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收入。

“你需要的不是短期的兼职

而是长期的发展和被动式的收入模型”。

去年过年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去逛某会员制的线下超市,我们看着其他人推车上都装的满满的,再看自己,手里一眼就可以算出来总价的商品。

朋友说了一句:这一推车的商品怎么也得4-5K,逛一逛超市都是千元起步,这工资得多少钱一个月?

他感叹了一句:能在超市这么买东西的人,大多应该都有自己的被动收入吧,听了这句话之后,就一直在我的脑中回荡。

不说,我想起了流行在网络的那句话,“打工只能够养活自己的生活”,副业才是自己长久投入发展重要的一个使命”,如过你有很好的机会让自己的主业有一个更上一层楼,那也是不错的选择”。


01

关于“收入与财商”。

被动收入建立的时间,决定了自己的财商和命运,没有被动收入,在后半生将会陷入“较大时间投入换取酬劳”的负循环当中。

国外把收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主动收入,被动收入,组合收入。

被动收入。

主动收入:

顾名思义就是“自己通过劳动,打工,用时间换来的金钱”,比如刚毕业,从实力到创业的这段旅程,就属于主动收入。

企业买断我们的时间,用自己的技能,每天8-10个小时投入来换取劳动的酬劳,如果是销售类岗,通过一定的业绩,再拿到相关的奖金等,本质属于“稳定性增加财富的一种手段”。

生活中最常见的主动收入方式就是去工作,“去打工”,公司按照月薪或者底薪+提成的方式按月发放工资。

这一类型的特点是一旦你不干了,就断掉了自己的收入来源,当然也意味着,只要你做的越多,收入才会增加。

被动收入:
当自己有了一定的财富,通过投资,建立管道,开始雇佣别人,买断别人的时间为自己工作,而自己只需要投入一点点的时间去做相关的管理,维护,就能带来的收益。
组合收入:
一个人上班加上兼职,加上自己投资奶茶店,加上炒股,加上基金等等综合的睡后收入,多个管道的收入组成部分就叫做组合收入。
很多人的被动组合收入前期都来自于生活的技能和工作提供的场景和内容。
比如一个码农+写作能力的能力,如果一旦坚持下来长期的内容产出,得到的便是知识体系的梳理,文章的阅读量,读者的好感度,带来的人气和流量,建立自循环的变现渠道,最后不断的正向循环扩张。

被动收入。

(配图仅供阅读体验
《富爸爸》提高你的财商:
这本书智远一定要和你推荐,我是在三年之前看的,截止到现在,一直没有坚持看完,今天再次拿起来重温,不得不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如果你现在看,可能会觉得有些像成功学和鸡汤的性质,但也不像,但是书中有两个概念比较日久弥新,第一个就是“被动收入”,第二个就是“资产”。
什么是资产?
资产就是持续的给自己带来现金流的东西,这个东西能够持续的把自己的钱放进口袋中,负债就是相反的,把自己的钱持续的逃出去。
比如自己买了一套房,这套房子卖了几个月就可以给自己带来可观的租金,那么房子就属于资产了。在比如你买了一个好公司的股票,他能给你每年持续分红,这也是资产。
在这本书中,这几个概念是互相关联的,如果自己看原版,会被当中的一些关键词给弄的“脑”。
任何的被动收入和资产,都有一定的折现率,还有选择成本包含其中,任何一个选择,都同时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选择。
自己在买入股票,或者投资一套商业房作为出租,能不能变为资产在购买之前其实已经决定了,这当中包含了安全边际成本的概念,这种选择才是创造资产和被动收入最大的一个难点,需要强大的选择能力。
我为什么说他是鸡汤呢?因为这本书只会和你讲一些观点,而无法赋能做一些选择的能力。
就好比自己家楼下书店里卖的一本数学逻辑的书一样,再好的辅导书,也无法给予一个庸才强大的数学能力,即使道理讲的再好也没有用,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变化的。
被动收入。
这本又不像鸡汤的原因是,可以让一些不懂得资产和被动收入这两个概念的人学习,一旦学会了能够运用,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资产和被动收入。
如果你想要入门学习被动收入,增加自己的财商,那么这本书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在现金流,渠道管理,资产,等各方面都会给到我们不同的启发。

