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造的SECI螺旋模型

新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创造出来的,并以此为基点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创造SECI模型,并用“知识螺旋”一词来形象地描述新知识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的动态过程。

知识创造的SECI螺旋模型
著名的知识创造SECI模型

在企业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知识在三个层次上,即个人、小组和组织之间创造。

这个过程,归纳起来就是:经过个人之间隐性知识的传递,转变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加工改造为知识体系,再转变为具体的个人的隐性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形成了丰富、扩展、增值、创新的循环拓展。

野中把这一过程,概括为SECI模型,即:群体化(Socialization)外显化(Externalization)联结化(Combination)和内隐化 (Internalization)。

1、群体化(Socialization):即社会化,是指个人的隐性知识向他人传递并实现隐性知识的群体共享。

个人可以从他人那里不用语言符号中介而直接获得隐性知识,获取渠道是观察、模仿和实践等方法,即把个人经验变成群体的共享经验,并由此创造出共有技艺或共同心智模式之类隐性知识的过程。

从个人经验到经验共享,可以用“头脑风暴法”的会议对话方式,也可以用开发商和用户的坦诚交流方式,还可以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心照不宣方式,以及师徒同门之间的切磋感受方式等。

这些方式的共同特点是,所传递的知识是没有符号系统、不能逻辑表达的,接受者只能通过感受、领悟、体验等途径,把这些说不出的知识学过来。

所以,这些隐性知识很难被组织更有效地综合利用。因此,知识创造还需要进入客观表达阶段。

2、外显化 (Externalization)即客观化,是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符号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这是知识创造过程的关键。具体讲,就是用语言符号把隐性的想法与诀窍表达出来,实现知识外显。

这需要标准化、概念化,使隐性知识变为可重复的工业化知识。在这种知识转化过程中,野中认为,西方推崇的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方法会相形见绌,而东方的尤其是日本的认知方法对于表达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非常有效。

野中强调,使用比喻语言和象征手法可以表达人们的直觉和灵感。由“比喻”到“类比”再到“模型”,是外化知识的基本途径。

野中强调,“比喻”是一种独特的领悟方法。比喻是从类似出发的,但类似肯定包含有不似。

文学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何以溅泪?鸟何以惊心?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而且在形象上是有差别的。

由于比喻在两件似乎不相关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所以它会带来差异和冲突。比喻通常看上去总有不一致之处,但正是这种逻辑冲突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

当人们试图界定、弥补、调和这些比喻中的差别时,便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创造活动。正是差异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在这种方式下,那些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个人,可以通过想象直观地理解事物,而不需要进行分析和归纳。

通过比喻,人们将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以新的方式汇集起来,就可以表达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当人们试图将比喻的含义界定得更明确的时候,他们会努力调和比喻中的冲突。这就是将隐性知识外显化的第一步。

比喻本身不足以完成知识创造过程,接下来是类比和模式化。比喻大多受到直觉的驱使,把乍看起来毫无联系的形象连接起来;类比则通过澄清比喻中两个概念的相同与不同,调和比喻中蕴含的冲突。

它可以看成是从纯粹想象到逻辑思维的中间环节。剩下的最后一步就是建立模式。在模式中,原有的隐性知识被表达为可理解的概念,转化为外显的符号系统。

比如,禅宗的神秀和惠能那两首著名的谒语:“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都以菩提、明镜比喻僧人修行。

用的比喻物是相同的,但两人各自表达的修行方法恰恰相反。僧人可以通过这种比喻,领会其中的意思,这就是隐性知识的群体传播和知识外显。

大量的类比,可以使原本无法说出的意思越来越清楚,由不可言到可言,由无符号到符号化。而后人对这两种修行方法的逻辑解释,则是把禅宗的修行方法给予概念化明晰化的模式处理。

3、联结化(Combination)是指零散的显性知识向体系化知识的转化,它是一个通过各种方式把形形色色的知识概念组合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人们对待信息就像玩拼图游戏,会把自己从文件、会议、电话交谈、计算机网络等媒介得到的知识碎片连结组合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

具体方法有整理、增添、结合和分类等,最终重新构造既有信息并催生新知识。但是,野中强调,这种“综合”的方式只是外显的完成,对于个人而言,他可以从整体构图中得到原来的碎片所没有的新知识,但对组织来讲,并没有真正扩展组织已有的知识储备。

它的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把个体乃至群体的知识变成组织的知识,把散乱的知识变成系统的知识。

4、内隐化 (Internalization):是指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从组织的知识储备到个人的知识创造的转化。

系统化的显性知识转变为实践活动,需要有一个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即“做中学”。

经过前三个过程,组织的共有技术诀窍和心智模式,再内化到个体的隐性知识之中,新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独特的新的隐性知识。

这时,新的知识就变成了有价值的资产。组织的知识创造经过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后,会进入激发新一轮知识创造的螺旋。

总体上说,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可以被概括为高度个人化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化、概念化和系统化,并在整个组织体系中传播,被员工吸收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实现增量增值和结构转变。

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如下图所示:

