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借力,
但是部分人却忽略了借力之前先要把“杠杆另一端的“点”做到极致。
提到杠杆原理,多数人并不陌生,你可能还会幻想着小时候上学的场景,老师告诉你的那句话:“给我一个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的故事”。
只要“支点”找对了,这个地球就可以撬动起来,充分的说明,杠杆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杠杆原理也比较多,比如“汽车上的方向盘”,你只要轻松转动,就可以撬动几百斤的车轮轻松转起来。
再比如自己搬一块石头非常的重,你只需要找到一个杠杆,就可以轻松撬动它,这就是“杠杆的思维”的原理。
杠杆的原理启发在于“四两拨千斤”,为什么有的人拼命工作而收获却很少?
智远认为除了努力是一方面外,其次就是没有灵活运用好“杠杆原理”,如果你能够找到“杠杆”的话,那就很轻松的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关于“杠杆”原理。

杠杆很多,“点”和“目标”很重要。

“杠杆思维”的使用。
杠杆思维的运用场景很多,从生活和成长角度,智远总结认为,你要想清楚四个方面问题,就可以巧用“杠杆”思维。
这四个问题分别是:
我想要达成什么目标?谁能帮我解决问题?谁有我想要的东西,我有什么基础设施?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杠杆才能撬动它?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你要学会给能力加杆:
什么是自己的能力圈?巴菲特给出的概念为,一个投资人可以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学习,真正建立起来的自己的能力范围。
那么什么是能力呢?就是能够对某些公司,某些行业获得超出几乎所有人更深的理解,能够对公司未来长期的表现,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如果你是一个打工者,你可以这样理解它:
“我自己毕生所学”,“工作所会的技能”,“看待事物的眼光判断”,三者的综合即视为自己的“能力”。
什么是能力加杠杆?
简单来说就是“想办法让自己的能力”放大价值,做到最大化,这样影响力才会最大化,带来的利益也自动的扩大。
“能力”加“杠杆”,本质就成了“赋能”,找到一个支点,把“能力”撬动。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M先生毕业于“传媒学院”,本科学的专业为播音主持,做的第一份工作是主持相关的。
但是经过发展他发现自己明显不喜欢这个岗位,于是跳槽到了一家化妆品公司,做起了培训。
他很容易就胜任了这份工作,加上有些可迁移的专业演讲能力,让他做培训游刃有余。
经过岗位经验不断的积累,他近几年又不断吸收到来自于同事给予的“化妆品行业的专业知识”,让他从基础岗位升到了“管理岗”。
他巧妙通过自己管理者的身份,加上公司平台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认识到了“这个垂直行业”的一些大咖。
一直和这些大咖保持互动,后又参加行业大会,开拓认知边界,争取上台分享名额,主动露面,而这一切就是“能力圈放大”的方法。
通过不断的给自己“加杆”,围绕阶段性的目标,看清自己拥有的资源,运用资源去撬动着“个人发展”一步一步上升。
不管个人还是公司,专注自身擅长的领域,并把它做到最好,形成强大的优势,保持稳定的价值输出是明智之举。
要学会时常审视自己的能力圈,检查输出的价值是否过时,并不断的优化和改进,对外合作互补,形成稳定的认知迭代非常重要。

