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送礼为啥火不起来?

还记得微信送礼吗?
也许你还记得,春节前那段时间,微信新推出的“礼物”功能,曾经结结实实地刷了一把屏。
简单来说,在微信里把东西买好,点击发送,就能像发红包那样送礼。
收礼人填了地址就能收到,不用把地址告诉送礼人,还保护了用户隐私。
微信送礼为啥火不起来?
当时,很多人对这项功能寄予厚望,有人期待它像微信红包一样爆发,有人希望它成为社交新风口,有人渴望它引领礼物经济。
但商业,从来不会被期待定义。
那段时间,后台有很多留言希望我们说说这件事。但当时,我对于这件事的逻辑还没有梳理成熟,因此没有贸然发言。
如今几个月过去,相信你也看到了,这个送礼功能并没有如很多人预期的那样,像十年前的微信红包一般火爆。
一位时尚行业品牌的营销负责人告诉我,他们品牌在这项功能刚一上线时,就立刻行动起来,做海报、策划活动、装修小店,希望赶上第一波风口。
结果,一个月下来,送礼的销售额只有大约2万元,远远低于预期。
其中一个数据更是让他们非常意外:有一半以上的礼物,送出去了,对方却没有接收,最终自动退款。
他很奇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问题究竟出在哪?
所以今天,咱们或许可以聊聊这个话题:为什么微信送礼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功能,最终没有火起来?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我有一些个人的观点,供你参考。
要明白这一点,你需要透彻理解这个动作的本质:送礼。
送礼和买东西,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既然是“送”,它就涉及到两方:送的人,和收的人。
相信你一定送过礼,也收过礼。请你回想一下,你在送礼收礼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你有没有觉得,这中间有一些非常“奇怪”的心态?
对于送的人来说,为什么要送礼,而不送现金?我送的礼物,你不一定需要。送一笔现金,想买什么买什么,这不是更好吗?
对于收的人来说,为什么要收礼?难道你真的自己买不起这份礼物?难道你不知道收礼会欠一份人情?
琢磨透这些事情,你就明白了送礼的本质。
送礼的核心场景叫做:向上社交。
送礼的核心内涵只有一个:用一种实物化的方式,表达“尊重”。
你看,生活里送礼的场景,是不是基本都是“下对上”?
比如,学生向老师送礼、晚辈向长辈送礼、X丝向女神送礼、乙方向甲方送礼。
请注意,送礼并不一定是为了交换利益。比如你去看望你的小学老师,或者早已退休的老领导。你并不可能从对方身上获得任何利益。带礼物,只是为了表达一份尊敬。
这就能很好解释,为什么送礼不能送现金。
正因为送礼是“下对上”,而大概率上来说,收礼者在财富、地位等方面,都要高于送礼者。
所以,送现金就显得意义不大。你不太可能送出一笔让对方足够重视、多到能影响对方生活的钱——那就不是送礼,而是贿赂了。
反倒是一些上对下的场合,送现金就没有任何问题。比如,老板可以给员工发红包,长辈可以给晚辈包红包。但反过来,下对上送现金,会让双方都不自在。
不能送现金,那该如何表达尊重?送礼物就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钱,只是一个数字,而送礼还能表达另一层意思:我心里惦记着你、我用心研究了你的喜好、我用心选择了礼物,这是用钱买不来的尊敬。
所以,对于送礼这个动作来说,有两个要点必须满足:
1、价值必须模糊
想想看,礼物买回来,第一件事是干什么?
没错,把价格标签撕掉。如果礼物上白纸黑字写着价格,双方都会非常尴尬。
为什么要这样?就是为了留出一个不言明的中间地带。
不说价格,收礼的一方就可以说:哎呦,这太贵重了,拿回去拿回去。你能来我就很开心了,还带东西干什么?
而送礼的一方可以说:哪有哪有,就是些土特产、根本不值什么钱,不是给你的,是给孩子吃的,给孩子的。
但也正是这种模糊,让礼物超越了物质的界限,成为了情感的载体。
尊重,就在这一推一让之间,被心照不宣地传达了。
一旦留着价格标签,就等于把精心准备的礼物,又转化成了现金。
哪怕是事后偷偷用淘宝识图去查到底多少钱,但那毕竟不是明面上的事儿。
2、不能有“收”的动作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作为地位更高的一方,收礼的人绝对不能表现出自己“想收”。
一旦表达出来了,就很掉价、很没面子,感觉像是自己没见过世面,特别想要这份礼物一样。
所以你看,送礼时是不是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心意收了,东西拿回去。
收礼人最希望的状态是什么?是你执意要给,但我百般推脱,最后你硬塞到我手里,我推都推不掉。
最完美的情况,大概是这么一个场景:你送礼给我,我死活不接,你扔下东西就跑,我提起礼物,在后面拼了命的追,但你跑得跟刘翔似的,我鞋都跑丢了都没撵上。
无奈啊,没办法啊,好好的东西,总不能扔了吧,这才收了。心里虽然暖洋洋的,嘴上还得来一句:哎呀,太见外了,太客气了。
表达尊重、价格模糊、接收含蓄、心照不宣。
