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脑的脑力劳动者才是最有危机感的人

摘要: 当他们从电子表格中抬起头时,自动化随处可见。机器能做的事情正以惊人的规模发生指数性扩张,但人类却只能保持原状。他们不禁忧疑:现在有哪种的职业是没有后顾之忧的呢?

电影《我,机器人》(I,Robot)

昨天一则标题为《8月CPI同比上涨2.0% 创12个月新高》的文章,因为一位署名Dreamwriter的作者让朋友圈炸开了,记者们慌了。这篇文章,正式成为腾讯财经第一篇由机器人撰写发布的新闻。

稿件文末赫然写着:Dreamwriter,腾讯财经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

Dreamwritter发稿后,尽管腾讯第一时间表达了机器人不是来和记者抢饭碗的美好动机,表示更希望Dreamwriter能够解放记者,让记者从事更具挑战和智慧的工作。但似乎安抚作用有限。有记者朋友在朋友圈呐喊『尼玛要失业了』!他们认为,只要有有可匹配的数据库词料、通过简单的机器训练学习就能实现的稿件和文案,机器人会第一时间搞定,并且轻松打败人类。

不过,也有记者朋友对机器人写稿不看好,『不能原创,只是从别的地方拼凑,不看好诶』、『这些只能做这种资料的堆砌,如果你要写深度、调查、带感情的,机器是不行的』或者认为『有些写作,本身就有套路。机器人要具有共情能力也许能写出好文章。』这一派记者认为,拔数据的模板式写法距离人工智能新闻写作还有很大差距,严格意义上不是报道,而是数据图表自动生成器。

事实上,机器人写稿并非国内现在首创。在美国,创立于2007年的科技公司Automated Insights(AI)开发了一款名叫WordSmith的软件,可以自己编写一些简单的新闻事件,比如体育、财经类的。雅虎、美联社的相当一部分新闻就是由这位WordSmith编写的。此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卫报》近年来都已经将机器人不同程度的用到了新闻采编多个环节。

对运用这款机器人写稿,美联社和腾讯观点类似,认为目前机器写作并不意味着记者会丧失工作,而是将美联社记者解放出来,专注于做更多注重人性化色彩、体现人类智慧的内容,依靠机器做其擅长的大量数据收集整理、模式化有规律所寻的文字工作。

但看一下数据的变化,我们多少能体会到记者是否在被替代,记者不会完全丧失工作,但是记者将成为 “补充型生产力”。

首先,做新闻的搬运工,跟人肉比速度,显然是机器人的一个方向。以往美联社每季度生产大约200个报道,现在每个季度能生产3000-5000个报道,效率是人类记者的15倍。同时,在和美联社的合作中,机器人所产生的内容就像是人为书写的,但同时美联社自己也可以为其添加内容,比如记者获取但关于那家公司的新的信息。去年11月,AI副总裁AdamSmith在腾讯网媒体峰会就透露,2013年他们生产了3亿个报道,并预计2014年这一数字可突破10亿,2015年还会更多。与之同时,他们的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做结构化信息的处理,创造讯息增量,则是机器人写作的另一个方向。在个性化定制的基础之上,AI已能以人力难以企及的规模生产真人口吻的内容。未来,当人们回想人力去收集数据、从数据中讲报道这种事情是会觉得有些好笑的。当软件来做的时候,可以迅速的过滤大量交换的数据,然后据此来定制生产内容,并使用到真实的交流当中,并且大规模的使用。

AI的技术核心包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据的增多,即便阐述的场景相似,但是机器可以用更适合用户的方式生产一个新的报道。针对不同的读者,机器人写稿更个性化:个人健身运动,用户可以为自己的内容服务定制风格,比如选择一个毒舌的教练督促自己,或者一个阳光教练鼓舞自己,或者不偏不倚、只说基本事实的教练。另外,广告内容的表达更精准,这已经开始颠覆传统的广告投放方式:写稿机器人可以根据每辆车的独特性生产出一篇专属报道。

