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用1年的经验工作了3年。

本文共计3135字

阅读需要5分钟

希望你能把它看完,也许会有启发。

dang dang dang 敲黑板,搬凳子,这是智远的第019篇关于职场的笔记。今天想分享一个词“套路”,提起套路,在我们心中第一折射可能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智远以批判性思维的角度认为它是一个褒义词,比如形容一个人总结经验的能力强,解决事情的“方法论”比较多。
在成年人的眼里,都有一套自己原生的思维模型,这个模型就是初始的认知,大脑的第一折射,看待事物的第一反应。好比一个出租车司机,在两年内对一个车熟悉并掌握后,就熟能生巧,便不需要动脑,按部就班就可以,这是最可怕的现象。
一个年轻人跑到老板的办公室,对着老板讲:我都在这个公司干了3年了,怎么在这个岗位也有3年经验了,为什么不给我涨工资。老板对他说:你不是有3年经验,而是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3年。其实我们遇到的较多年轻朋友也是这种状态,看似一个工作做了3年,其实是熟悉了这个工作上的方法论后,形成了自己的界定套路,形成了自己思维模型,就成了自动挡。

思维一旦形成自动,就懒得进行思考而深陷“我以为”的环境之中,我们在职场的成长过程中,要不断的升华自身认知,接触不同的人给予自己的反馈,然后以第一直觉总结,提升,才能不断提升高度。智远这期想陪你关于“方法论成长”的话题:

“你只是用

1年经验工作了3年


1

厉害的人眼里都有很多(方法论)套路

职场中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入职一家公司,熟悉岗位职责,我们基本上短短的2个月就可以把所需要的技能掌握,于是很多人在工作上手,熟能生巧之后,就“自动完成”每天的任务了,比如“整理每日数据到表格”,按照这个“框架去写好新媒体推文”,等。

每天我们甚至于不用动脑子,只是混混日子,打打卡,按部就班的完成就可以。如果自己陷入这样的思维模型中,看上去虽然很忙,很用功,其实自己做“重复积累性的努力”,本质叫做“瞎忙”。
这种“无意识”的重复工作,即使我们有五年经验,十年经验,那么智远认为也毫无意义,因为都是在“一个模型里面做大量的重复动作”。真正的学习应该是通过一个学科做大量不同的“方法论”。
比如公司HRBP的每日邀约面试工作,常规(方法论)是这样:
1.邀约面试
2.到底现场
3.简单自我介绍
4.你有什么优劣势
5.提几个不同问题
6.介绍自己公司
7.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8.下次等通知/我说了不算/等业务leader等
9.结束

这么下来你会发现,也叫做常规流程,其实是“标准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形成自动档了,就懒得思考了,一直做这样重复性的动作。试想下,这种动作做了3年,算是有3年经验吗?或许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不算吧。真正的3年经验,智远认为应该是3年内面对一个“问题”“流程”“重复性动作”,做更多不同较多的“方法论”。

这也会为什么有的人努力了5年,10年,薪资报酬一直停留在最初始的时候的水平是一个道理,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能让自己“混日子”的工作会越来越少。AI,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趋势,会让更多事情利用算法,“总结方法论后”让机器去完成的工作替代人工成本。
假设我们还在抱着把“1年工作套路用了3年的心态,只会被淘汰”。想要不被淘汰,关键就在于自己不断提升职场价值,训练自身大脑,多储备方法论。一个员工的价值通常和他做的贡献,核心竞争力成正比例。
真正厉害的人心中都有很多不同的经验方法论(套路),比如就像遇到不同性格的人如何沟通一样,遇到爱占便宜的,如何畅聊,遇到有工作情绪的员工,如何开导,遇到对事不对人领导,如何沟通。

2

多挑战难度较大的工作

我曾经有一个做商品运营的同事他有这样的一段经历:

前些年在公司做了2年的时间,薪资涨幅只有1500块,他向老板提出加薪的要求,但是遭到了老板的拒绝,于是他提出了离职,老板爽快的答应了,并且在很短的时间花了比他高的价格招来了新伙伴。

我们的沟通聊天中说到,他以为他工作时间长,提一提老板会给他加薪,没想到没加钱却被替代了,为什么?我说:“你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工作替代性很强,所以老板并不担心你走而受到公司的影响,所以自然不会挽留你。

