与察觉⼀一些特别之处,挖掘出更更 多的信息

如何培养?

「 ⽣活中,如何培养⾃己的 好奇心与敏感度? 」

最简单的做法:当⾃己看到什么东⻄产生⼤大概就是这样吧,就⻢上告诫⾃己——只有自己真实的体验过,才有资格说到底怎么样(这真的是菜⼦语录,微笑脸)

不管是热⻔的APP,还是看到路边的奇怪的体验设备,都去尝试⼀一下。再习以为常的事物,都保持好奇心去尝试。

案例

举个生活的例⼦

前几天,我的妈妈(对,又是我妈,毕竟我离职后天都对着她,微笑脸)说她看到很多京东618的⼴广告,也想试一下用京东,上去买点东西。

我的妈妈,是那种极少⽹网购的⼈人(对,她的⼈人设就这样,捂脸)我当时就特别好奇,如果 是⼀个⼤龄的新手用户,⾃己去购物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于是我就坐在⼀边,偷开始录影(对,我的⼈设就这么八卦)结果我发现了非常多有意思的事情,⼀些关于⼤大龄⽤户的操作特点思考方式”:

  • 比如我妈完全没有想要领取新⼿手红包,因为她觉得领红包还要注册很⿇麻烦;
  • 比如我妈不明⽩白——“为什么买东⻄要注册?,她认为只要选东⻄西,然后付费就可以买东西(她之前第一次⽤用淘宝时就是这样,没有注册,直接购物,当她完成购物后,系统是自动帮她注册好了了,然后我才提醒她可以改个名字);
  • 比如我妈在搜索时,输入的关键词是超市! 而不是物品名称,当时我非常惊讶,可是我妈却认为,因为她想买大米,平时买大米的地⽅方就是超市;

但是你知道吗!更让我惊讶的事情是!当我妈使⽤用超市作为关键词在京东购物时,她还真的完成了购物!!(没错!京东关于超市的搜索结果会出现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等东⻄西, 还出现了京东超市,我妈在胡乱操作下,神奇的找到了了想要的⼤米)

  • 比如我妈在找到⼤大米后,告诉我,京东618打完折的⼤大米,比超市的还贵很多! 说完她就想放弃了了(关掉京东),但是我当时非常好奇 —— 怎么可能比超市还贵呢?! 毕竟减少了卖场摊位费和⼈工成本,怎么计算都应该是⽹购更便宜啊……

于是我⼜又让我妈继续看,引导她去看了了好⼏个⼤大米后,我妈⾃己发现了原因——超市的大 米是按生产⽇期卖的,就算是相同牌⼦子、相同产地、相同规格的⼤大米,也会根据⽣产⽇期分成不同的售价——简单的说,越新鲜的越贵,越久的越便便宜,商品更细分进行售卖。

我妈在超市可以根据我们家几口⼈吃多少饭,大概估算买什么时候⽣生产的最划算——我们既吃得完,又新鲜,并且⼜便便宜。

但是京东的⼤大米的详情⻚页,并没有⽣产日期这个内容,这一点让我妈很困扰——“他们可能都是卖最新鲜的,所以特别贵,但是这里全部都没写日期,不知道准确的⽣产⽇期,万一买回来吃不完怎么办呢(是的,最终她在京东的初次购物,还是以放弃告终)

小结

关于生活中培养 “好奇⼼心与敏感度” 的⼩小结

就像在录影之前,其实我根本不知道,会有这么多发现,我单纯的就是觉得特别好奇,其实也没多想,这个录影有什什么用。现在回想的话,我会觉得可能就是个职业习惯”——对身边的任何事情(包括习以为常的事情),都保持一颗好奇心吧。

带着好奇心去接触⾝身边的人、事、物,每次都能有些小收获;我相信这些⼩小收获最终积累起来,不管从业任何⾏行业都是有帮助的。

4. 洞察力

其实按道理理说,洞察力,应该是和同理心并列重要的。

我之所以把 “洞察力放在 好奇心与敏感度” 后面,是因为我认为:

  • 设计调研设计洞察存在一个积累的过程,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观察不够仔细, 而是我们的知识储备不够⼴且深 —— 这句话希望可以多读两遍去理理解
  • 同一个现象、同一段访谈,在大家都非常仔细的观察后,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察觉到问题, 有些人却无法发现?我认为,究其原因,是因为想要做到洞察,真的不是仔细就够了, 更多的还是因为个人的知识储备内容、相关产业行业的理解等原因所导致的差异。

为什么重要?