有人说人性是一道机器不可逾越的沟渠。他们觉得人类深刻的理解力以及创造力都是难以效仿的,认为即使机器人能定制稿件,但是它的表达和人的写作表达还是有不同。因此便有了上述 “深度、调查、带感情的,机器是不行的”类似看法。事实上,写稿机器人也能做有趣的、带入程度很高的内容,比如AI和雅虎的合作中,让机器人写手具有幽默感,可以对你的赛队开玩笑,也可以对你的投球开玩笑,并搞笑式的告诉你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有关这一点,《第二个机器时代》中也进行过深刻的探讨。计算机太过灵巧,以至于我们几乎不能预测它十年内的发展。就像有谁在2005年的时候就能够料到,两年之后才发布的iphone会威胁到酒店工作,私人住宅的主人可以利用手机上的Airbnb应用把它们的房子租给陌生人;现在几乎每个拥有私家车的人都可以在打车软件上成为临时出租车司机,Uber们的出现正在缓慢却深重地挑战着全球传统出租车司机这个的职业;Google竟然会去设计无人驾驶汽车。

这些年,科技取代人力的预言几乎是《狼来了》最后一章的内容——当然,这次不是狼,而是机器人。

2013年,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预测,机器在未来20年内或将投入使用到全美半数的工作之中。这是个大胆的预测,但就目前的一些案例来讲,也不算太离谱。例如,那些顶着心理学家名号的工作,似乎被计算机代替,有些研究人员指出,许多人更愿意在诊疗中向一台机器吐露真心,因为机器不会进行道德评价。这虽无法说明心理学家会就此走上被彻底取代的不归路,但却警示着计算机能够如此轻易地入侵一个看起来是“人类专属工作”的领域。由此可以猜想,以客观、真实为职业使命的人类记者,未来在机器同行的竞争下还具备哪些优势?

不只记者,科技取代人力已经迅速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岗位中。《大西洋月刊》8月刊载德莱克·汤普森《A world without work》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过去几年里,就算是美国也一直在经济大衰退造成的失业泥沼中挣扎,然而一些经济学家和技术专家已经发出警告:经济发展即将到达一个极点。随着深入挖掘劳动力市场数据,他们发现在周期复苏的表象之下潜伏着无数隐患。而当他们从电子表格中抬起头时,自动化随处可见:机器人活跃在各种操作室里和快餐店的柜台后。他们想象当无人驾驶汽车在逶迤的道路上驰骋,当亚马逊的无人机点缀着天空,千千万万的司机、货仓和零售商,将会被“解放”。机器能做的事情正以惊人的规模发生指数性扩张,但人类却只能保持原状。他们不禁忧疑:现在有哪种的职业是没有后顾之忧的呢?

美国的劳动力在长久的科技变革进程中不断被改造。农业科技孵化了种植业,工业革命又把人们带入工厂,随后的经济全球化和机械自动化又把人们从工厂拉回家中,促成了服务业的兴起。不过在重组的过程中,工作岗位的数目始终在增长。然而,现在令人们忧虑的是眼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科技使人失业的新纪元,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的发明正逐步将人类从劳动力市场永远地驱逐出去。

经济学家约翰·梅那德·凯恩斯曾预测道,到2030年,科技的进步将把人们每周的工时缩短到15个小时。科技将对工人们施加一种持续而缓慢的压力,从而一再提升从事一项工作的门槛,不仅薪酬会降低,全职适龄人员的占比也会减少,最终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那种 “工作至上”的观念将被迫退出社会主流。毕竟,机器人不需要领工资,不用吃不用喝还不睡觉。

现在,写稿机器人不跟文字记者拼文本,重在结构化信息的可视化处理,尚留有空间逼着大家写更有个性的内容。但智能机器人写作会不断学习,会探索,如果记者们进行工业流水线式地写作,无疑将最快被机器人取代。

和以往机器人大举提升生产效率的浪潮不同,随着类似写稿机器人的出现,如果还有机会的话,在不远的未来最倒霉的已不是体力劳动者,而是不用脑的脑力劳动者。更为可怕的是,如《三体》中所描绘的那样,记者行业与互联网科技行业之间出现一场“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战争”,我消灭你,但与你无关。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1. 2023:  抖音蓝V账号矩阵搭建及应用建议(0)
  2. 2023:  拼多多仅退款的处理方式(0)
  3. 2023:  win11电脑桌面记事本的锁屏密码怎么取消掉?(0)
  4. 2023:  安卓系统手机桌面记事本便签软件哪个好用(0)
  5. 2023:  小红书隐藏爆款话题!月增长率169.07%,数据透视三大玩法(0)

原创文章,作者:mingmingev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yunying.org/news/24237.html

(0)
mingmingevemingmingeve投稿者
上一篇 2015年9月12日 上午8:48
下一篇 2015年9月12日 上午8:50

推荐资讯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