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需要理解业务的基本场景:已经入职,内部观察;面试/打标,远远观望。
但在这两种场景下,业务模式没人教。百度搜索:
- xx行业 + 十大品牌 (知道有哪些玩家、竞争对手)
 - xx行业 + 盈利/收入/投资情况 (知道赚什么钱)
 
- xx行业 + 发展问题
 - xx行业 + 2018/19/20展望
 
- xx行业 + 机遇
 
使用“问题”、“展望”、“机遇”这类关键词,避免抽象复杂的专业术语,快速体会这个行业在经历什么。过程中发现专有名词,逐个攻破。
直接搜“xx行业研究报告”,只会得到低质量的报告。
入职
如果已经入职,就从组织架构入手:
- 部门架构图,或者自己根据oa流程摸索
 - 如果能接触到监控报表/经营周报,就有机会了解本部门的kpi
 
- 每个部门轮回,从自己有熟人的部门开始了解:kpi是什么,在做什么
 
收集顺序:
- 部门组织架构:走一遍oa,做一张架构图
 
| 
 谁 (业务部门)  | 
 做什么 (业务动作)  | 
 有什么 (产生什么数据)  | 
 看什么 (哪些环节需要数据)  | 
 为什么 (哪些行为对数据有影响)  | 
| 
 部门1  | 
- 如果能接触到数据库,可以看数据是由哪些系统产生的,这些系统的需求方是谁,主要使用人是谁,来反推他们的业务流程里会产生什么数据。(如果有数据字典就最好)
 
| 
 谁 (业务部门)  | 
 做什么 (业务动作)  | 
 有什么 (产生什么数据)  | 
 看什么 (哪些环节需要数据)  | 
 为什么 (哪些行为对数据有影响)  | 
| 
 部门1  | 
- 如果输出报表给业务部门,他们催的最急的数据,就是他们的关注点,可以从中了解他们的kpi。
 
| 
 谁 (业务部门)  | 
 做什么 (业务动作)  | 
 有什么 (产生什么数据)  | 
 看什么 (哪些环节需要数据)  | 
 为什么 (哪些行为对数据有影响)  | 
| 
 部门1  | 
- 业务动作相对难以收集,可以通过公司发文、具体分析需求沟通、平时交流等方法,先了解近期的重要动作,之后逐步补全整个业务全景。
 
| 
 谁 (业务部门)  | 
 做什么 (业务动作)  | 
 有什么 (产生什么数据)  | 
 看什么 (哪些环节需要数据)  | 
 为什么 (哪些行为对数据有影响)  | 
| 
 部门1  | 
- 需要时间沉淀。在一开始可以先同业务聊天,了解他们一天的业务常识,再通过数据验证。验证多了,积累经验,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 
 谁 (业务部门)  | 
 做什么 (业务动作)  | 
 有什么 (产生什么数据)  | 
 看什么 (哪些环节需要数据)  | 
 为什么 (哪些行为对数据有影响)  | 
| 
 部门1  | 
入职后的沟通要点
- 制定沟通计划
 
- 
- 理解业务需要时间,更需要计划
 - 不制定计划难以追踪进度,每天陷入细节事务浑浑噩噩
 
 
| 
 本月目标  | 
 本周目标  | 
 已掌握内容  | 
 3月1日  | 
 3月2日  | 
 ……  | 
| 
 初步理清xx产品运营团队的业务流程  | 
 了解其人员架构  | 
  | 
  | 
  | 
|
| 
 了解每个人的分工  | 
  | 
  | 
  | 
||
| 
 了解运营指标  | 
  | 
  | 
  | 
||
| 
 了解每个人的对应指标  | 
  | 
  | 
  | 
||
| 
 了解运营常见活动  | 
  | 
  | 
  | 
- 合适的沟通对象
 
- 
- 同一批进公司,一起培训的新人(最好时机)
 - 同一批进公司的应届生(最好时机)
 
 - 
- 同一个项目组一起加班(只要不是你害他们加班的)
 - 业务上经常有来往,且对方爱聊天
 
 - 
- 同好
 
 
- 话术
 
- 
- 正式沟通场景
 
 - 
- 为什么需要这个数?谁要看?
 - 需求排满了,不交代背景就排到队尾了
 - 为什么需要这个数,你说说背景,我说不定能帮你把报表整出来
 
 - 
- 非正式沟通场景
 
 - 
- 先破冰
 - 不要正式地问(你们的业务模式),从对方困惑说起更容易
 
 - 
- 那个xx项目麻烦到你们了吗?
 - 你们最近加班到那么晚在做什么呢?这也归你们管?
 
