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黑客》真正的增长,应该关注些什么?

之前花了几周时间,读完了范冰所著的《增长黑客》这本书,收获很多。在2018-2019整个行业处于寒冬的大背景下,所有的企业,都将更加注重增长与留存,而《增长黑客》则是做增长必读的一本书。这里我把书中的一些精华内容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如有时间,强烈推荐大家去读原书,定能受益匪浅。闲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增长黑客》真正的增长,应该关注些什么?

一 增长黑客的崛起

1 什么是增长黑客?

“增长黑客”这一概念近年来兴起于美国互联网创业圈,最早是由互联网创业者Sean ellis提出。增长黑客是介于技术和市场之间的新型团队角色,主要依靠技术和数据的力量来达成各种营销目标,而非传统意义上靠砸钱来获取用户的市场推广角色。他们能从单线思维者时常忽略的角度和难以企及的高度通盘考虑影响产品发展的因素,提出基于产品本身的改造和开发策略,以切实的依据、低廉的成本、可控的风险来达成用户增长、活跃度上升、收入额增加等商业目的。简单来说,就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用“技术”来让产品获得有效增长。

2 增长黑客的职责

(1)数据分析——用户增长团队建立在对大数据的分析衡量基础之上。大部分时候,用户增长的工作就是在进行测试、调整并重复这个流程。他们需要与数据科学团队紧密协作,通过内部工具研究驱使数据提升或下降的因素。

(2)用户获取——用户增长团队内有一部分人负责互联网营销渠道,如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PPC(Pay Per Click,点击付费广告)或是电子邮件广告等,每一项都包括一套极为缜密的优化流程。

(3)产品研发——用户增长团队的意见将指导产品研发的各个关键部分,例如登录页面、新用户引导流程、评论互动功能和支付系统等。基本上你能想到的任何地方都留下了用户增长团队的智慧成果。

(4)文化建设——团队文化对凝聚整个公司至关重要。用户增长团队协助树立数据驱动的理念,确保所有人目标一致地快速执行,并随时准备迎战风险。

(5)人才招聘——初创公司招募团队成员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并非人人都愿意冒险加入一家前途未卜的小公司。但在用户增长团队的帮助下,如果公司的用户量达到五千万甚至五亿,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

3 增长黑客应具有的特质

(1)数据为王:合格的增长黑客首先需要具有数据思维。没有数据就没有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增长黑客的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数据分析的指导之上,而非拍脑门式地碰运气。产品的功能逻辑越复杂,用户数量越庞大,数据分析的成本和要求就越高,这就越是要求增长黑客在纷繁复杂的数字中抽丝剥茧,抓住问题的本质。

(2)专注目标:增长黑客的工作必须时刻围绕增长展开,但有时通往目标的道路处于一团迷雾之中,并没有现成的套路和方法论可以直接借鉴。增长黑客必须自己设法找到破解的途径。整个过程可能冗长而沉闷,需经历不断地测试、改进、学习、再测试,这要求相当强的毅力和抗压能力。

(3)关注细节:任何一处细微的改动,都可能对产品全局的增长造成影响。增长黑客的职责之一,就是对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动作出评估,通盘衡量得失,甚至决定某个功能是否应当上线。

(4)富于创意:美国第一代增长黑客、Bebo的联合创始人迈克尔·博弛(Michael Birch)认为,“增长黑客”这种职业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们善于左右脑同时开工,一方面,通过缜密的分析衡量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另一方面,天马行空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构想。

(5)信息通透:增长黑客必须一方面深入理解自己产品用户的活跃渠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扎根建立环环相扣的转化漏洞;另一方面抬眼看世界,时刻掌握海内外最新的产品和市场动向,尤其关注新生渠道和业界趋势。在需要横向对比同类产品的数据,或是纵向挖掘上下游生态的衔接情况时,如果能够找到相关从业者私下直接交流,则会大幅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在第一时间做出基于充分信息的明智决策。在美国,在“我为人人”的分享精神和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下,创业帮派之间彼此力挺的氛围浓厚(如硅谷的“Paypal黑帮”)。而在国内,以北京、杭州、深圳为代表的互联网一线城市在这方面也逐渐形成了开放合作的共赢生态。