02

先谋生,把“基础工作”打牢。

如果自己的出身不是“豪华顶级配置”,智远不建议你在年轻的时候就思考“被动收入”,然后去建立自己“被动收入”的渠道。
尽管我也很年轻,而我认为30岁之前应该做好本份的工作,让自己的思考和行为举止更加的成熟才是最重要的,细的和你分析下中间的时间边际成本投入。
什么是工作:
我打开了知乎,给予我了很多种不同的定义和说法,比如:“工作是学习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过程,培养能力的手段,也是养家糊口和生存发展的必需品”。
一个人不可以没有工作,要积极工作,好好珍惜工作,把工作当成生命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在不喜欢的工作面前,自己就是为了“谋生”,“换取财务”,在喜欢的工作面前,那叫“成就价值,塑造自己”。
智远总结成为一句话认为:利用短期去谋生的手段统一称之为“工作”。
要知道,工作是一种不“自己控制时间的东西”,即便有的时候,你非常热爱他,不想把它当成“谋生的手段”,可是因为市场环境,竞争的综合影响,也会让你失去它。

被动收入。

(配图仅供阅读体验
什么是事业:
智远认为,值得自己长期投入并专研的东西叫做“事业”。
当然对于事业,也有这样的理解方式,比如你去了一家公司,这个公司前景还算不错,自己通过努力也荣幸的获得了企业给予的一些期权,甚至于“干股”。
并且企业能够有80%的几率可以给予兑换,那么智远认为,你可以投入90%甚至更多的精力在这件事情上,也可以叫做为“事业”
为什么要先做好工作,而不是发展事业:
从大学毕业,如果智远按照24岁开始计算,一直到35岁之前,智远认为,都应该把70%的时间运用在“个人成长”,“工作”,“垂直发展”中。
要知道比事业更重要的就是先“谋生”,多半部分的人出生家庭条件并不是很优越于别人。
在这几年当中,应该先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力去获得经验的累积和财务的累计锻炼自己,在时间上面,因为给予大半部分人的试错机会是“很小的”。

被动收入。

(配图仅供阅读体验
25岁创业的风险大于机会:
老人经常说,年轻赚大钱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原来不相信,后来认为非常的有道理。
在前几年上班的时候,我身边有一个95年的小伙子,同样是做运营的,但是不得不说在2014年他抓住了微商的趋势,自己20出头就进入了这个行业,通过短短几年的时间,让自己赚了几十万的收入。
一个行业的发展和迭代是很快的,两年之后,便有资本和头部的一些大玩家进入了这个市场,做起了平台。
那个时候正赶上他做新品牌,还陷入在自我成就中,把挣的钱投入到了品牌上,最后因为环境的影响,销量逐渐下滑,压了一大堆货而不了了之。
这个行业不行了,他就用自己所剩的钱,投入了实体中,结果在2020年环境的影响中,店铺面对资金等各方面问题,最后也关闭了。
后来转型做其他行业想去打工积累下经验,却发现,空有几年的创业经验,而找不到合适对口的工作,让他更加的迷茫。
年轻创业是好事,但是创业是一件长期投入的事情,也是消耗自己的产能和过往经验的过程。
如果我们因为没有足够的经验累积,那么便会发现对于行业的了解就会变的浅薄,而无法判断未来趋势,面对趋势做相关决策。
如果一个人“过于依赖经验的累积”,比如干了15-20年再去创业,那么可能经验有了,体力也会跟不上,同时也会陷入经验陷阱当中。
被动收入。
而最佳的时间范围则是累积10年左右,不论从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历练的角度,10年对于一个人认知方面,处事方面,决策方面都会显得格外的成熟。
所以在初期,找好一个行业,深深的扎根,尽可能把自己的基础打的够牢固,同时资源,人脉,阅历,也会跟随不断的提升,积累宽度的同时,不能忘记自己的厚度。

