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 | 罗辑思维从来就不是一个自媒体

运营 | 罗辑思维从来就不是一个自媒体

 
写在前面
 
中午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决定写一篇关于罗辑思维的文章,还在朋友圈问有人想看吗,后来关注度挺高,我就不打算偷懒了,写写吧。
 
其实这只是一个创业者对另一个创业者的观察,是一篇并不一定客观也并不一定全面的评价。从决定写到成稿(10个问题均来自朋友圈提问),我没有和罗辑思维团队的任何一个人去沟通或求证,全凭长久以来接触的印象和自己的观察理解。
 
所以,你喜欢就看看,得罪谁了我都不管。
 
第一问:商业模式及融资
 
一、能不能讲讲罗辑思维的商业模式?罗辑思维为什么能融这么多钱?投资人看重自媒体的什么发展前景?
 
这是三个问题,一个一个说。
 
首先,在我看来,罗辑思维从来就不是一个自媒体。罗振宇和他的团队只是在自媒体上,做了他们想做的“知识生意——卖书、卖演讲、卖观点、卖课、卖相关商品…… ”
 
什么是自媒体?这个话题太大,我讲不太明白。通常的狭义的理解,开通一个微信公众号,写几篇有人爱看的文章,就可以叫自媒体了。
 
那罗辑思维为什么选择在微信公众号做?原因很简单,因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找到合适的土壤,用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上的说法,叫基础设施。以2012年那个时点,必然是选择微信的——它展露出了极强上的上升势头,用户过亿,并且在随后的两年,快速成为具备“用户基数大、功能应用全、试错成本低”这三条标准的平台级产品,更装逼的说法,叫生态。
 
所以,这件事儿并没什么深奥之处。如果罗振宇如果早两年离开央视,在2010年创业,他应该会选择微博,如果再晚20年创业,可能就去火星了。
 
罗振宇不过遵从了任何一个牛逼的创业者都曾有过的关于用户与市场的内心的嗅觉,只是他胆子大、决心大,舍得把全部精力投进来,当你还在观望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吭哧吭哧写文章、磕文案了,当你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卖出去160万的会员费了。
 
所以,一切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你没有战胜内心的贪念和恐惧,关于未来,想多了,做晚了。
 
当然,罗振宇本来也不草根啊,人家是从央视出来的,做过王牌节目的制片人,人家出来的时候,并不是屌丝。我曾经听过有人私下表示对罗振宇阅读能力的佩服,以及他在央视时是如何如何刻苦,那会儿他还没做罗辑思维。所以,罗辑思维只是他通往牛逼道路上的一个必然结果而已。
 
我在插坐学院的课堂上,也非常直接的表达过:如果你想成为罗振宇或者吴晓波,对不起,我们教不了,因为这事儿没有方法论。
 
所有牛逼人长期坚守的都是最朴素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比如聚焦、专注、坚持、死磕、对用户负责、敢于取舍、All in……所谓高手高招,比的从来不是一招一式。
 
当然,换做你理解,这些可能都叫鸡汤。
 
其次,罗辑思维为什么能融那么多钱?还是那句话,如果你把罗辑思维和自媒体项目做对比,那他融的钱确实挺多的,我猜B轮融资,至少2000万美金左右吧,也就是1.3亿人民币。
 
但是,还是之前的那个问题,罗辑思维从来就不是一个自媒体,他只不过拿微信公众号在做他想做的生意,因为微信公众号是目前大多数公司获得用户成本最低的渠道。
 
今天中午和一位投资人吃饭,我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无非看你把微信公众号当工具还是当目的。罗辑思维从来就没拿微信号当目的,无论它有500万用户,还是1000万用户。
 
所以,从整个生意场的角度来看,罗辑思维的2000万美金(猜测)、估值13亿人民币的B伦融资,一点都不多。因为知识、学习等服务,是一门清水生意,从来就不是投资市场的重头戏,你要知道人家滴滴最新一轮融资是30亿美金、200亿人民币啊。
 
所以,咱们往大了看,别老跟那几个微信号较劲,想想更本质的事儿。
 
最后,投资人看重自媒体发展的什么前景,还需要回答吗?
 
第二问:起步阶段
 
二、罗辑思维起步的时候,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模式?
 