只要一旦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流程,SOP的动作,那么就要思考自己目前的核心优势还有哪些了,不然替代就是“早晚的问题”。比如“社群运营”,低认知的社群运营只会在社群“发广告,维护,做活动”的玩法层面内容,而高质量的运营,会通过社群打造自己的IP,形成IP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一旦被“辞退”,用户也会有所影响,这就是价值。
在职场,如果自己不能提高议价能力,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水平不高。自己的岗位随便换一个有3年经验的人就能做,这个时候就应该真正的重新思考下未来的价值在哪里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一句话:工作即修行。
无论走到哪里,哪个企业,做哪个岗位,除了把本职工作做好外,假设有时间,尽量让自己多尝试和学习,干的多不一定是坏事,况且在互联网时代,也没有苦力的工种,无非就是一些“费脑”的事情。
我们的脑子是经常锻炼才能保持不生锈的,一旦我们有了一个“爱偷懒的脑子”形成习惯,就会很难改掉,就像一个思维模型储备在大脑中一样,遇到事情会有特定的记忆,随着记忆去做事。所以我们脑子要经常锻炼,不管自己喜不喜欢这份眼前的工作,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种,既来之则安之,只要在岗位上,尽量抱着有责任心,认真对待工作。
要知道工作其实占据了我们一天中最宝贵的8小时,我们在敷衍工作的同时,其实也在敷衍自己的人生,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在努力让事情,个人变的更好些,但是多数人因为懒惰而拖延了自己,多挑战难度大的工作,能不断的锻炼和强化自己。

3

如何训练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我和身边的几个HRD朋友聊天,提到这个话题,怎么保持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几位朋友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1.中国的古话要听,必须保持有一技之长

这是一句古话,但是有其道理,我们要知道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任何一种声音的发出,都会在世界某个角落收到回应,如果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极致,对每一个细节都做到“精益求精”“系统化”,我相信,自己就离这个领域的专家不远了。

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知识比较多,能够系统化的把一个学科做起来的人才是厉害的人,比如像我们经常听到的薛兆丰老师的经济课,刘润老师的五分钟商学院,这些都是自己垂直领域打磨出来的核心中的核心。

2.发展多领域的技能

一个成功人士的专业技能只占到其竞争力的20%作用,也就是说想要走的更远,就要了解并掌握多领域的技能。

数英网的报道有篇文章是这么说的,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段时间的目标,其二就是对于目标的拆解,知识的吸收,第三要思考如何建立一局部的整体框架,第四,就是系统化的学习。学会遇到问题举一反三,“活学”。
3.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场工作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自己擅长解决复杂的问题,比如沟通的优势,流程管理的优势等,这些都会让自己变的无可替代,成为老板和同事眼中的“优秀生”。

4.态度决定一切

以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来对待日常工作,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我们才会去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不要让牢骚缠身,去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在实时操作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在创新思考中得到高效。工作中遇到问题,一时找不到解决方法时,不妨多作反向思考,经常化繁为简,就容易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不难发现,巧干者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比常人强。他们总能找出规律性,并善于运用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熟能生巧,丰富的经验积累能增强我们的办事能力,所以尽量锻炼自己“巧干”的能力。
与君共勉
“不混日子才是对当下最好的投资”,无论工作还是创业做品牌,尽可能让自己有差异化,差异化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自己足够优秀的时候,很多机会就会主动上门。
你看那些大公司,能做5年,10年,20年以上的,都有自己的差异化,万物的规律,你看那些模仿别人的创业公司,没有资本的加持,核心的技术与想法,最后不还是凉凉的多,那些没有核心内容的爆款网红,相比模仿过来的,也就红极一时,千万不要把自己1年的经验用3年。

你只是用1年的经验工作了3年。

文:王智远
ID:201440
与您一起行走在路上

-End-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王智远)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1. 2023:  抖音搜索电商排名优化实战课程(0)
  2. 2023:  小红书Link电商伙伴周:一图读懂“买手时代已来”主题会谈(0)
  3. 2023:  巨量云图:新品C位出道指南(0)
  4. 2023:  2023广西体育博物馆展厅设计建设策划书(0)
  5. 2023:  华为内部论坛的一篇爆火文章讲清楚社会内卷的真正原因(0)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王智远),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

(1)
爱运营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19年11月20日
下一篇 2019年11月21日

推荐资讯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