「 为什么 洞察力对于用户研究很重要? 」

我所理解的洞察力,应该可以分成两部分:

1 对事物观察的细致程度、⼀种现象察觉的能力。

2 对事物成因的逻辑推理判断、一种从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洞察力第一点的难度在于,能否察觉到细节,以及不同细节之间的差异

我们⽤研常说的五感观察法,就是应⽤用于此:

你看到什么(视觉)、

听到什什么(听觉)、

闻到什什么(嗅觉)、

摸到什什么(触觉)、

感受到什什么(感觉)

案例

关于五感观察的例子

之前我们有个关于室内导航的项目,调研的地方是各⼤购物中⼼心商圈。我在实地走查 后,提出⼀一个观点,⼈人们在商圈中,就算迷路路,也不会感到焦。原因是商圈中有舒适的温度、轻松的⾳音乐、舒缓的香薰,都能⼤大幅缓解情绪。

是的,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留意 过,深圳所有的购物中心的空调系列列中,其实都有香薰,而且不同商圈的香味,是不同 的。这种香味,只有你非常刻意的调⽤用你的 嗅觉时,才能察觉到。

之前有一个走访国企的项⽬目,我当时察觉的现象是 “这里安静得像考场,而不是办公室

而⼀个入室调研的项目,当时我们走访了一个独居年年,他说他每天回家与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开电视,我提出的观点是 只有光和声⾳音,可以在⼀一瞬间填充满⼀一个空间,让⼈减轻孤独感

刻意的调动你的所有感受器官,是洞察的第一步。

这能够帮助你发现更更多原本没有留意到的细节。

在生活中通过刻意训练,能够有助于培养你的察觉现象的能力。

洞察力第二点的难度在于,能否通过察觉的现象,去挖掘背后的本质;及能否在现象中找出规律、关联、问题等。

在实际项目中,我们都是带着某种问题或目的,而进行的刻意观察。确定明确的问题或目的,能够让我们在观察时更有方向感,而接近于洞察。或者说,任何的洞察,都是为了去解决某⼀一个问题的,⽽不是胡乱的观察。 

如何培养?

「 ⽣活中,如何培养⾃己的 洞察力? 」

如果是在⽇常生活中,培养⾃己的洞洞察力,可以尝试在采⽤ :

观察 根据现象提出问题 继续观察 提出自己认为的可能性答案 观察验证 ”……

案例

举个⽣生活的例例⼦子 ——

我离职后,基本每天都在星巴克写报告和看书(对,我都被路⼈以为我是员工了)

比如我在星巴克写报告时,在休息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我会知道⼏点钟出现什么人,他们一般会过来⼲什么,我会注意不同时间段播放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我会悄听服务员每次都是怎么给不同的顾客去推销新品饮料的……甚⾄至当我看到某个⻄装男喝完咖啡后开始深呼吸,我就知道他差不多要开始打电话给他的客户了了。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留留意过排队⽅方向的现象——星巴克在收银台⼀一直是横向排队,而且⼀一定是与点心柜和售卖柜平行的横向排队;

而麦当劳一直是与收银台垂直排队,并且没有任何展⽰示区。

如果你察觉过这个现象、这个差异,那么就能⾃己提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排队⽅方式?分别有什什么好处?

这其实是⼀个很经典的案例例,背后的本质是⽤户动线设计。在不同空间中,引导不同的 ⽤用户动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

A. 平行的横向排队:

1 对于用户⽽言:

  1. 使用户之间能看到彼此的表情,产生亲近感;
  2. 并且用户在等待过程中,可以很清楚的查看商品,既能够缓解等待的焦感,又可能促进更更多消费(其实也⽅便了服务员销售更多商品);
  3. 星巴克买单与取咖啡通常位于吧台的两侧,既能避免走道拥堵,也能使用户在等待咖啡时看到制作的全过程,提升了了仪式化观感,体验溢价。

2 对于服务员⽽言:

  • 吧台内部是一个横向排列列的⼯作区(接单,制作,添加配料),做咖啡和给咖啡这三个位置能够分别有活动空间,类似流水线的⼯工作流程,能够提⾼⼯工作效率,降低劳动成本。

B. 垂直的竖向排队:

1 对于用户⽽言:

  • 在排队时,用户之间是背与面的接触(聊天不⽅便),所以⽤户更多的 注意力是在点餐上(只能看到最前方的套餐组合),当⽤户排到收银台前的时候,就已做好消费决策,提升了决策的效率,这其实也符合了麦当劳 快节奏的就餐方式。

2 对于服务员⽽言:

麦当劳售卖的商品更更为复,收银员一次只⾯对一个用户是最高效的工作方式,收银台和后厨之间保持了非常⾼效的距离,人员流动不会影响点餐员的工作, 同时保证了配餐员的高效走动。

在⽇常观察中,你可以⾃己去思考、继续去观察、或者去查资料验证⾃己的想法等,在这 个过程中,其实可以产⽣生很多新的问题;

比如——“如果星巴克采⽤垂直排队,会怎么样?或者 如何才能引导用户主动横向排队?(我这周末的时候去了了万象城的星美乐, 发现那家店的布局完全与星巴克⼀一样,但是⽤用户却总是垂直排队,收银⼩小姐姐需要不断的 提醒、喊话—— “⼤大家请从这边排队,对⽤用户与服务员的体验都极其糟糕)

其实除了排队方式,星巴克与麦当劳的区别还有:座位的距离、灯光的强度与颜色、背景⾳音乐、wifi连接的时间、洗手间的空间⼤小,甚⾄至⼤⻔的开⻔方式,其实都不同,那么又是为什么?这些对用户与工作人员⼜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比如,最近新开的瑞幸咖啡,采⽤用了了APP下订单,这种做法⼜又有什什么好处呢?(采⽤用线 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模式,线上业务提升⻔门店效率,线下业务也反哺线上业务)这种模式 在他们与星巴克竞争中的优势是什么?