如果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客户?
这样一来,按照上面的能力圈模型,我如果是一名销售岗,在工作中,我该找到更多自己的客户呢?
显然就非常容易了,那么第一步就是“找到种子用户”。
有了种子用户之后,我要做好服务,维护好这些老用户,其次能够想着这些老用户能帮自己转发朋友圈或者宣传。
其次就是能够获得大量的客户反馈,这就是“杠杆”的不断撬动。
所以从小舍小得层面来说,一些电商平台刚开始做的时候,都会做一些工具,比如促销,打折,本质表面看上去不赚钱,但至少赚取了源源不断的客户资源。
通过各种的形式,筛选出来重要的一些用户,给足了利益点,那么这些用户就成为了启动用户,他们就能带来更多的资源和口碑了。
这个世界上,任何的产品,都有他的市场需求,都有他的客户。
你只要前期提供了免费的产品,或者针对于部分群体痛点的解决方案,并把他们维护好,你的客户对于后期自己推荐的产品或者某些东西,接受就非常的容易了。
这本质就是一种“加杠”行为,不断的圈层,不断的在一层一层的筹码上面制定可行的目标,然后去撬动它。
而撬动它发展,商业模型运转的手段除了市场策略以外,就是“团队”的力量。
团队的力量也是一种“加杠杆”,
老板为了实现“赚更多钱,更多的市场份额”,利用招聘的形式,找到合适的人才,让所有人付出脑力和执行力去推动自己想达到的目标。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普通人都会经历的几个“杠杆”:
1.学历
自己毕业的学校,拿到的文凭就是一个杠杆,通过这个杠杆支点你完全可以找到一份自己想要的工作。
而这个工作在寻找的时候,你完全可以运用上自己所学的专业,你可以将专业上的资源倾斜到你身上。
当然这个筹码运用,多数人在工作3-5年才认知到。
2.工作
你大概听到最多的就是选工作首先要看的是发展前景,其实找工作就是找平台,你去了那里,不仅仅是为了付出“时间”,“精力”去换金钱。
但是多数人确实是这样,你应该在“工作上”做好本职后,去快速的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去ALL-in它,通过它来找到自己职业规划发展。
有了职业发展规划,你要不断的想法设法放大自己的“能力圈”,让影响力更大,更多人看到你,这样你的壁垒也就更高。
3.理财投资
现在的多数90后基本是不存钱的,更别说理财方面的规划了,如果你能借助杠杆思维,其实你可以将个人储备的现金资产作为支点。
通过这个支点,你可以撬动更多的资产,比如在“业余时间外”,看看股票,基金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通过闲钱,你可以投资大脑,让他学习成长,也是一种“加杠”,只是在通过金钱撬动思维,让思维看的更高,认知更深。
4.人脉
人脉定律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一定不要害怕麻烦别人。
如果你认识比自己厉害的人,一定要想法和他拉近关系,而且要从他们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方法论,专业知识,他们看到的高度”等。
主动请教,搞定一些核心的人脉,其实他们能帮助我们撬动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正如我上面所说,撬动人脉的杠杆很容易。
就是找到了自己本质“核心价值”,然后不断的投资价值,达到了一定的峰值,很多的人脉也就是随之而来了。
“杠杆思维”可以让自己更幸福。
尽管你可能现在还在不断的向优秀的人在学习,甚至于还在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为什么我知道杠杆却不会应用?为什么我巧用“杠杆”还是没有很大的进步,或者让自己更幸福,甚至更繁琐了?再或者没有达到想要的高度呢?
智远总结认为,你可能没有让杠杆思维形成一个PDCA循环的模型,而只是“遇到问题”就加杠,间歇性的做杠杆,没有长期的路径。
杠杆行动手册:
核心优势——确定目标——聚焦目标(精简)——基础行动——优化结构——授权(外包)——成功与幸福——“加杠”——继续循环——核心优势。
这一套流程是一个像是一个标准的SOP:
你首先要想到的核心优势,不管做任何事情,自己一定要有筹码在手,这个筹码就是“优势”,他可以是特长,筹码就好比地基,有了这个你才能赚钱,或者在上面建造房子。
比如,找第一份工作,你的筹码就是“学历”。
有了筹码,自己要弄清楚想要的目标是什么?不必苦苦追求所有的机会,只需要确认好自己的主线导向,这个目标可以是短期,也可以是人生规划。
而且要围绕,利用好自己原有的筹码,优势,特长等,这些都能够使你脱颖而出,有机会成为佼佼者最好的东西了。
其次你要精简的聚焦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一些小范围的事情上追求,并把他做精,培养一种核心技能,不必事事都要有好的表现。
就好比工作,不要事事都想着“插手别人”,事事都想学,其实你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好,就已经很厉害了。
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提升大目标的事情上,花在能够发挥自己潜能的事情上,花在打基地,有创造力的事情上,更能带来快乐。
寻找最优解,然后PDCA:
付出基础行动,优化结构便是自己为了目标行动,实操以后,看看有无可以调整的地方,找到最优解决方程。
适当的懂得授权外包,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自己付出精力。
除了核心技能自己做以外,其他事情你可以授权别人,或者找别人帮忙,甚至于可以“外包”,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忙碌的人常常犯的一个错误便是“事必躬亲”,自己亲自处理。
对别人不放心,并且把“不紧急的事情变得更紧急,从而证明工作的价值”,其实都是低勤奋的表现,没有太大意义。
成功与幸福的本质就是“学会拒绝,清除杂念,排除干扰”,无意义和使自己不快乐的事情少做,就有助于自己提升自我的价值。
围绕目标,抓住少数的关键行动,就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成就。

少即是多,等一个“目标”完成,去撬动下个目标的时候,把现在拥有的“核心优势”当做第一性原理,在进行循环。
不断的加注,这就是简单容易理解的“杠杆”思维。
简单来说,在当下这个时代,只要你足够勤奋,拥有目标,无论什么场景下,你都可以巧妙的利用“加杠”的方式,更高效的获取自己想要的。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王智远)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王智远),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
评论列表(3条)
“除了核心技能自己做以外,其他事情可以授权别人”,那么问题来了,别人不做咋办[滑稽]
@残灯无焰7569:氪金
@残灯无焰7569:好问题哈哈哈!最后还得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