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江山。

“表达自我可以,但千万

别让自己成为那个“指点江山”的人

“表达自我”和“指点江山”是两码事,你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因为“我们每个人所做的每件事”,都不一定错,也未必对,但是他们都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在行动。

前些天,社群中有一个“设计师”朋友发出来一句话,“每一个设计师背后都有一群指点江山的人”,我当时笑出了声,但回过神来,好像是有这样的意思。

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场景”,“色彩搭配”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设计图,发给业务部门,业务部门多半都会给你反馈“这不好看”“那不好看”。

最后改来改去,从设计角度,“打心底觉得真LOW”,而业务角度觉得“真好看”。

你看,这种场景是不是在其他部门也多有看见,比如“自己从自身岗位”做的某个决策,总有人出来给你“点评两下”。

但是你让他给你拿出来个方案,他却“哑口无言”,还总觉得自己很厉害。

你千万不要成为那个“指点江山”的人,与其在别人眼中寻找存在感,不如在工作中,“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如果别人想要帮助,会主动找你,帮忙不添乱“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修养”。


01

指点江山的人“心理特征”。

明明自己什么都不会做,要么自己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却经常插嘴指挥别人,自己也不动手,这种人说一两句也就忍了,可若是一直这样,别人就会觉得特别讨厌。
有些人就非常喜欢“指点江山”,智远经过大量的总结得出结论,其实这类人群是“内心深处渴望别人的夸奖和赞赏”。
而这种渴望赞赏的本身,其实反映了自己不自信和心虚,越不自信越心虚,表现出来的反而越大声越肯定,自己就算意识到了,想改其实也挺麻烦。

指点江山。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这件事情听我的:
M先生说,我们公司来个市场总监,每周一开会的时候,大家汇报工作,他总是去点评“别的部门的工作”,很少看他自我检讨自己部门。
说这个方面可以提升,你听我的,那个“老带新”增长为什么这么缓慢等等,
然后针对事情开始使劲讲,最后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结果。
作为运营部门小弟,M先生说自己坐在后面实在看不惯,但是我的领导经常说我,“凡事没有对错,吸取优秀的地方,其他随他去”。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直跟着他做了“三年运营的原因”,某个时刻,总有一些闪光点,值得我去信服。
M先生说,我们都非常欣然的接受,但是接受的前提是“他说的东西经过验证,并且得到过结果”。
每当到市场部门汇报的时候,他总是“避而远之”,要么是“各种理由”去推脱本部门的事情,最后大家都很反感,谁知道在这个公司没有做几个月就“看不到他的身影了”。
原来这几个月里面,他总是交叉的去点评各部门工作,物流,客服,新媒体,没有一个部门不讨厌他,总是一副“这件事情听我的,就对的样子”。
指点江山。
L先生说,我的领导告诉我:
讨厌一个人,你不必去“反驳他”,因为“争论是件没有意义的事情”,你能做的就是“支持他”,让他继续下去。
直到某件事让他教了学费,他才会意识到,不然你说他,他以为你在管闲事,回头思考下,是这样。
这类人群本质缺乏的是“不自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像一个炫技的猴子”,大家都在看他表演而已。
“在一个领域深耕的专业人眼里,都不敢随意的点评某件事,因为凡是没有绝对,没有验证,没有试过的东西不能乱说。
因为一句点评,某句话,会凸显一个人的水平,“笑笑而过即可”,谁都有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是不一定所有人都能认知到“自己身上的问题”。

