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远 | ID:Z201440
我和腾讯集团市场、公关部一位老前辈聊了很久。
这里不方便透露名字,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AI 时代,传播这件事已经彻底变了;以前那套高举高打的办法,越来越难预测。
为什么会这样?
要从平台逻辑的变化说起。过去在微信生态里,大号几乎就是「流量入口」,谁掌握了几百万订阅用户,谁就能稳稳地收割广告和商业价值。
那几年,头部账号赚得盆满钵满,中腰部、小玩家只能在夹缝里挣扎。
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微信改了算法,削弱了大号的流量倾斜。结果是,你再大几百万粉丝,也可能一篇文章不到一万阅读;反过来,一个没多少粉的小号,内容好也能冲出来做爆款。
换句话说,流量分配从「看粉丝」变成了「看内容」。平台在主动去中心化,把机会分散开来。
这带来的变化有两点:
- 对头部来说:商业价值在下降,再也不能只靠「粉丝存量」吃饭。
- 对中腰部和小玩家来说:机会变多了,但也更焦虑,因为爆不爆款越来越不可预测。
所以,平台逻辑已经从「订阅逻辑」转向了「推荐逻辑」;订阅时代,谁能圈住用户谁赢;推荐时代,算法才是最终的分发者。传播也变得更加碎片化和随机。
过去的传播打法很简单:
写一篇稿子,找几家大媒体统一发,或者,直接砸几个大号,一次性把声量推到高点;那时逻辑是,信息能覆盖越多人越好,「高举高打」就能制造势能。
现在,很多人发现,大号、传统媒体根本没用过产品,只拿到资料后套个框架,用 AI 工具润色一下就发出来。
稿子看上去专业,但一读是「空心的」,没有使用细节,也没有真实感;用户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这东西不是从体验里长出来的。
更糟的是,这样的传播到最后常常变成「自嗨、服务上级」,企业觉得自己铺了通稿、上了大媒体,好像做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动作。
但市场和用户并没有真实参与其中,效果往往是热闹在企业内部安慰自己上;最后,为了知道外部到底怎么看,还得再花钱去做一轮调研。
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我为什么要继续砸大号?有没有可能换一种方式,把传播的重心放到真正用产品、在意产品的节点上。
什么是节点?
与腾讯那位老前辈聊时,他说,节点是真正用过产品、在意产品的人。
他们可能粉丝不多,甚至没有什么媒体属性,这个人可能是程序员、敲代码的,但他们的价值在于「真实」。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有体感,有细节,能让人信服。
所以,如果有一笔预算,与其砸在几个大号身上,不如撒出去,把资源分配到这些节点上。
这样能得到更直接的反馈,还可能让这些人变成忠实用户,走进社区,形成持续的互动;传播成了一种循环:有人用,有人说,企业听到反馈,产品优化,更多人愿意说。
那个词叫什么?
「正反馈回路」。哪怕最初只是很小的一点传播,在节点不断传递、放大的过程中,也能逐渐累积势能,最后演变成更稳定、更可持续的影响力。
但问题是:很多产品并不愿意走这条路。他们更习惯控制口碑:所有传播口径要统一,所有内容必须正向,看上去整齐划一,干干净净,但真实的用户声音被消灭掉了。
短期来看,有些事情确实不得不这么做,尤其是涉及数据、财报、合规这些硬信息,统一口径无可厚非,但所有传播都按这种逻辑来处理,就会出大问题。
因为用户对「精心打磨过的正能量叙事」已经很敏感了,他们要真实的体验感和使用感。
长期看,这种做法带来的风险很大。表面上看似稳定,实际上,是把所有可能的负面压在水面之下,一旦哪天冒出来,反噬的力量会比当初开放用户声音更可怕。
从更大的视角看,传播本身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媒体中心化的时代。那时,信息的入口掌握在少数编辑和媒体人手里,他们替用户筛选,替社会把关,信息质量有保障,但声音非常集中。
第二阶段,是自媒体的爆发。
人人都可以写、都可以发,流量成了最重要的指标;信息量井喷,平台充满喧嚣,但问题也很明显:内容鱼龙混杂,传播被流量绑架。
而现在,AI 推动我们进入第三阶段。
AI 让信息的生产和分发效率成倍提升,写稿、改稿、推送都不再是门槛。信息已经不再稀缺,真正稀缺的变成了「人」。
谁在找信息,谁在用信息,谁能把信息二次创造?这才是决定传播能不能走得远的关键。
所以,传播的重点已经变成了「谁在说」和「为什么说」;有些人节点很小,看的人不多,但因为他们的声音真实、细节可信,反而能撬动更大的传播效应。
这也是,为什么AI 时代的传播哲学和过去完全不一样。
AI 让通稿更廉价,让信息更泛滥,但也让「真实」变得更稀缺;平台推荐机制、用户敏感度,都在倒逼传播回到一个更本质的问题:能不能找到那群真正愿意说产品的人。
真正有效的传播,是形成正回路,这样,传播才能和产品体验绑定在一起,成为产品体验本身的延伸。
所以,AI 时代的传播哲学和过去完全不同。它不再是产品之外的装饰品,要定位成产品的一部分,只有这样,传播才可能变得可预测,甚至可持续。
本文转载于文:王智远,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