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话概括这本书
作者爱德华·德西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与理查德·瑞安共同创建了当代有影响力的动机理论之一——自我决定论。该理论构建了研究人类动机和人格的宏观框架,并指出满足个体对自主、胜任和联结基本需要的环境条件,能够更好地增强人们地主动性、创造力以及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绩效水平。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他和团队如何从常见的社会现象出发,使用科学实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带我们了解关于人类动机的知识。相对于追求外在的名利,只有满足内心对自主、胜任和联结的基本心理需要,人们才能产生内在动机,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
📒阅读思考
为什么奖励和惩罚作用不大?
外在奖惩并不会激励孩子的行为,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机。
1969 年,作者在还是心理学博士生时,就好奇为什么小孩子的好奇心在逐渐降低。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受行为主义主导的,即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动的,要么追求奖励,要么避免惩罚,而行为动机的缺乏就是因为缺少奖励和惩罚,因此老师和家长都应该用奖惩的方式激励孩子学习。所以无论是动物园里对待动荡五,还是家长对孩子,领导对下属,很多人都倾向用奖惩的方式去激励他们。
随着研究的深入,作者开始怀疑,也许人们一直以来的思考方式错了:外在的奖惩并不会激励孩子的行为,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机。
为什么呢?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外部奖惩破坏了人类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分别是自主、胜任和联结。只要满足这三种需求,就能持续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专注投入一件事情中。
自主,我们都希望拥有掌控感。我们做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而奖惩方式会让人感受到自己被控制了,从而削弱人的掌控感。
胜任,我们都希望做能让自己感受到成就感的事情。但成就感这种感觉非常主观,不受他人影响,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是不是胜任一件事,以及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
联结,是我们与社会的联系,是爱与被爱的需要,关心与被关心的需要。为了和他人建立关系,我们会尝试接受身边群体和社会的价值观,一种是完全认可并接受和消化,而另一种是可能并不认可某些价值观和规则,但因为害怕被孤立被惩罚,强行让自己接受。
如果我们是听从自己内心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非常感兴趣和有能力去完成,还有家人朋友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这就可以不停激励自己,这就是内在动机,完全不需要外在的奖惩。
如何发掘内在动机
第一步,接纳情绪成本。以戒除一个坏习惯为例,想要戒除一个习惯,最先要做的不是制定一个完美的计划,而是先做好心理准备,去接纳在戒除习惯的过程中会带来的情绪。我们之所以会有一些坏习惯,这些坏习惯肯定在某种程度上给到自己一些上瘾的感觉,一些在做这些坏习惯时会产生的感觉,而戒除坏习惯意味着我们需要和这些感觉告别,所以首先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通常情况下,我们之所以会产生种种情绪,是因为我们想要得到或者无法得到某些东西。比如外界的认可、他人的羡慕、金钱名利等等。那在认识到这些东西后,我们可以认真地问自己一句:真的需要它们吗?如果没有,会怎么样呢?只有当我们眼里不再只有那些东西后,才能把目光真正聚焦在自己身上,感受自己的内在动机。
第二步,重新定义自我。在完成第一步之后,认识到那些外界的东西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之后,这时我们就需要在头脑中重新描绘哪个自己想成为的样子,那个完成改变后的,成长的自己。
成绩、金钱或者名利,我们不是只有获得了这些,才会被爱或拥有幸福的人生。这本书提醒我们,尝试去感受事情本身的美好,充分接纳自我,因为自己想要而去做某件事,才是最接近幸福的时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爱运营)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 2021: 运营知识一锅炖,从入门到放弃(0)
- 2021: 华为优秀员工的16项标准(0)
- 2020: 公众号灰度测试“问答”,搅乱了江湖(0)
- 2020: “邀请好友”功能的方案设计(0)
- 2020: 15个Office 神技巧(0)
本文转载于彦初Echo,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