我猜他当初只是有个大概的感觉,但是他肯落地去做,然后每一步都很踏实,懂得节制,很坚定,走着走着,就走到今天了。
 
没有什么事情是当初就能想明白的,即便现在,他也想不明白明年会发生什么。
 
创业,最关键的从来不是想明白,而是选择了就去做。Just do it …
 
第三问:运营模式及可持续性
 
三、对罗辑思维运营模式的分析和看法,有么有可持续的价值?
 
在我看来,罗辑思维的运营模式非常简单,就是在知识电商的大方向之下,投入全部资源,做好每一个项目、每一段语音、每一篇文章、每一场演讲,每一次都全力以赴。
 
而且这两年有一个大背景,就是信息大爆炸年代,其实每个人吸收信息的效率和质量相对下降了,人们需要一些更容易上口的有品质的精神食粮,罗辑思维恰好就在这时候出现了(另一个人叫高晓松)。
 
相对来讲,罗辑思维还是节制的,虽然我也并不是认同他们的每一次选择,比如月饼的定价、与柳桃的合作。但在拥有如此巨大的用户基础的前提下,罗辑思维团队依然保持着敬畏和节制,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他的运营模式没什么秘密。以罗振宇为核心,甄别、筛选、生产,最有价值的知识产品,而且基本都是全网独家,所以稀缺性和价值性都能保证,溢价自然就有了。当然,我个人的观点,知识电商这个大方向也是有一些体验红利的(请注意“体验红利”这四个字“),人类自古敬畏知识、敬畏书籍,我知道很多人买罗辑思维的书,并不是为了看,而是为了拍张朋友圈,以示“敬畏”。所以,只要罗辑思维选的书,没有太大的问题,就不会出现体验上的问题。因为一大部分人只是为了买,并不是为了看。这就是我所说的体验红利,罗辑思维首先满足了这些人内心的焦虑和恐慌。
 
当然,我看过的罗辑思维挑一些书,比如《疯狂的投资》、《光荣与梦想(一) 》等等,内容质量都很好,而且他们的推荐省去了我挑选的时间成本,我多花个十块二十块的根本不在乎。
 
至于可持续性,我认为天底下没有永动机一样的商业模式。腾讯到今天都是战战兢兢,马化腾每个晚上也都在思考未来。所以,可持续性通常不来自于模式,而来自于运营团队,对一件事情的持续投入和迭代精进。
 
目前,基本上没有什么商业模式是秘密的,就看你能不能做到。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来做苹果公司的CEO,你的团队拥有苹果的全部专利和技术,苹果的团队重新创业,还是做智能手机,你能赢吗?
 
第四问:60秒语音
 
四、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录60秒语音,然后回复关键字才能看文字,我觉得好麻烦。所以,虽然知道罗辑思维很厉害,并且也关注了,但基本没看过他的文章。
 
伟大的公司从来不会完全遵从用户的习惯。
 
我并不是说罗辑思维就多伟大,甚至还远远不大谈论伟大的时候。但这并不妨碍罗振宇和他的团队有一颗奔向伟大的心。如果你有一颗伟大心,就一定要敢于做些不一样的事儿。
 
我想所有第一次使用苹果系统的人,都不会喜欢,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稍微了解之后爱不释手。
 
罗振宇是从央视出来的,他一定会选择很独特的路径与形式,他一定是高举高打的,你看不懂才好。如果每个人都能看懂,还有什么意思?这一点,我一直在向他学习。
 
说实话,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内心的自信, 你想的这个问题他一定想过,但他扛住了内心的纠结,作出了取舍。他的选择,成为他的一个符号。
 
某种意义上,你不需要知道他讲什么,你只要能跟别人说,“罗振宇每天都发个60秒语音,不间断发了3年了”,他就已经成功了。
 
再来一个简单的例子,我的老东家正和岛在五道口清华科技园,那有一家神奇的枣糕店,我们提起它,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门口排了很长的队。
 
某种意义上,我们真的关心他们家的枣糕吗?
 
第五问:人格化
 
五、怎么看待罗辑思维的人格化商店?
 