小结

关于⽣活中培养 洞察力的⼩结

1 在⽣活中刻意练习五感观察与体验,提升⾃己察觉细节的能力。

2 找异同,提问题,提假设,然后再观察(收集现象)、再提问题、再提假设……如此不 断循环,让⾃己不断接近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3 很多时候我甚至会觉得,其实是否能够问出⼀个好问题,对于用研⼈员来说,比如何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5. 总结提炼能力与深度思考能力

总结提炼能力与深度思考能⼒也是一体的,单纯只有总结提炼能力强,但是缺少思考,那 么只是一个记录机器;⽽而单纯只有深度思考能力,但是缺少对全局内容的了解,很容易易 钻牛⾓尖,甚⾄至得到一个以偏概全的结论。

为什么重要

「 为什么 总结提炼能力与深度思考能力对于⽤户研究很重要? 」

  • 满⾜同理心、好奇⼼与敏感度,我认为已经是一名合格的⽤户体验师
  • 做到好的洞洞察力力,我认为是已经从⽤户体验师,开始转化⾝身份为⽤户研究师
  • 作为⽤户研究师意味着,我们是需要输出的人,需要提炼、总结、转化结论的⼈人

这种 输出,应该可以分成三部分:

1 在⼤量“输入后,⽤用己的语⾔把知识重新组织并表达出来(再加工和重组)

2 通过⾃己的理解与思考,发现律、趋势以及掩盖在趋势下不变的东西

3 提出策略略,转化语⾔言给不同的⾓色

最实在的说法,对于设计的指导意义是什什么?对于运营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户研究师实际就是⼀个工种,单靠我们是无法完成⼀个产品的,我们需要让不同岗位 的⼈人,都能够理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成果对于他们的指导意义是什什么 —— 这才是我们⽤用户研究的价值所在。

如何培养?

「 ⽣生活中,如何培养⾃自⼰己的 总结提炼能⼒力力与深度思考能⼒力力? 」

我坦诚的讲,这种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实际工作中),才能得到最迅速的提升 ;

假设日常⼯作,无法锻炼到这种能力,那么更实际的做法,或许是——⾃己为⾃己去创造实践的机会。

案例

举个⽣生活的例例⼦子

我之前在一个设计的群里,认识了了一个很有趣的在校生(17-⼴外梁熙朗童鞋,对,说的就是你),他有⾃己的⼀一个公众号,没事就会去体验各种APP,然后写各种评测⽂文章。

有一次,他看奇葩说的某期节⽬后,对于GAY这个群体充满了了好奇⼼心,于是一个大直男为了产品分析,用了一大堆的同志交友的APP,还做了了PPT,进⾏非常细致的竞品分析。

我暂且不论分析的程度怎么样,单单是这种钻研的精神、习惯,我觉得就是做产品、做⽤研最起码要有的品质。随着时间的累积,他对于产品的总结提炼与深度思考,肯定会有的提升。

我再举个例子,如果我让你总结这篇文章,你有没有办法用一张图示来表达?

这篇⽂文章⼤大约1W字,为了阅读体验,我已经通过添加项目符号、区分不同的段落与行距、区分字体字号、粗细、颜色,进行了了内容的划分。但实际上,这么长的 ⼀篇文章,我相信 阅读负担依然非常巨⼤大。

那么,对于已经完整阅读的你,其实已经相当于⼀次信息的输入,那么你是否能够⾃己进行一次信息整合?自己经常消化与思考后,尝试一次信息重组后的总结 提炼 输出?

甚⾄至用可视化的表达方式,让后续的阅读者,能够更便便捷的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

新⼈如何在生活中自学“用户研究”?

恩,好啦,我知道你读得很辛苦,我已经做好了了一张总结图解(🙂 微笑脸) 其实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们阅读后的感想、体会、总结。谢谢那些认真阅读的人。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1. 2023:  拼多多如何开出高投产(0)
  2. 2023:  微信成交方法论(0)
  3. 2023:  干货分享,讲透朋友圈运营心法(0)
  4. 2023:  用微信引爆流量,批量成交用户(0)
  5. 2023:  搭建业务增长飞轮,形成业务增强回路,让业务增长不再难(0)

本文转载于网络,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

(1)
爱运营的头像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20年10月6日 下午3:14
下一篇 2020年10月7日

推荐资讯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