二 创造正确的产品

1 PMF,探寻产品与市场的完美契合

真正的浪费是在错误的方向大踏步地高歌猛进,走得越远,就越与成功背道而驰。在如今这个技术井喷的时代,一样东西“能不能造出来”早已不是问题,该冷静追问的是这样东西究竟“该不该造出来”。成功地执行一项没有意义的计划是导致失败的致命原因。

创业是一场关于适者生存的进化。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通过分析101家科技创业公司的失败案例,总结出了创业失败的20大主要原因,其中“没有市场需求”以42%的绝对占比成为首要因素。因此,创业团队早期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而不是盲目地大干快上,如无头苍蝇般乱撞。

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将“产品与市场相契合”的这一状态称为PMF(Product/Market Fit)。在达成PMF之前,过早的推广和过多的优化都是不必要的。当你试图在产品上增加一些功能以确保它的“完整性”和对某些极端情况的应对能力时,这意味着只能推迟正式进入真实市场接受用户检验的时间。产品达成PMF之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从一小部分早期用户那里获得反馈,并以最低成本持续改进产品。每一次迭代不一定尽善尽美,调整的过程也可能损失一些旧版本的拥护者。好在产品早期做调整的消极影响范围有限,人们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重视你,因此在这个阶段快速试错也并不至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创业公司船小好掉头的优势所在。

2 用最小化可行产品验证需求

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贸然倾尽全公司之力,投入资源大规模进入是危险的。验证产品方向是否可行,可以通过“更聪明”的办法来完成。这就是硅谷作家埃里克·莱斯(Eric Ries)在其创业学著作《精益创业》中提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简称MVP)”概念。

简单地说,精益创业是指开发团队通过提供最小化可行产品获取用户反馈,在此基础上持续快速迭代(或谋求转型),直至产品达到PMF阶段。它包含如下三个要素。

(1)最小化可行产品:即所谓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是指将产品原型用最简洁的实现方式开发出来,过滤掉冗余杂音和高级特性,快速投放市场让目标用户上手使用,然后通过不断地听取反馈掌握有价值的信息,由此对产品原型迭代优化,尽早达到PMF状态。其中,“最简洁的产品原型”可以是产品界面的设计图,可以是带有简单交互功能的胚胎原型,甚至可以是一段视频、一个公众号。MVP的优势在于节约成本、调转灵活,能够直观地被目标用户感知到,有助于激发真实意见。它并不意味着“便宜”、“难看”或是“核心功能残破”,而应是能帮助用户完成任务的最小功能合集。除此以外对需要认知的内容没有直接帮助的一切功能或流程都应当暂时放弃。MVP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回答产品设计是否优雅、技术实现是否高效这样具体的功能问题,或是过度许诺未来将承担的重任,而是用于解答商业产品开发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一是价值假设,这款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二是增长假设,用户是否愿意为产品买单?

(2)用户反馈: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从产品的最终用户那里获得针对该产品的意见。反馈的内容包括用户对产品的整体感觉、是否喜欢/需要某项功能特性、想要添加哪些新功能、某些流程是否合理顺畅等。对精益创业者而言,用户的反馈应当作为产品开发中决策的根本依据。

(3)快速迭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速迭代就是要尽早发布,并针对用户提出的反馈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调整,融合到新版本中。尽早发布,意味着产品获得更好的时间窗口和机会,能更快地验证想法并发现错误的部分,避免隔靴搔痒和战略偏差。不要等认为产品“完美”之后才发布。再完美的产品,如果没有人使用,那便无从称之为完美。快速迭代,则是鼓励开发者尽快将创意呈现在用户面前,而不是沉浸在闭门造车的节奏中。相比在实现产品前先口头向潜在用户宣讲你的创意,开发出的MVP能够用于实际演示和测试,有助于直观地被用户感知到,继而激发出真实的意见,帮助创业者尽早开启“开发—测量—认知”的反馈循环。

三 获取用户

1 冷启动与种子用户

“冷启动”原本是数据挖掘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运用到产品运营中,指在产品之初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体系并能提供足够多可消费内容的情况下,从零开始导入第一批用户和制造内容的过程。选择高质量的早期用户加入和建立充足的数据沉淀,将可作为引燃产品持续增长的燎原之火,为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这就要考验我们寻找“种子用户”(Seed Users)的能力了。之所以称为种子用户,大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这批人数量少,获取不易;第二,他们进入产品的阶段较早;第三,种子用户如同种子一样孕育着希望,具有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可能性。早期种子用户的质量将决定产品初期的氛围、运营走向,影响产品日后的发展策略。早期用户选得不够精准,可能会影响产品发展的速度和路径。他们应当是你精挑细选登上产品这艘诺亚方舟的客人,一路上伴随你迎战风浪,挺过创业初期的阴风晦雨,共赴柳暗花明的崭新未来。

