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和网络共享社区

去中心化和网络共享社区

前些日子我朋友圈分享了一个创意脑洞。

大致如下:

「内容现在这么火 都在鼓励UGC创作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

出一本书 内容空白的

然后以众筹的方式让用户获得资格

参与讨论书名,主题,框架,目录,情节等

然后需要动笔开始创作了

每一节或者每一页

以拍卖形式 定下来谁写这一节

文章书籍有一定的规则和标准

以及对于内容创作好坏的奖惩

团队也有专门的编辑和运营来配合辅助

最后这本书写完了

印出来给每一位参与的人」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是不是和我们常说的去中心化概念相同。随着网络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成为可能。Web2.0兴起后,让信息可以在任意网络节点间双向流动,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可以是内容的生产者。互联网的内容不再是由专业机构或人群产生,而是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和创造,因此才有了“去中心化”这个概念。「去中心化」的协作将打破传统商业模型中工人、销售商和消费者的三方模式,生产者同时也可以是销售者和消费者,让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拿我的例子来说,参与众筹的用户既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本书的消费者,而且参与众筹的小伙伴可以是任何身份,只要有想法有脑洞就可以,这在提升趣味性新颖性的同时也降低了这本书的专业性,降低了部分的人力成本。

对于产品或者平台来说,也有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区别。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中心多元化,每个节点可以成为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中心对其他的节点不具备强制作用。

中心化的产品或者平台,通常在起初发展的时候表现良好,但它发展及改善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中心点。因为中心化的产品,中心点的强制性以及高聚焦性,让用户紧紧围绕着中心点。当中心点的发展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或者延伸到新的领域做出点成就的话,产品的规模也就很难做到扩大,发展也很局限。

去中心化的产品或者平台,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虽然比较艰难,但在合适的规则与引导下,去中心化产品的特点会吸引大量的贡献者参与者,产品的表现也会成倍增长。因为去中心化消除了强制性,让每位用户都能平等地成为中心,每个人又能通过自己的圈子影响到更多其他人,人际关系无限延伸,当自己的发声和价值主张吸引了别人的关注和支持,那么他就成了一个中心,又从某种程度上联结了社交因素,满足了马斯洛需求的尊重需求等。

对个人来说,拥有多重身份将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去中心化」协作的出现,让加入一个组织的门槛被无限降低,一个人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扮演不同角色。比如说,你在白天可以是一位公司职员,晚上就成了一名作家,周末又变成了一位讲师。所以,你的任何知识和技能,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平台来“贡献”,个人的能力将被充分地挖掘和共享。

去中心化是由中心化衍生出来的,并不会完全取代,正确的理解是互联网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将同步发展,两者将并存于任何场景和解决方案中,去中心化让每个个体都有着无限可能,中心化让某些特定个体的价值几何放大,健康而完整的生态圈即是如此。

可以看出,去中心化的效果是由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同时带来的,还有时下火热的网络共享社区。网络共享社区怎么理解呢,即每个人都不会再围绕一个固定的中心组织,而是在网络社区中自由协作,自由地产出内容,消耗内容。种一棵树只需要土壤和种子,但让其茁壮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就叫做网络共享社区。在优秀的网络共享社区里,能够做输出的用户能够提供优质的服务,且有需求的用户也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那么如何搭建起这个网络共享社区呢?

1. 确定这个网络共享社区的价值点,以及是否站得住脚。

举个例子,我想在校园内搭建一个“共享订书机”,因为我发现大家经常会有复习资料试卷纸张等容易丢失且容易搞乱,所以订书机可以帮助他们将纸张按分类地修订起来。因为他们并不是人手需要一个订书机,而只是需要将纸张修订起来。显然是我高估了共享订书机的必要性和刚需性,虽然在逻辑上没问题,但是用户来租我的订书机回去还要归还等问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所以大家干脆寝室买一个或者用小袋子小夹子代替即可。

那么如何保证我们的价值点是正确有用的呢?

