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一名运营,只要能够有足够的执行力就可以了。但是想成为一个成熟高级的运营,那么需要掌握的知识就会变多。但是不管需要掌握哪些知识,都要牢记运营的本质是为了帮助产品获得更多的收益,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要围绕收益来进行。
想要收益更大化,经济学的知识就必不可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常用的32个经济学理论。
定义:在一定生产规模下,随着产量增加,每新增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总成本增量逐渐减少的现象。
出处:由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在《社会经济学》(1914)中系统阐述,后经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进一步发展。
应用场景:制造业扩大生产规模、软件开发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流媒体服务用户增长。
定义:企业对同一商品向不同消费者群体收取不同价格的策略,分为一级(个性化定价)、二级(数量折扣)、三级(群体差异)。
出处: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1920)中首次提出分类框架。
应用场景:航空公司的商务舱与经济舱定价、电商平台的大数据杀熟、学生票折扣。
定义:为选择某一方案而放弃的最优替代方案的潜在收益。
出处: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在《自然价值》(1889)中提出,后经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普及。
应用场景:个人职业选择的时间成本、企业投资决策的资源分配、政府公共项目的取舍。
定义:已发生且无法回收的成本,不应影响当前决策。
出处: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提出,后经斯蒂格勒完善。
应用场景:企业终止失败项目的决策、消费者放弃劣质商品的选择、投资者止损离场。
定义:人们根据资金来源、用途或情感属性将资金划分为不同”虚拟账户”并区别对待的非理性行为。
出处: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在《心理账户与消费者选择》(1985)中系统提出。
应用场景:工资与奖金的消费倾向差异、赌场盈利的挥霍倾向、意外收入的特殊处理。
定义:人们对损失的痛苦感知是同等收益快乐感的2-2.5倍,是前景理论的核心观点。
出处: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前景理论:风险决策分析》(1979)中提出。
应用场景:投资者对亏损股票的”惜售”心理、营销中的”损失话术”设计、薪酬体系中的惩罚机制。
定义:同一问题因表述方式不同导致决策差异的现象。
出处: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决策的框架与选择心理》(1981)中通过”亚洲疾病问题”实验提出。
应用场景:医疗手术存活率表述(90%存活vs10%死亡)、政策宣传的积极/消极框架、广告文案的措辞影响。
定义:人的消费习惯形成后具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
出处: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在《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1949)中提出。
应用场景:薪酬调整后的消费刚性、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张倾向、个人生活水平的”由奢入俭难”。
定义:市场交易中除商品价格外的所有成本,包括信息搜寻、谈判、签约、监督等费用。
出处:罗纳德·科斯在《企业的性质》(1937)中首次提出,后经威廉姆森发展。
应用场景:企业纵向一体化降低外部交易成本、电商平台通过信用体系减少交易成本、法律制度对契约执行成本的影响。
定义: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会充斥市场,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被收藏。
出处:托马斯·格雷欣在1559年给英国女王的谏言中提出,后经麦克劳德命名。
应用场景:古代铜钱成色不足的劣币流通、二手车市场的低质量车驱逐高质量车、职场中”劣币”对”良币”的排挤。
定义:随着消费量增加,每单位商品带来的效用增量逐渐减少。
出处:德国经济学家戈森在《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中提出,后经门格尔、杰文斯完善。
应用场景:水与钻石的价值悖论、餐饮消费的边际满足感下降、连续消费同一种商品的效用变化。
定义:两个被捕囚徒之间的决策博弈,说明个人理性有时会导致集体非理性。
出处:美国数学家塔克在1950年提出,后经纳什发展为非合作博弈理论。
应用场景:寡头市场的价格战、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国际军备竞赛。
定义:经济系统一旦进入某一路径,会因惯性而持续下去,即使存在更优选择。
出处:道格拉斯·诺斯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981)中提出。
应用场景:QWERTY键盘布局的持续使用、技术标准的锁定效应、制度变迁的惯性。
定义:相对于人类无限需求而言,资源的有限性。
出处: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首次系统阐述。
应用场景:土地资源的分配、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定价、环境政策的制定。
定义: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数量或质量存在差异,导致市场失灵。
出处:乔治·阿克洛夫在《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1970)中提出。