在互联网产品筛选种子用户的案例中,Facebook的做法广为人知。这家起源于哈佛大学校园的全球最大社交网站,在上线之初仅对常青藤大学的学生开放,随后逐渐向附近学校乃至全美、全世界拓展。这一聪明的策略帮助其在初期积累了大量的高质量种子用户,也勾起了外部世界融入这个精英社交圈的兴趣,为日后向普罗大众扩张奠定了牢靠的基础。

在面向大众的社交产品中,高质量的女性往往是重要的种子用户群体。微信的张小龙曾经说过:如果你不了解女性,你将失去一半以上的用户(在他的推荐书单中包含《女性的起源》这样专门从进化学角度探讨女性的著作)。对于女性用户而言,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能使她们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因此更加愿意展示自我,不吝与其他人的交流互动。而活跃的女性用户群体,则能激发带动更多的男性用户涌入进来,参与社区另一半的构建。于是社交生态就这样建立了起来。

2 社交红利:蕴藏在开放平台下的流量矿藏

平台级的社会化网站,不仅为每一个鲜活的线下个体建立了赛博空间内对应的映射,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自我表达、情绪宣泄的出口,完成从“自我”到“本我”去伪存真的过程。人们在社交网络上花费的时间与日俱增,由此带来庞大活跃的用户量、成熟的关系链和丰富的行为数据,为初创公司获取目标用户创造了条件。

如果说Web2.0以前的早期互联网产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对时机的把握和资本的投入,那么在今天许多横空出世的明星产品,则是选择先在社交网络引发热潮。看一个产品团队是否有经验、一款产品有无“明星相”,只要考察它的产品设计中是否加入了解决冷启动问题的社交传播机制,就能略知一二。

3 用数据抓取“借鸡下蛋”

人工采集和录入标准化的数据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聪明的对增长黑客自然能想到办法来一劳永逸,那就是数据抓取。实际上,很多产品在开创之初,都是先从照搬别人开始的。这样做的优势在于保证自己的产品与先发竞品在数据层面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但决定开始抓取前需要深思熟虑,防止侵犯他人权益。

4 内容营销:打造持续输出的传播引擎

在“内容为王”的眼球经济时代,争夺用户有限注意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持续输出内容,依靠内容来渗透和维系,从而获得潜在用户的认可关注。一篇爆红网络的帖子、一段让人泪流满面的视频、一组被千万人疯转的图片,虽然创作成本不高,却能启动持续传播的引擎,有些甚至经久不衰。这就是所谓的“内容营销”,也是获取新增用户屡试不爽的长效手段。

根据美国内容营销协会(Content Marketing Institute)的定义,内容营销是“一种通过生产发布有价值的、与目标人群有关联的、持续性的内容来吸引目标人群,改变或强化目标人群的行为,以产生商业转化为目的的营销方式。”用有价值的、持续且相关的内容来满足用户需求或扫除烦恼,不仅保证了内容自身的传播力,也有助于培养受众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产品通过为用户持续性地生产高质量的内容,才能在用户心中建立权威。

内容营销的作用主要分为三方面:吸引流量、培养潜在用户、劝诱转化。

(1)吸引流量

通过内容营销来散播链接,换取点击回流,并凭借带链接的高质量内容被转载而优化网站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在上述提到的KISSmetrics中,依靠内容为网站整体贡献的流量份额达到了82%。

(2)培养潜在用户

根据消费者行为学的经典认知模型AIDMA,消费者从接触信息到最后购买,会经历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引起兴趣)、Desire(唤起欲望)、Memory(留下记忆)、Action(购买行为)五个阶段。另有研究显示,消费者从接触新产品,到最终完成转化(下载、购买)之间,平均需要经过七次重复提醒。这很好理解,人们对陌生的事物总是抱持谨慎观望的态度,而对反复接触到的熟悉事物则更能产生好感和信任。内容营销通过持续输出内容来反复“刷存在感”,在潜在用户的脑海中植入根深蒂固的印象。这就如同“今年过节不收礼”的广告轰炸虽然遭人反感,但当你走进一家保健品店,四下环顾不知道该选购什么时,最终还是挑选了脑白金。