我理解人格化比较简单。就是物质极大丰富,信息极大丰富,选择极大丰富。于是,人们越来越懒得思考了。
 
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习惯,我们现在买一个东西之前,最希望获得朋友或者熟人的确认,或者真实的买家评价,不是吗? 出门要看酒店的评价,吃饭看饭店的评价,加了一个新朋友先看看他的朋友圈。这都是基于一些社交信息,来帮助我们更快的做出判断和决定。
 
所以,人格化,就是他在某一方面很靠谱,我们信。以前我们信什么?信渠道,信产品质量书。现在呢?都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了,都无感了。所以,我们需要新的手段,降低我们的决策成本,提升我们的购买效率,满足我们的身份焦虑,填补我们的内心空虚。罗振宇拥有600万用户,假设每年卖20本书,每本书卖10万册,每册卖50块钱,就是1个亿的收入。你觉得夸张吗?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上,还有一个观点:未来的交易入口,不是流量,是社交,是人格。我的理解,也是这个意思。我不觉得一切会来得很快,但终将会到来的。
 
所以,传统企业目前的最大问题,就是东西确实很好,但是用户无感。
 

运营 | 罗辑思维从来就不是一个自媒体

 
第六问:内容选题技巧
 
六、每期节目讲的东西,怎样快速审核保证让大家觉得有趣?怎么做到把枯燥的事情,做到让大家觉得感兴趣?
 
我好像听李天田谈过这事儿(未求证),就是罗振宇对待罗辑思维的内容是很较真的,有不少内容都是花3万、5万的稿费请专业领域的高人指点,然后罗振宇再消化成他想要的感觉,呈现给观众和读者。
 
另外,罗辑思维是一个团队。一个5个人、10个人、20人、50人直到今天尽100人的团队。
 
他们是在用严格的标准与流程,生产知识消费品,绝不是花拳绣腿写个三五篇文章走到今天的。
 
所以,别简单的和罗辑思维比文字的能力。
 
第七问:如何突破审美疲劳
 
七、我其实已经开始审美疲劳了,想不出他们接下来的突破点。
 
每个公司的产品都有相对清晰的用户生命周期,你的审美疲劳,来自于三方面:
 
1、纯粹的用户生命周期结束了,你需要更高或者更落地的内容。
2、罗辑思维需要一些他们的内容策略,来保证用户更长久的活跃。
3、你自己坚持不下来了,你不想老读一些有深度的内容。
 
所以,你更应该关心一下自己的节奏,如果不喜欢就赶紧找别的更适合的内容,没必要只跟一家公司较劲。
 
当然,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满足你的所有需求,你要先想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插坐学院的课堂上,就经常有同学希望听一堂课,然后得到一个非常全面的解决方案,但其实这里面点关键,取决你是否真的用心思考自己的问题,没人能代替你对自己的思考。
 
至于罗辑思维的节奏以及接下来的突破点,交给罗振宇和他的团队吧。
 
第八问:失败的项目
 
八、罗辑思维2015年哪些试验失败了,为什么?
 
说实话,2015年,我关注罗辑思维的时间并不多,因为自己也在创业,所以精力主要投入在自己的公司了。我主观的印象中,罗辑思维比较明显的失败的项目还是跟柳桃的合作。
 
当然,那也只能说明两种问题:
 
1、罗辑思维不是卖什么都适合的。
2、再好的渠道也解决不了产品本身的问题,互联网时代,信息是透明的,口碑是拦不住的,产品本身决定一切。
 
第九问:如何像罗胖一样能侃
 
九、如何训练自己把一件事情或者一个观点表达清楚?罗胖为什么那么能扯?如何训练自己可以跟他一样能扯?
 
因为罗振宇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死磕这一件事儿,就是用他的嘴,把最适合罗辑思维用户消化的知识,表达出来。我估计以罗振宇长久以来的坚持加上专注,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演讲者。
 
关键是,你坚持得来、专注得来吗?
 
突然想起,2014年11月12日晚上,插坐学院走进罗辑思维办公室做活动,有同学现场问罗振宇,你是怎么做到今天这样的成绩的?
 
罗振宇说:我牛逼啊!
 
说完之后,快刀、天田我们都忍不住笑了。对啊,不是一定抬举他,而是他在这些方面,就是比咱们牛逼啊。
 

运营 | 罗辑思维从来就不是一个自媒体

第十问:关于罗辑思维的未来
 
十、罗辑思维接下来会产生怎样的进化或者裂变?
 