 
- 做笔记,事后总结
 - 对着镜子脱稿演讲
 
- 
- 我们是挣什么钱的,提供xx产品,以xx渠道卖给xx客户
 - 我在xx部门,为xx业务流程提供xx服务,我们的kpi是xx
 
 - 
- 我们依据xx数据,进行xx分析,以更好地支持kpi完成
 
 
面试
如果还没入职,就从业务模式入手:
- 因为还没入职,所以内部情况只能靠猜
 - 最快速的猜法,就是先初步了解业务模式,然后和自己熟悉的模式作对比,形成一些假设
 
- 针对自己面试的部门,先判断是什么角色,然后最好亲身体验这个角色,看他们的流程、数据
 - 部门具体是干什么,背什么kpi,只能最后打标的时候去现场问
 
收集顺序:
- 根据部门名称和经验,初步判断属于哪种角色
 
| 
 谁 (业务部门)  | 
 做什么 (业务动作)  | 
 有什么 (产生什么数据)  | 
 看什么 (哪些环节需要数据)  | 
 为什么 (哪些行为对数据有影响)  | 
| 
 部门1  | 
- 亲身体验业务流程,自己去观察:他们的客户是谁,业务做什么,会产生什么
 
- 
- 渠道:门店、app
 - 运营:服务号、公众号、微博
 - 产品:体验,看身边有没有使用者
 
 
| 
 谁 (业务部门)  | 
 做什么 (业务动作)  | 
 有什么 (产生什么数据)  | 
 看什么 (哪些环节需要数据)  | 
 为什么 (哪些行为对数据有影响)  | 
| 
 部门1  | 
- 收集网上公开的报告,看一下他们的难点以及解决思路但还是要以自己做过的为中心,切磋思路而不是直接给答案,因为你还没有入职呢
 
| 
 谁 (业务部门)  | 
 做什么 (业务动作)  | 
 有什么 (产生什么数据)  | 
 看什么 (哪些环节需要数据)  | 
 为什么 (哪些行为对数据有影响)  | 
| 
 部门1  | 
交流业务情况时的保密原则与谈话尺度
了解业务信息,必然涉及“保密问题”。
保密的尺度
- 篮球队每队5个人上场,每场比赛48分钟,分为4节 > 不泄密,属于行业基本规则
 - NBA有30支球队,分为东西两区各15支球队 > 不泄密,属于行业基本格局
 
- 今年xx排名第为xx,胜率为72% > 不泄密,属于企业公开数据
 - xx整体能力强,敢投3分,但命中率不高 > 不泄密,企业基本特征
 
- 多伦多猛龙下一场对阵奇才,会采用蓝色防守 > 泄密,下一场比赛尚未开始,泄露部署,属于提前公布隐私情况,可能被针对,直接造成损失
 - 多伦多猛龙今年签新人的底价是xxx万元 > 严重泄密,成本收入等数据属于核心机密,一般是保密条件限制范畴,一旦被泄露,可能被直接针对,造成严重损失
 
保密的原则
- 不需要保密的:
 
- 
- 行业基本特点、运作方式
 - 行业基本数据,排名,走势
 
 - 
- 企业的基本特点
 - 企业已经公布的数据、政策、行动
 
 
- 需要保密的:
 
- 
- 企业未公开的经营数据(特别涉及成本、利润等财务数据)
 - 个人隐私类数据(领导、供应商联系方式)
 
 - 
- 与竞争对手直接有关,尚在筹备中的计划
 
 
说大不说小:讲行业特点,不代入具体企业
说公不说私:讲公开数据源、官网可查的信息
说粗不说细:讲大数(如30%,40%),不讲细节数据
说古不说今:讲已经发生的事实,不讲正在筹备中的工作
本文转载于网络,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