指点江山。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每个人都需要被认可: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被认可,“认可并没有错”,但是很多人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就想法设法“凸显自己的优势”。
俗不知“被认可久了”,就真认为“这些就是自己的优势了”,其实当中会有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在某个时候就会被“暴露”。
你看那些喜欢指点江山的人,他们多数是缺少真实存在感的,要么经常被表扬,而形成了“心理惯性”,造成了“得意忘形”。
部分人迫切的希望别人注意到他,觉得他很有能力。
有的人可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不到可圈可点之处,活的比较低微。
没有什么可以炫耀和展示的,就是就会聊一些“民生话题”,和自己不相关的事情,来凸显自己知道的东西多,有多么厉害等。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需求,就是”被认可“,这也是存在的价值。
所有人都会有想要证明自己价值的愿望和需求,希望别人可以高看自己一眼,希望自己是被需求的,希望自己的存在是真实的。
比如:“女生要减个头发”,很多就会发个朋友圈纠结留长留短,听听别人的说法,比如“加班到深夜12点,发个朋友圈,渴望被领导看到认可”。
另外不好的一面就是“虚荣心作祟”,这也就是经常被认可而得意忘形的情况,这些人总有一种强与别人的优越感,所以真是想着展现自己,想要获得别人的崇拜。
当自己掌握了某一个知识点,或者自己有某方面的资源时,人就会想要去炫耀。
知识炫耀也是一种赤裸裸的炫耀,有人指点江山的时候,是有着一个崇敬之心,把学习来的东西进行分享,但有的人是信手拈来,并不尊重事实,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指点江山。
在工作中你经常看到了,某个人因为读了一些“文章”,或者看了一些“干货”,就自认为“这个我知道”,“那个我知道”,其实在专门深耕一个领域的人看来,那些“道理”都是皮毛而已。
有的人因为喜欢站在山巅,极目远望,江山尽收眼底,就有理由指指点点其所见。
有的人站在山腰,看着山下人如蚂蚁,就膨胀了,觉得自己很高大,也学别人指指点点,其实都是些小把戏而已。

02

帮忙“不添乱”。

你要知道“指点江山无意义”,指点江山本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是如果要指点江山,那么就要有一些担当,自己分享出来的东西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经过有效的“验证”或者“确定”。
不要去做一个搬运工,那样的传递没有干货,而且会给“原有的结果”造成误导。
也不要把自己知道的“讯息”当做炫耀的资本,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的同时,同时也要照顾别人的感受和体会。
确保自己和别人都是愉悦的状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个时候大家也会感谢你。

指点江山。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帮忙也要找到合适的机会:
我曾经在带市场部的时候,有一个做PR的同事遇到了“品牌传播”,做宣传的困扰,在开始观察到这种情况时,我并没有找到他告诉他:“你要怎么怎么样,你要这样做等等”。
因为我看他一直在思考,并且请教身边的人,可能也有“我是他的直属领导的因素所在”,怕我知道他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等。
后来他在找我汇报“工作的进度时”,我便“主动的询问了他关于宣传的一些内容”,他也如实回答了上来,我问他,这是你验证出来的么?
他说不是,是请教别人,别人教他的。我点了点头,和说他说,你先去验证,如果验证是对的,那就证明没有问题,如果是不对的,下次记得可不要这么汇报。
指点江山。
中国古话:
尽职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切实而不表面,协商不代替,监督不对立。
我一直在思考,“切实而不表面”的本质不就是这样么,你如果想要分享给一个人自己的智慧,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经过验证”,而不是“侃侃而谈”。
如果自己都没有验证,就去分享的知识,别人行动后发现行不通,或者没有帮助,本质在“时间成本”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帮忙不添乱的本质是“自己在给别人建议”或者分享的同时,不给别人带来额外的麻烦,”如果按照指点江山的形式“,这件事情我说的对,就这么办,其实就违背了“不添乱”,甚至还会更麻烦。
“尽职而不越位”,尽管你是知道某些事情站在自己“职位”的角度思考可能没有错,但是从另一个高度来看,就会差点火候。
这个时候自己可以提出适当的想法和建议,如果团队或者别人不愿意采纳,你也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情,但是不要去“越位”。