(3)劝诱转化

劝诱转化的方式既包括直接在内容中引导用户去做某事,如访问网站、关注微信公众账号、订阅视频播客,也包括在回流页面进行诱导,如必须登录注册才能看到完整原文。

5 宣传报道的文案撰写

在给科技媒体投稿的过程中,文案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增长黑客能力模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案写作是当代商业社会的基本技能,能综合反映一个人全部的经历、气质、学识、深度思考和以卖出产品或服务为目的、将他们落实成符号表征的能力。优秀的文案要能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以一个委婉动听顺理成章的故事,引导读者按照你的召唤去做。每一次文案阅读都应当视作一次面对面的沟通,撰写者应当以最精炼的文字准确地表达想要表述的内容。

美国传奇的文案作家、广告人约瑟夫·休格曼(Joseph Sugarman)在其撰写的《文案训练手册》(Adweek Copywriting Handbook)一书中,阐述了适用于长文案的“滑梯理论”:优秀的文案,应当让阅读者有种乘坐滑梯的感觉,即顺着你预先铺设的轨道一路顺畅地滑下去,走完全程,到达终点。而标题、副标题、题图的所有作用只在于让读者阅读正文的第一句话;至于正文第一句话的核心价值,则是让读者继续去阅读第二句话,以此类推。在整个阅读中,既要给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量而不嫌冗长,又要让你的读者说“是”,让他们在阅读文案时,因你真诚实在的陈述而产生共鸣。

四 激发活跃

1 A/B测试,活跃率提升的法宝

有些时候,备选方案模棱两可,甚至区别看起来无关紧要,例如某个按钮是用橙色还是红色,摆放的位置偏左还是偏右。面对这种情况,传统解决方式要么是根据设计师的审美来定,要么是一群人共同表决,要么由某个领导拍板决定。无论哪种方式,都不免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未必代表的了广大用户在实际使用场景中的认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常解决此类情况,最合理的办法之一,就是进行A/B测试(A/B Testing)。

所谓A/B测试,简单说来就是针对想调研的问题提供两种不同的备选解决方案(比如两个下单页面),然后让一部分用户使用方案A,另一部分用户使用方案B,最终通过数据观察对比确定最优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达尔文《物种起源》中提到的物竞天择原理,本质上就是在谈同一物种的不同变体经过外部环境测试后存留延续下的最优结果,也算是一种A/B测试。

A/B测试的基本思想包括:

• 提供两个方案并行测试。

• 不同方案之间只存在一个变量,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 以某种标准判定结果优劣,筛出最优方案。

经验主义并不完全可靠,在数据面前任何妄加揣测的评断都可能是不准确的。通过A/B测试,产品团队能够获悉哪些对激发用户活跃度有所帮助,哪些又徒劳无功。

2 游戏改变世界

在原本非游戏的情境中运用来自于游戏的设计元素,趋使人们达成某种行动或意向的方法,就是游戏化(Gamification),其目的是利用人类爱玩的天性,通过改造接触、沟通和参与的过程,产生具有吸引力的、持续的外在激励,诱发参与者的内在激励,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参与者的参与度,实现态度和行为的转变。过去人们创造各种虚拟现实世界去逃避现实世界,现如今游戏化让人们带着玩游戏的心态重新回归现实世界并影响和重构世界。在健康医疗、教育培训、公共政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处处可见游戏化的影子。

美国未来学家、世界顶级未来趋势智库“未来研究所”游戏研发总监简·麦戈尼格尔在其著作《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提出了游戏的四大决定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

