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这种对立,争议,似是而非的内容总是能够获得更高的曝光和流量,而最本质的内容确少有人看。就好比一个多少页的PPT,都能够获得全网的曝光一样,但深度剖析的技术文章却很少人关注一样。
当先,我们都是活在一个流量的时代,搞钱搞流量,在于方式,似乎并不重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35岁被贴上了大龄的标签,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也会明确表示大于多少岁不要,然而这部分人距离退休还很远。
|
总结下上面所说的点,无非是以下几个:难以指挥、混日子、薪酬高、不够拼。单独来看,每一个似乎都很致命。
以企业经营角度来说,难以指挥、混日子意味着工作效率低,执行力不够,薪酬高、不够拼意味着员工投入成本高。在以投产比为策略的现代企业,这类员工确实无法为企业带来持续的高收益。
|
一个潜规则或者说风气形成,绝非是一家企业导致,这背后的因素一定是错综复杂的。
|
将行业对35岁的嫌弃归咎于性价比,每每说到这个词汇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每个打工人就好像一个个正在使用的商品,每一个标好价格,标好了使用时长、标好了保质期,只是这里唯独少了人性的影子。
|
提到35岁现象本质因为国内技术含量低,比如芯片行业就不卡年龄,这话说对了一半,大部分工作岗位确实没有那么高的可替代性,而我们例如芯片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相比其他行业确实正在建设阶段,所以人才缺口大,对年龄放宽。
而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供求关系,我们的人口众多,分散到各个行业都是饱和竞争,多的人才供给大于需求,供给过剩,就显得价值不那么大了,于是衍生出门槛,把供给的条件拉高。
|
其实每个人都有35岁的那一天,它与行业无关,与性别无关,与富有与贫穷无关,这点谁也无法避免,但人一到了35岁,真如HR所说那样一无是处吗?
让我们再以另一视角回顾HR所总结的35岁原罪,这些‘恶劣’的点同样也存在积极的一面:
1、指挥不了- 具有自己的经验与独立思考意识
2、混日子- 了解自己该把最多精力投入到工作的哪个部分
3、薪酬高- 一分价钱一分货,经验应该与价值对等
4、无法画饼- 当前的顶层设计或战略存在问题,不足以打动或说服执行层行动。
5、请假多- 敢对家庭负责的人才会对工作也负责。
不是35岁出了问题,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35岁才是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爱运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yunying.org/news/325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