指点江山。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帮忙也要明确责任:
帮忙有很多维度,上面所述的是“指导层面”,当然还有一个方面是“相互协助方面”。
比如:“同事因为某件事情忙不过来,需要自己协助”,小忙到无所谓,涉及到责任或者“利益”的时候,就要提前说明。
“这个忙我可以帮,但是这个责任我可担不了,我做完你在检查一遍,以防止后患”,这句话一定要在帮之前说。
智远见过太多因为帮忙而引起的“纠纷了”,你好心好意给别人帮忙,结果最后酿成了某件事的大错,如果责任不明确,同事之间都尴尬不说,甚至还要面对被上级领导“处罚”。
同事不好意思,你也不好意思,久而久之,你们的关系也就会变得“疏远了”,其次,“帮忙的本质是协助,而不是”理所应当“。
“千万不要当那个好人婆”,当你无私帮助别人之后,有的时候会让别人觉得他们是应得的,你要让他们理解你。
这绝对不是为了卖弄人情,而是为了让他更好的提高,并且让别人明白,我帮你是因为我想帮你并且我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但是我不可能一直无私的奉献我的努力。
“这个问题本身不是我的工作范围,要不这样把,等我忙完手头的工作我帮你弄一下”。
所以从同事之间帮助别人的时候,有时如果你不说出来,别人并不会感激你。
帮助也分各种情况,适当的语言和点到为止的帮助才是“帮忙不添乱”的生存法则。

03

“指点江山”“稳定的需求”。

我在社群中分享过这样一段话:“为什么许多指点江山的人,他们总以为自己的是对的,总是会坚定自己的观点,哪怕把相反的证据摆在他的面前,他也不接受”?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都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稳定“的需求。
“指点江山”的人稳定的需求:
简单来说,我相信这件事情,它过去是这样的,未来还是这样的,我相信太阳每天会升起,傍晚会落下,那么我会希望它明天,后天,每一天,都会是这样。
这些稳定的需求,有来自于“先天性的”,也有和“后天教育”,“工作影响”息息相关。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部分人大脑就会乱套了,因为“那些指点江山”的人,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
昨天的信条,明天可能就不太适用了,也就意味着,自己每一天大脑都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重新认识和探索身边的事物,这也是大脑无法接受的。
一种简单的形容方式就是“认知失调”,当一种新认知和旧认知产生冲突的时候,大脑就会陷入混乱,为了解决这种混乱,就必须在把这两种认识之间的冲突消除掉。
那么“指点江山”的这类人群,要么改变旧认知,要么改变新认知,他们通常会选择“相信以前”,并且说服别人也一同相信。
他们相信以前的核心原因是:“大脑会给予旧认知更高的权重,因为大脑会把旧认知,以前验证过的东西,当成“自己人”,而新认知,则是陌生人,我为什么要相信一个陌生人呢?你说是吧。

指点江山。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厉害的人”稳定的需求:
多数的高手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通常不会急于反驳,会认真聆听“指点江山”的人的想法,通过想法和表述,去寻找“有无结果”,或者“验证过的方法论”来让自己接受。
如果自己在总结后,发现”指点江山“的人说的只是观点,正确的废话,而无法接受,这类群体通常会进行“有效的复盘”,以及“深刻的反思”,寻找更多可行的方案。
而“指点江山”的人则不一样,他们不会反思,反之还会更强烈的通过各种形式去“证明自己说的对的”,“就得这么办”,他们的控制欲会更强烈一些。
厉害的人稳定的需求,通常会选择性吸收对自己有利的“新认知”,无视掉不利的新认知,而不会去纠结“对与错”,这叫做“证实偏见”
要么厉害的人会把“新认知”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理解,无论它是不是曲解,他们会使用”动机推理“的方式去验证。
因此,我经常反思,对于个人成长而言,最困难的是什么?
答案就是:“自我颠覆”,不断的否认昨天的自己,尽可能让今天的自己接受一些经过验证的方法论,或者思维模型,而不只是“道听途说”的停留在表层。
指点江山。
在工作场景中,一个群体里面,当若干个小个体聚集在一起时候,每个人这种“小我”的思考模式就会变成“大我”,当然在最后讨论某件事的结论时,背后就会出现“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
凡事没有对错,而那些个人主义,较多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就要思考到底是“自己思维固”的原因,还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在稳定需求面前,你不要做一个“指点江山的人”,尽可能让自己变成“厉害的人”因为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对“稳定的需求”的理解方式,突破固有思维,大胆尝鲜,未必不一定不是好事。