罗辑思维有比较充足的现金流,稳定的用户基础,所以沿着知识电商这条路,还有很多事可以做,还有很多“精神食粮”可以卖。如果不出大的意外,目前的体量再乘以10倍也就是132亿的估值,是水到渠成的。
 
再高就不敢说了,因为我也极其担心一些细小的疏忽,会逐渐透支罗振宇的个人品牌和信任。他是一个正常人,一个大活人,他肯定会犯错,只是严重与否,所以,如何让罗辑思维在知识商品的“采购、上架、销售”等流程上更加标准化,减轻他个人品牌的包袱,以便稳定承载成百上千万用户的信任和预期,可能是他们未来的道路上最核心的任务。
 
当然,也不一定,因为一切都是新的,我使用的评价标准却都是老的。所以,我的所有结论,都可能是错的。
 
写在后面
 
12月6号,我收到天田发来的短信,说罗胖叫了几个朋友去内测他的演讲,我欣然答应。
 
那个下午,我们十来个人,包括和菜头、张泉灵、隋国栋(什么值得买创始人)、连长(航班管家创始人)、方希(罗辑思维第一个图书包的策划人)、小马宋等,坐在罗辑思维的小录音棚里,听他断断续续的喷了4个多小时,然后耐心等待我们这些矫情逼的点评、纠正。整个过程,都给人一种感觉,他是一个真正在做事的人,也希望通过不断的打磨,把事情做好。我认为这也是罗振宇最宝贵的地方,很多人说罗辑思维像个宗教,我反而觉得罗振宇在这方面非常非常克制,比有些大号要好得多。
 
如果你仔细翻看罗辑思维的内容,你会发现罗振宇极少谈及家国情怀等大的价值观的话题,他无非就是把努力把一些前沿的碎片化的知识,梳理出来,呈现给大家,换句话说,罗振宇在踏踏实实做知识商品。
 
另一个我很推崇的大号,是一条视频的创始人徐沪生。在我看来,他们两个虽然加起来拥有1600万+用户,但都是在安安静静做产品的人,换句话说,他们赚的其实是辛苦钱,而且根本不算什么大钱。
 
那天晚上离开罗辑思维时,我给他发了一条微信:
 
站在一个创业者的角度,即便按照现在的水平演讲,也值那个票价。
 
1号凌晨,罗辑思维《跨年演讲》刚刚结束,好几个朋友都给我发同一条微信:
 
罗胖在跨年演讲上两次口误,把陆川说成何川了,看来是真爱啊。
 
我当时以为是开玩笑,其实说成我也不代表任何事情,他早已超出我们这些人一大截。但我今天还是决定看看那段视频,看看他当时的情况。
 
说实话,我一点都没有激动,也不兴奋。罗振宇开场的第一句话,嗓子就是哑的。无他,压力大吧,我完全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性格带来的压力,每一次,他都想带给用户如潮水般的好评和赞赏,他太希望做好了。甚至他大部分时间的声音都是颤抖的,整个演讲也不如他平时洒脱。
 
所以,当我看到他第二次口误,把陆川说成“何…”时,他忍住了停顿一下。我多少有点心疼他。
 
2015年的下半年,我大概讲了差不多100堂课,不是因为多挣钱,而是希望尽可能多的体验课堂,收集反馈,优化插坐学院的标准化课件。我非常知道高强度工作后,再连续讲4个小时下来是什么体验,何况是那么大的舞台,是二十年的开篇,还是全球直播。
 
这里,我还是想说,他是一个正常人,他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胖子。
 
那会儿我真想在现场可以大喊一声:
 
哥们儿,你太拼了,你已经超级牛逼了。
 
站在一个朋友的角度,我希望罗辑思维适当放慢一下脚步,让这个胖子偶尔歇歇。
 
关于对罗辑思维的整体评价,我只有一句话:挑战会越来越大,但我乐观其成。
 
而如果所有的创业团队,都能达到像罗辑思维团队那样的专注、死磕和极致的标准,我们的世界会美好很多。
 

运营 | 罗辑思维从来就不是一个自媒体

 
最后,也送所有读这篇文章的人一句话:
 
对于创业者来讲,商业模式很难分出优劣好坏。只有当你坦诚面对自己的选择时:
 
爱,还是不爱。
 
文章来源:硅谷堂
原作者:何川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1. 2023:  科学化思维工具详解(产品运营篇)(0)
  2. 2023:  常见的4种工作汇报框架(0)
  3. 2023:  如何使用思维导图【底层逻辑拆解】(0)
  4. 2021:  Soul、探探竞品分析-陌生人社交(0)
  5. 2021:  读书干货 | 参与感 -- 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0)

原创文章,作者:爱运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yunying.org/news/43484.html

(0)
爱运营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16年1月16日 上午10:55
下一篇 2016年1月16日 下午3:14

推荐资讯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