03

把专业和职业的“底层”打通。

假设你现在去网上查询,作为一个素人打工仔,如何增加自己的被动收入?
我想,网络上给你的方法论很多,比如“你去兼职”,“你去录短视频”,甚至于送外卖,而在智远看来,这些都是短期策略,不足成为被动收入。
什么是底层打通:
什么是底层逻辑,可以理解为自己在上学的时候学的什么专业,工作之后选择的什么行业做的什么岗位,如何把三者更有效的结合,而结合后又如何将自己的价值放大的方式,叫做底层打通。
要知道,在职场上,价值是很重要,你的价值就决定了自己的收入和“时间的投入”。
从现象到本质,凡事都有一个底层策略,职业也是,如果找到自己的底层规律,就能清晰的将自己的价值放大到最大。

被动收入。

(配图仅供阅读体验
财务出身的朋友4年做到了COO:
我有一个财务方面专业出身的朋友,他前期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用户运营,而短短的四年,现在已经是知名教育行业的运营COO了。
你看他的专业和工作的职位完全不同,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有一天喝咖啡我们聊天,他告诉我,运营其实很简单,而我在初期所做的就是将自己最大的优势,“数据分析”运用到了用户运营上。
学财务,对数据敏感,我可以用财务的方法论清晰的分析出平台的用户的行为,针对行为做一些增长,留存方面的策略。
而且每一次的投入,ROI的产出都是需要数据分析,我又是财务出身,本质看似不相同,其实有很多可以打通的地方,这就成了领导对于我的加分项。
就这样,我不断的凝练出来自己运营的核心优势,抓住岗位的本质,然后加以学习,不断的成长和进步,就很容易做到了这个职位了。

被动收入。

(配图仅供阅读体验
我是如何打通自己的底层的:
我所学的专业和现在做的事情,智远认为是非常不对口的,一个学播音主持的,不应该是在台里工作,要么是做节目策划类的工作吗?
直到2020年,我现在在互联网圈做市场品牌,智远认为,其实里面本质是相同的。
我们来看一下底层的链接关系,主持人的圈子通常会接触几类人群,一策划,二编导,三媒体记者,四品牌方,五行业大会乙方公关公司,六经纪公司,始终都绕不过这几个圈子。
我在从当时毕业实习完后,去了一家上市公司做起了媒介,从媒介运用了一年的时间升职到了品牌经理,当中我经历了“品牌从0-1”的学习。
然后从品牌又到了市场负责人,市场多半需要公关,传播,推广,渠道,投放,营销,甚至于异业合作等等,而这一切的“底层”都是源于媒介为基础,在做不断地升级。
对于智远来说,我拥有的媒介的基础和别人不同的则是“实习的经验”加上价值的放大。
通过这个经验,在加上近些年一直没有放弃,经常和很多大会进行主持的合作,默默的就帮我扩大了很多人脉和圈子。
从而让我打通了底层逻辑,更有效的让经验,专业融合为一体,外加上近半年的写作输出,又成了放大的“利器”。
被动收入。
你会发现,我和上面一位朋友是相同的,只有劲往一个地方使的时候,它才能聚焦,往往也能让自己快速的成长。
所以,在想拥有被动收入前,你可能先想想能不能打通自己的底层,当拥有了底层实力后,在进行被动渠道的建立。

04

“建立渠道”,输出等。

如果你现在拥有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有着不错的固定收入,想增加一些被动收入,智远有几个方面可以给你分享。
但是这些都是需要前期去做一定的投入,就是不知道自己愿不愿意付出了。
素人通过专业+写作+视频=放大价值:
你是一名用户运营,产品经理,甚至讲师,PHP工程师,律师等,这些都很值钱和不值钱的,因为价值取决于使用的地方。
这些岗位用在公司,最多就值3万,老板不会给更多的价格,假设你会写作,开一个自己的自媒体号,将自己在开发,运营,讲课过程中的方法论输出出去,就会吸引更多的人。
这个时候,如果人多了,你建立属于自己的“付费社群”,让用户为你付费,进入你的圈子,可以享受你提供的价值,那么它就属于“被动收益了”。
平时只需要做的就是:“写写文章”,“笔记”,方法论,提供下服务,就能轻松赚钱。
有人可能认为,写文章,笔记方法论是一件时间投入很高的事情啊,半天可能才产出一篇。
那么你想,当一个月有上百人为你付费的时候,自己能不能去尝试雇佣别人写作呢?这个就是花钱买别人的时间,为自己做事了。
当然,你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论总结成为“音频服务”,“视频课程”,前期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录制,上传到相关平台,就成为付费服务,这也是被动收入。
如果你能把这些变为“书籍”,通过出书,销售的方式售卖,那么是不是又增加了一种被动式收入?
而后期,只需要做好起订量,如果出现百万畅销书爆款,是不是也给自己的个人品牌做了价值放大,同时这些都不会影响你的工作。
这么看来,这一套逻辑,专业+写作+付费音频,视频+付费社群+出书=闭环=个人价值放大。
价值放大后,自己所在的岗位价值,商业价值也会得到提升,而自己所投入的只是输出部分,一旦长期运转下来,后续就只需要维护,就可以了。