应用场景:二手车市场的逆向选择、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医疗服务的医患信息差。
定义:个体因从众心理而跟随群体决策,忽视私有信息。
出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以”选美竞赛”比喻提出。
应用场景:股市追涨杀跌现象、网红产品的跟风消费、投资市场的非理性繁荣。
定义:在网络效应显著的市场中,领先者占据绝大部分份额,后发者难以生存。
出处:罗伯特·弗兰克在《赢家通吃的社会》(1995)中系统分析。
应用场景:社交媒体平台的垄断、操作系统市场的Windows霸权、电商平台的马太效应。
定义:公共资源因过度使用而枯竭的现象,源于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出处:加勒特·哈丁在《科学》杂志(1968)发表的论文中提出。
应用场景:过度捕捞、森林砍伐、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
定义:企业将部分生产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员工或社会的行为。
出处:庇古在《福利经济学》(1920)中提出”外部性”概念时涉及此问题。
应用场景:企业通过涨价转移原材料成本、污染企业的环境成本外部化、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低工资策略。
定义: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单位成本反而上升的现象。
出处: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890)中提出,与规模经济对应。
应用场景:企业扩张后的管理效率下降、大型组织的官僚主义成本、过度多元化导致的资源分散。
定义:产品价值随用户数量增加而呈指数级增长的现象。
出处:杰弗里·罗默在《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1986)中模型化。
应用场景:社交软件的用户粘性、电商平台的双边市场效应、操作系统的兼容性价值。
定义: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公式为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出处: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890)中首次提出。
应用场景:奢侈品与必需品的定价策略差异、税收负担的转嫁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
定义:个体享受公共产品收益而不愿付费的行为,导致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出处:曼瑟·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中系统阐述。
应用场景:公共交通的逃票行为、开源软件的贡献不足、环保政策的执行难题。
定义:一方收益必然导致另一方损失,总收益为零的博弈类型。
出处:约翰·冯·诺依曼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1944)中提出。
应用场景:赌博、期货交易、劳资谈判中的利益分配。
定义:商品价格越高反而越受欢迎的现象,源于炫耀性消费心理。
出处:托尔斯坦·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1899)中提出。
应用场景:奢侈品定价策略、艺术品拍卖、高端品牌的限量发售。
定义:初始投资增加引发的社会总需求成倍增长的现象。
出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提出。
应用场景:政府财政支出的GDP拉动效应、基础建设投资的产业链带动、消费刺激政策的效果评估。
定义:人们倾向于维持现有状态,不愿改变的心理偏好。
出处:萨缪尔森和泽克豪泽在《决策中的现状偏差》(1988)中提出。
应用场景:养老金计划的自动参保率、默认选项的设计、政策改革的阻力。
定义:80%的结果由20%的原因决定,广泛存在于资源分配中。
出处: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在《政治经济学教程》(1897)中通过收入分配研究发现。
应用场景:企业利润的客户贡献分布、库存管理的ABC分类法、个人时间管理的优先级排序。
定义:人们对拥有物品的估值显著高于未拥有时的现象。
出处:卡尼曼、克内希和塞勒在《禀赋效应与科斯定理的实验检验》(1990)中提出。
应用场景:二手车卖家与买家的价格分歧、员工对公司股票的高估、拆迁补偿中的心理预期差异。
定义:互补品是需要一起使用的商品(如咖啡与糖),替代品是可互相替代的商品(如牛肉与猪肉)。
出处: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890)中首次明确区分。
应用场景:智能手机与APP生态的互补关系、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效应、政策对互补品/替代品的影响分析。
定义:信息不对称导致低质量商品充斥市场,高质量商品被驱逐的现象。
出处:乔治·阿克洛夫在《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1970)中提出。
应用场景:二手车市场的质量下滑、网络点评平台的刷分乱象、低端商品对高端市场的冲击。
定义: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流通时,劣币会充斥市场,良币被收藏。
出处:托马斯·格雷欣1559年向英国女王谏言时提出,后经麦克劳德命名。
应用场景:古代货币成色不足的流通问题、职场中”劣币”对”良币”的排挤、盗版商品对正版市场的冲击。
[注:所有理论定义与出处均来自权威经济学文献,具体包括《经济学》(萨缪尔森)、《福利经济学》(庇古)、《国富论》(亚当·斯密)等经典著作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核心论文。]
原创文章,作者:爱运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yunying.org/operate/356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