早期的小范围试点,来确保社区提供的服务是有用的。而且这个有用对应的是解决用户的刚需,而不是伪需求。

经典案例可以看看OFO小黄车,那个时候他们团队发现大家都喜欢骑车出行,但是停放和被偷是个头疼的点。于是14年在北大校内小量投放,发现效果不错,于是加批量投放,但是还是仅限于校内。终于在数据结果能够确定共享单车的是出行刚需后,16年才开始在校园外也开始投放,最终也获得成功。

所以可以看出,提供有用的服务,是网络共享社区能够建立并运行的基础。

2. 建立一套反馈机制,来激励内容产出者持续地输出优质内容。

人们虽然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做内容产出和提供服务,但是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毕竟用户想不分享就可以不分享,我们也不能命令用户来做贡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社区就需要设计一套反馈机制,通过迎合用户的内在动机,来保证社区服务的连续性。

我认为,想让用户get到爽点,在于两个点。一呢,就是利益;二呢,就是价值点。

也就是说,第一个点就是从外在利益上让用户满足,让他觉得我好好地完成这件事情就能得到这笔财富,他会去认真完成。第二就是说让用户的内在动机得到回报,进而引导用户持续的行为。当然我们更倾向于第二点,挖掘用户的价值点。就像我们之前讨论的,内在动机包括对一件事情的热爱以及对认同感的追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我们要满足用户的情感与归属需求以及以上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持续地提供服务。

去中心化和网络共享社区去中心化和网络共享社区

可以参考往期文章链接:http://www.woshipm.com/operate/949023.html

同时,主播就是很好的例子。主播在直播的时候,平台为了鼓励主播能够多直播,多产出优质的有趣的内容,就建立了用户打赏机制。用户觉得主播演的好,很直接地就会打赏;主播也能在平台上看见粉丝的在线数量,如果高的话,也能满足主播自身的尊重需求,收益也会更多。

3.通过社区内服务质量严格管理,让解决需求的用户能够快速获得优质的服务。

一个社区要想留住用户,就得始终给客户最好的服务体验。在社区运营初期,因为规模小服务少,可以通过筛选服务的提供者来保证服务质量。比如知乎早期就采用了邀请注册制,只有获得邀请码的用户才能注册。门槛的提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用户的质量。而且在问答的页面里,获赞高的答案会更优先推给用户。但随着服务提供者数量的增加,每个人的水平肯定是不一样的,优质服务所占的比例就会越来越低。这个时候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导致消费者很难高效地获得优质的服务。所以说,管理好服务质量才能留住消费者。

4.通过打造社区文化及生态,让社区自行健康地运营。

对于社区来说,社区文化是它的品牌象征,好的品牌象征可以吸引优秀的用户主动加入,真正实现自行运转。美国公司在很多列车上都设立了静音车厢,不允许大声说话、公放音乐以及打电话。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一旦有人破坏了秩序,比如说接听了电话,那就会有乘客主动站起来制止。而乘客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因为他们知道静音车厢的规则。他们相信如果有冲突,乘务员会支持自己并强制对方执行。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列车的运营成本,也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

豆瓣这个平台,就有很强的社区文化。豆瓣的核心用户群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都市青年,包括白领及大学生,在平台内不接商务广告,对于软广硬广帖子的删除做的非常严格,这就让平台的忠实用户能够更好地在社区内获得服务或是产出内容。

文章提了两个点,一个是「去中心化」,一个是「网络共享社区」。

对于「去中心化」,让未来很多服务的边际成本有望趋近于零,也让有才华的人能够更好地在互联网平台得到机会。所以不要畏手畏脚,突破枷锁去想,放手大胆去做。

对于「网络共享社区」,就是如何将一棵树苗培养成大树。你需要知道社区的价值点,以及建立相应的制度规则,让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都能够get到相应的价值点,去挖掘他们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并让他们能持续地活跃在社区内,从而带动社区的自运转。

作者:PanGawe

公众号:狗血品牌打造

简介:杭州大学生,脑洞很大,充满希望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1. 2022:  打造商业思维框架的20个基础理论模型(0)
  2. 2022:  线上活动方案的运作流程模板(0)
  3. 2022:  一个完整的活动策划方案包含哪些内容?(0)
  4. 2022:  红杉美国最新内部 PPT 分享(精华版)(0)
  5. 2022:  德鲁克:无效管理者才会满脑子想着工作,有效管理者都在这样做……(0)

本文由钟意投稿,不代表爱运营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yunying.org/yxzs/135302.html

(0)
钟意的头像钟意投稿者
上一篇 2018年5月28日 下午1:37
下一篇 2018年5月28日 下午3:58

推荐资讯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