04

“少说话”“不吃亏”。

比起“你把事情落实了”交给领导和完成后说“你看,我说的吧,就是这个样子”,的人,智远认为,你应该做“前者”,而不是“后者”。
在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你会发现,执行力是你的核心一大命脉,尽可能多锻炼自己动手的能力,而不是靠嘴每天去“指点江山”的能力。
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是不需要很多管理层的,需要的是20%的管理+80%执行能力强的人,如果自己只能一味的靠嘴去推动某些事情,本质是没有竞争力的。

指点江山。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我曾经面试过的2个市场总监:
我面试有一个风格,通常初次面试后,会让面试者结合了解的业务情况,谈谈你如果入职了,会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
简单的通过文字描述即可,不需要华丽PPT或者堆砌一堆专业的内容,然后限定的时间发到我邮箱。
记得去年自己在独立做项目,由于业务扩张,我在招募人选,HR给我罗列了很多简历,经过层层筛选,有两个人对我印象至深,如果你是老板,设身处地试想下你会用哪个?
A先生来到公司,我们谈业务发展,张口就说我自己以前的荣誉,并切合自身经验加上市场观察,给我聊了很多“战略”方面的发展,动不动就说“我这个业务该怎么做?
我一看他简历,写的非常丰富,他的口才不得不说确实很好,而且有的东西说的头头是道,临走时候,给他留了一个作业,“结合业务情况,写写你入职后会怎么开展工作”?
B先生来到公司,我起初对他的印象不是太深,看穿着和整体都非常的朴树,在洽谈中,也明显的感觉到,“自己话非常的少”。
我们大概聊了10分钟,我有点临时事情要处理就结束了面试,同时也给他留了一个作业,就是回去“结合业务情况,写写你入职后会怎么开展工作”?
在两天后,我收到了他们给我的反馈,针对如何开展工作的内容中,我明显的可以看到B先生的用心,甚至“他有做过功课”。
而那个能说会谈和我谈“战略的面试者的内容表述,只有不到1张A4纸的内容。
我果断的选择了后者,从内容的表述以及某一个细节,其实你就可以看出他以前工作的状态,甚至于自己的处事风格。
没有对错,只有选择最正确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是你,你想要什么样的人呢?。

指点江山。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少说话”不会吃亏:
“嘴炮”和“牛人”的区别在于,嘴炮总是喜欢“侃侃而谈”,说一些当下无法实现的东西,过过嘴瘾,指点下江山,小事不想干,大事干不成。
而牛人不但说了,还去完成,并且做的不错,甚至有的时候不说,悄悄的把事情干了后“再去表达”。
少说话从来都不会吃亏,古人云:一声而非,驷马勿追,一眼而急,驷马不及,说话要软,话到嘴边缓三分,静水流深。
莎士比亚在《爱的徒劳》中说:
“你的舌头就像一匹快马,它奔得太快,会把力气都奔完了,很多时候,我们急于表达,让舌头抢先了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舌头抢先了思考,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功夫,而在有功夫的时候没有想。
表达之前,永远缓上三分,语言自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名片,学会闭嘴,也是一种“人格魅力”。
核心观点:
每次别人来找我“吹牛”,我总是很认真的点头在听,只是因为想给足别人面子,我也讨厌拿自己仅有的皮毛和别人争论,所以我也不愿意反驳别人。
比起指点江山,我更佩服那些“脚踏实地,一声不响把事情就干了的人”。
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千万别让自己成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人”,思维固化,还不愿意接受新认知才可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王智远)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1. 2023:  小米手机便签的内容如何导出到华为手机上(0)
  2. 2023:  可以写日记的加密app有哪些 有哪些写日记的软件可以加密(0)
  3. 2023:  B站(哔哩哔哩)用户画像分析(0)
  4. 2023:  给品牌一个UP主,撬动2亿中国年轻人(0)
  5. 2023:  提高工作效率的 10 个高级Prompt(0)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王智远),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

(0)
爱运营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20年5月21日 下午2:03
下一篇 2020年5月23日 下午2:41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