目标:指玩家靠努力可达成的具体结果。它能吸引了玩家的注意力,并不断调整自身的参与度。

规则:为玩家如何实现目标做出限制。它消除或限制了达成目标最明显的方式,推动玩家去探索此前从未尝试过的可能性。规则可以释放玩家的创造力,培养玩家的策略性思维。

反馈系统:通过点数、级别、得分、进度条等形式来反映玩家距离实现目标还有多远。对玩家而言,实时反馈是—种承诺:目标绝对是可以达到的。它给了人们继续玩下去的动力。

自愿参与:要求所有玩游戏的人都了解并愿意接受目标和规则。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革命3.0》(Marketing 3.0)中说:“当今的消费者所寻找的产品和服务不但要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他们更希望能发现一种可以触及其内心深处的体验和商业模式。也就是说,为消费者提供意义感将成为企业未来营销活动的价值主张,价值驱动型商业模式将成为营销3.0的制胜之道。”从游戏化的角度思考这一论点,不难发现,给人以游戏般的参与感和成功的激励,正是产品价值本身之外的另一重体验。它凭借有趣和意义将自身所代表的价值与庸常者们区隔开来,成为用户自觉自愿的选择。

五 提高留存

如果说留存用户是指那些机缘巧合下使用了产品,并且留下来成为不断光顾且持续带来价值的人群,那么流失用户则是一段时间后兴趣减弱、逐渐远离直至彻底丢失的用户。一款产品一定存在流失用户,这是用户新老交替中不可避免的,但流失用户的比例和变化趋势能够说明产品满足用户的能力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际上归根到底,真正的用户增长就是增长与流失的差值。

1 造成用户留存率低的原因

存在程序漏洞、性能瓶颈

用户被频繁骚扰

话题产品的热度减退

有更好的替代品

其他因素(如游戏通关、设备遗失、需求不再存在、产品生命周期终结等,都可能成为用户流失的因素)

2 留存率的衡量

衡量产品留存率的常用指标包括次日留存率、7日留存(周留存)率、30日留存(月留存)率,其计算公式为:第1天的新增用户中,在往后的第N天依然在使用的用户数/第1天的新增用户数。其中的N对应的就是留存指标中代表天数的2、7或30。

关注产品的次日留存率,可于第一时间发现产品新版本的品质变动和渠道优劣;而7日留存则可反映出用户完成一个完整体验周期后的去留状况;至于30日留存,则更能反映出一次版本迭代后的稳定性,辅助判断产品的演进方向是否合理。

除了按照不同天数周期来比较留存率外,渠道留存也是一项值得钻研玩味的指标。由于渠道来源不一,用户质量也千差万别,所以有必要针对渠道用户单独剥离进行留存率分析,选择留存率较高的优质渠道进行重点投放。

3 提高留存的一些方法

有损服务——放下不必要的坚持

引导新用户快速上手

社交维系与社交解绑

设计唤醒机制

方法具体内容请见原书。

六 增加收入

免费模式如何赚钱

(1)基本功能免费,高级功能收费的Freemium策略。

(2)交叉补贴。思路是通过有意识地以优惠甚至亏本的价格出售一种产品(称为“优惠产品”),从而达到促进销售另一种盈利更多的产品(称为“盈利产品”)。传统商业的典型代表案例,如吉列剃须刀的刀身免费刀头收费,以及苹果出售iPod补贴iTunes等。交叉补贴需要人们对优惠产品的价格足够敏感,而对盈利产品的价格不那么敏感(比如足够低)。此外两种产品的互补性越强,同时购买的概率就越高。交叉补贴在互联网产品中的典型代表是游戏行业。“游戏免费、道具收费”,

(3)三方市场的流量变现。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互联网广告,例如在体育爱好者社区里投放运动鞋广告、在演员的粉丝集中营里在线售卖电影票。从消费习惯和付费意愿来说,将精准人群导流到电商平台是目前最为成功的盈利模式之一。

七 病毒传播

1 什么是病毒式传播

病毒式传播,是基于用户诉求的一种传播方式。一款产品如果采用了正确的病毒式营销方式,能够自然勾起人们分享给他人的欲望,在新媒体的语境下用最低的成本将产品扩散给更广的人群。不同于以往“中心化”一对多广播式的传播路径,“去中心化”的病毒式传播中人人都是节点,传播的效果能够以几何级数倍增,

这种以人际关系“信任”为纽带的传播,通常比商家的自卖自夸更具说服力。

2 衡量病毒传播的两大核心指标

两大核心指标是K因子(K Factor)和病毒循环周期(Virial Cycle Time)。

K因子,用于评判病毒传播的覆盖面。其公式为:K因子=感染率X转化率。感染率是指某个用户向其他人传播产品的程度,例如发送一封邮件邀请、进行一次口碑推荐。转化率是指被感染用户转化成新用户的比例。更简单地说,1个K因子表示平均1个用户能带来1个新用户。K因子越高,产品自我获取新用户的能力越强。提高K因子,主要从提高感染率和转化率两个方向入手。鼓励用户平均发送更多邀请,如在一对一的通讯录联系人邀请之外,增设发微博、邮件群发选项,可以增加感染更多用户的机会。优化被感染者看到的着陆页,让注册步骤尽可能简短,则能提高注册成功的转化率。