被动收入。

(配图仅供阅读体验
小资的被动收入方式:
不得不说,赚钱也是一种圈层,我调查了一下,那些小资的人,他们的被动收入方式和别人有着不同,但是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我有一个做市场的朋友,在大厂工作了5年,自己有百万的存款,然后平时会接触一些皮肤管理,门店运营,然而他就拿出了一部分资金,投资了一家皮肤管理的门店。
前期大概花了40万,招聘了几名员工,通过线上社群,IP的方式维护客户,做会员制每个月纯收入也能在10万左右。
他平时也会做一些理财,股票方面的投资,拿出部分的资金去买趋势比较好的股票,赚的钱作为日常生活开销。
其次,他特别爱吃火锅,又投资了一家“小而美”的火锅店,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做餐厅,他说餐厅的结构,后端厨房,供应链相对比较重,火锅店后端厨房不管从人力,物力都相对来说较为轻一点。
他的火锅店还是以“主题”形式做的,很多互联网人下班后都愿意去品尝,自己在公司也能帮宣传,而这个也成了自己的被动收入渠道之一了。
当然,以前工作的同事,有创业的,他还加入了“天使投资”队伍,投资了一家小程序的社交APP,现在做的也还不错,处于A轮发展期,你看这又成了一种被动收入。
被动收入。
所有的一切加起来,他自己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去管理就OK了,甚至找到更专业的人帮管理,自己制定好目标就行,然而他依然还在公司上班。
很多人的被动收入,都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出发所拓展的。
不要过度关注什么是被动收入,也不要去迷恋它,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自己擅长的是什么,任何人都是靠自己擅长的能力生存的。
被动收入很多人理解为“不劳而获”,实际上,在获得“不劳而获收入”之前,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劳动和累积,被动收入也是获得财务自由和提前退休的必要条件。
最后总结:
如果现在你和我一样,还算年轻,可以没有被动收入,但是要清晰的认知到“被动收入”这个思维。
绝大多数的人到了中年,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收入的降低,第二身体的亚健康,第三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
被动收入看似不重要,也很重要,等自己30岁,40岁,成家立业,面临车贷,房贷,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可能就觉得这个东西的所在是有“一定的价值的”,而到时候在去建立,可能就会为时已晚。
比起短期收益,你应该让自己建立“长线的发展眼光”,通过打通自己底层逻辑的方式,放大自身价值,运用价值赚到第一桶金,然后去升级自己的圈子,训练自己理财和投资的思维。

作者介绍:

媒体主持人出身,曾担任上市公司品牌经理,知名企业市场品牌总监,多篇内容投稿于钛媒体,亿邦动力,36氪,业余爱好写作,思考,新书筹备中。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王智远)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1. 2024:  简历只改了一个数字,面试机会暴涨100倍(0)
  2. 2024:  小红书×合生元品牌私享会:2024年母婴垂直行业营销机会点(0)
  3. 2024:  小红书加油吧打工人招商方案(0)
  4. 2023:  在B站一年内涨粉百万、流量狂飙3倍,三步营销跻身“必玩游戏”行列(0)
  5. 2023:  怎么在电脑上查看手机备忘录文件(0)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王智远),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

(0)
爱运营的头像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20年4月20日 下午2:53
下一篇 2020年4月20日 下午3:11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