知识创造的SECI螺旋模型
著名的知识创造SECI模型

从主体上看,组织知识的创造不仅发生在个人层次上,而且发生在群体、组织、组织之间等层次上。在不同的层次上,都存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野中提出了知识创造螺旋的概念,用来反映知识创造的全过程。

SECI模型强调,组织自身不可能创造知识,个体的隐性知识是组织知识创造的基础。

组织调动出个体创造及积累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转换,在组织层次上得以放大,并且在较高层次上结晶下来,周而复始。

野中将这个过程称之为“知识螺旋”。在知识螺旋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层级的攀升而扩展。

总之,组织的知识创造是一个螺旋发展过程,它源自个体,并且随互动社群的扩大,超越团队、部门、事业部、企业,不断向外弥散。

对于知识创造和知识螺旋,野中以日本松下公司开发家用面包机为例进行了反复说明。1985年,松下公司全力开发一种新型的家用面包机。

可是,让研发人员沮丧的是,尽管他们绞尽脑汁,机器显然无法掌握烤面包的“手艺”,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是以牺牲手工制作的独特风味为代价的。

研发人员甚至动用X光透视对机器揉制的面团与手工面包师揉成的面团进行对比分析,还是不能获得任何有意义的数据。

就在这时,研发人员田中郁子决定,拜大阪国际饭店一位做面包闻名遐迩的大厨为师,向他学习“揉面”的手艺。

从身体力行的实践中,田中逐渐掌握了这位师傅的揉面诀窍。经过一年的反复实验,田中与项目工程师们合作,在机器内增添了特殊的肋骨状凸纹,从而成功地再现了她在饭店学得的揉面技艺,保证了面包的风味,由此创造了松下公司独特的“麻花面团”技术。

这种独特的面包机在问世的一年里,创下了新型烹饪器具销售的新记录。

面包机的例子完整体现了知识创造的螺旋过程。

首先,田中学到了大阪国际饭店那个面包师的隐性秘诀,这是群体化

其次,她将这些秘诀转换为能够与面包机研发团队成员及松下公司其他人员进行交流的显性知识,这是外显化

再次,开发团队把揉面团的知识同机器设计知识以及相关的其他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标准化加工,最终形成了新的设计方案,并且体现在产品上,这是联结化。

最后,通过创造新产品,田中及其团队伙伴乃至公司其他成员,丰富了各自的隐性知识,这是内隐化

随后,松下公司又开启了更高层次的知识螺旋:在家用面包机设计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新隐性知识,尤其是关于高品质概念的新理解,又通过非正式渠道传递给松下公司的其他员工。

这些员工由此形成了关于品质的新的心智模式,他们会把这种品质观念扩展到公司生产的其他电器。

这样,松下公司的知识库便得以拓宽增值了

基于此,野中强调,知识创造是一种螺旋而不是循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互动,通过知识创造的SECI模式被放大、增强。

当知识螺旋沿存在论维度向前发展时,它会向周围扩散,并有可能激发新一轮知识创造的螺旋。当这种螺旋不断超越团队、部门、事业部乃至组织边界时,它能在横向和纵向上均得以展开。

野中的SECI 模型及其知识螺旋,在对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的认识和分析中别树一帜。它的理论价值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它厘清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界限,用知识创造模式构建了一个知识演进的螺旋,将混沌的组织内部知识转化过程梳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使管理者能够方便地观察到组织内部的知识演化和增量过程。

第二,在SECI 模型中引入了“场”的概念,提出了连接时间与空间的知识创造场所,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具体平台”。

第三,以SECI 四个阶段为依据,提供了一个评估知识管理绩效的有效工具。

野中指出,在知识转化的几个阶段,运用不同的策略来加速知识转化的进程,就可以提高组织的经营绩效。

如在群体化阶段提倡“走动”学习,在外显化阶段促进“对话”交流,在联结化阶段改进收集、传播、编辑知识的方法,在内隐化阶段强调实践和体会心得。这些,都对改进管理实践具有积极作用。

总结:把握SECI模型的理论框架,关键是把握三组重要概念和三个关键观点。其中三组概念分别是两种知识类型、四种知识转化基本模式、四种知识场。

三个观点分别可以概括为知识转化论、社交创造论和螺旋上升论。

野中郁次郎认为,企业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知识产生的过程伴随着知识转化的过程,知识产生的过程也表现为知识转化的过程。这就是前述之“知识转化论”。

任何个体的学习和知识的创新,都是在社会化交往的群体情境中实现和完成的。这就是前述之“社交创造论”。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1. 2024:  《如何快速摸清一个行业》模板,附参考资料(0)
  2. 2024:  如何快速摸清一个行业?(0)
  3. 2024:  「都不容易」,2023 年国内倒闭公司全貌总览(0)
  4. 2024:  浑身软肋的“优质员工”就能够被随意拿捏吗?(0)
  5. 2024:  2023鹅绒冲锋衣小红书种草传播方案(0)

本文转载于芒格学院,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

(0)
爱运营的头像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22年4月8日 下午2:08
下一篇 2022年4月9日 上午11:24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