病毒循环周期,是指从用户发出病毒邀请,到新用户完成转化(如点击阅读、注册、消费的行为)所花费的时间。病毒循环周期越短,效果越好。在这方面数据的佼佼者要数视频网站,你在优酷上看完一则奇趣搞怪的30秒视频,将它顺手分享到微博上,马上便能引来粉丝的围观,整个病毒循环周期只需几分钟。为了缩短病毒循环周期,首先应当尽可能减少用户的操作成本,如醒目的行动号召、方便的一键分享按钮、傻瓜式的下载安装注册流程。其次可以设法增加用户的“紧迫感”,如24小时后就会失效的优惠券、注册后能立即收到10元返利的承诺等。

3 借势营销,乘势而上

现代社会信息的剧增和传递速度的加快,使一篇文章、一条微博在发布之时起,会迅速爆发并迅速衰减。从某种程度来说,社交网络时代对病毒传播的把握,追求的是“时机的艺术”。一条消息从什么时候开始推送,在什么时候影响到特定的人群,如何延长半衰期,看似听天由命撞大运,实则仰赖技术层面的精密策划。

当网络热点爆发后,聪明的产品懂得借势营销,将产品的推广融入到用户喜闻乐见的语境中,通过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加强自身的曝光和转化。聪明的借势可以事半功倍。

4 病毒传播中的用户心理把握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在他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中认为,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原本理性的个人一旦结成群体,便容易智商尽失,轻易被影响操纵。互联网是人性的试炼场,互联网产品的病毒传播策略如果能把握群体心理中的一些特征共性,就能从深层次激发人们的传播动力。一些值得把握的用户心理特征:

喜爱

逐利

互惠

求助

炫耀

稀缺

害怕失去或错过

懒惰

你设计的产品传播机制真正揣摩对用户的心思了吗?

总结

《增长黑客》这本书,全名叫《增长黑客:创业公司的用户与收入增长秘籍》,全书看下来,里面的很多观点、方法无论是对于创业公司还是大公司,都非常重要不容忽视。2019,很多公司都在谈增长,无论是阿里,还是小公司。区别是对于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增长是锦上添花,而对于创业小公司而言,增长则是雪中送炭,做不到成功的增长前方很可能就是死路一条。这个时候,就更需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做增长,而认真读这本书,并将书中的精髓方法应用于实践,就是其中一种不错的方法。书中有很多的真实案例,成功的,失败的,在实际案例中,我们能够更有体感的看到,什么是成功的值得借鉴的增长模式,什么是需要极力避免的巨坑与死胡同。限于篇幅,本文没有涉及案例部分,方法层面也没有面面俱到,所以这里再次推荐大家,有时间的话去细读这本书,相信你会收获很多!

读书笔记预告

最近在读书这块花的时间比较多,也珍藏了不少好书。后面几个月我会陆续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运营之光》、《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从零开始做运营》、《疯传》、《产品前线》、《用户力》这几本书的读书笔记第一时间同步到我的微信公众号:产品运营每日精进(cpyymrjj),欢迎大家关注!

作者:cpyymrjj,目前就职阿里,微信公众号:产品运营每日精进(cpyymrjj)。每周一会有产品运营圈子里的一周好文推荐,并会定期发布一些原创的产品运营干货文章,读书笔记,职场高速发展方法论等,每天积累,一起高速成长!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1. 2023:  这或许是最全面的竞品分析资料!(0)
  2. 2023:  复利思维模型:拥抱人生的指数增长(0)
  3. 2023:  34个公司,52次面试,7个offer,我的产品岗面试复盘(0)
  4. 2023:  一文读懂:在抖音如何玩转“私域”?(0)
  5. 2023:  教你轻松区分并绘制产品功能结构图、产品信息结构图和产品结构图(0)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产品运营每日精进(cpyymrjj),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

(5)
爱运营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19年4月24日 下午1:47
下一篇 2019年4月24日 下午8:11

推荐资讯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