这,就是送礼这个行为背后,最深层的那套行为逻辑。想想看,现实生活里,是不是都是这样?
带着这种眼光,再回过来看这个送礼功能,你就能发现,它有两个非常明显的问题:
1、价格直接可见
收了礼物之后,是能直接看到价格的。
这就太尴尬了。
比如,给老领导送礼,领导点开一看:精选坚果礼盒,199元。
领导心里一定嘀咕:这是啥意思啊?收不收呢?
不收吧,显得太不领情。
收了,不到两百块的东西,欠你个人情,太划不来了,我难道差你这一盒坚果?
最终,选择了装作没看见。
你看,价格一旦暴露,原本那份微妙的默契,立刻就会变成冰冷的数学题。
2、需要收礼人主动填地址
对于微信送礼来说,填地址这一步确实必不可少,你连地址都没有,我往哪寄呢?
但对收礼物的人来说,这就特别尴尬。
因为,填了地址,我就没法对外表示“我不想收”了。
原本礼物是你硬要送来,我千推万拒推不掉,才无奈留下的。但你这么一弄,你说我想不想收呢?什么,不想收?不想收你填什么地址呢?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微信礼物没有被收。既然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那就装看不见好了。
一句话总结,微信送礼实在“太直接了”。破坏了生活中真实送礼场景的那份默契感。
而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微信送礼没有火起来的本质原因。
但是,微信送礼会不会消亡,最终被微信取消呢?
我觉得大概率也不会。
因为,它虽然没有满足最核心的“送礼”需求,但依旧满足了这样几个需求。
1、“代付款”场景
代付款,和送礼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
比如,情人节到了,情侣间互送礼物。男生送了女生一个2000块的包,大概率女生也要送给男生一个价格差不多的游戏机。
再比如,在学校里的大学生鞋子坏了,需要买一双新鞋,妈妈在微信上付好了钱,让他填地址收鞋。
这些都是代付款。
它们最核心的区别是,送礼时,你根本不确定对方是否会收。而这些场景,你非常清楚对方一定会收。
只要对方一定会收,那这就不叫送礼,而叫“代付款”。
一定要注意,送礼和代付款是不同的。是否确认对方会收,这是完全不同的心态,遵循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
我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我猜目前微信送礼功能送出去的礼物,其实绝大部分都是代付款。
2、依旧传达了尊重
前面说到,很多礼物都没有被收下,但没有收下,就意味着毫无意义吗?
当然不是,想想那句经典回复:“心意收了,东西拿回去”。你送小学老师一盒高档补品,虽然他不会收货,但他清楚地知道了“这小子还想着我”,心里依旧暖洋洋的。
3、增加了一个中心化的入口
对微信而言,送礼功能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增加了一个中心化的入口。
什么叫中心化的入口?想想看,你在淘宝上是如何买茶杯的?是不是在淘宝首页顶部的搜索框里输入“茶杯”,然后在琳琅满目的茶杯里,像皇上翻牌子一样挑选。
这就叫中心化的入口。用户从一个入口进入,平台就可以做流量分发,就可以将流量分给不同类型的商家,甚至可以做商业化。
而微信里,虽然也可以搜索到微信小店中的商品,但毕竟大家的购物习惯不在微信,这个框的流量非常有限。
而在送礼功能中,当你进入挑选礼物的界面,搜索“茶杯”,就能看到所有开通了送礼功能的茶杯选择。
微信送礼为啥火不起来?
于是,送礼,就变成了微信的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这对于平台的商业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微信送礼功能,大概率既不会爆火、也不会消失,它会和看一看这样的功能一样,成为微信体系的普通一员。
商业的世界就是这样。寄予厚望的产品不一定爆火,无心插柳的功能往往成荫。
但至少,它能让我们学到了一件事:
尽管这个时代,人工智能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但一些线下的场景、一些微妙的心态,一些传统的人情世故,也许还真就是装不进代码里的。
毕竟,谁能给这个“其实挺想收,但装作很难推辞”的心态,写个算法呢?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微信小店灰测“送礼物”功能,自嗨功能罢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刘润)

原创文章,作者:爱运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yunying.org/news/347884.html

(0)
爱运营的头像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25年2月19日 下午4:05
下一篇 2025年2月20日 上午10:08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