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话说回来,关于“用户视角”这个话题,几个月前我就想专门写一篇文章了,但迟迟无法下手,因为这个话题实在是太大,大到几乎无所不包的地步:
写文案需要用户视角——不要以为文案把产品的功能都罗列出来,用户就一定会下单。虽然在你看来,这些牛逼的功能沉淀了研发人员的心血,但在用户看来,他可能根本不明白这有什么用;
做企业需要用户视角——不要以为企业名气大了,就能靠这招牌吃遍天下。茅台再牛逼,也做不出一款成功的“茅台啤酒”。因为在用户看来,茅台并不是一家牛逼的公司,而是一瓶高端的白酒;
发简历需要用户视角——不要为了图自己方便,就把简历文件命名为“简历”,因为对你的用户(HR)来说,所有的文件都是简历;
甚至连递水果刀,也需要用户视角——要把刀柄对着对方(用户),而刀刃对着自己…

比如:
- 你之所以能长期待在一家公司,是因为你能满足客户或其他员工的需求,而不是单纯因为“你想待在这里”;
- 而一家公司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因为它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单纯因为“老板自己想开一家公司”;
- 甚至包括月球,它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也是因为它能满足(以地球为主的)其他星球的受力条件,否则早就飞走了…


所以这篇文章,我们就针对一些常见的情况,只讲一种我认为是最有效的、能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用户视角的方法。
更确切的说,这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态度,甚至是一种价值观——别把自己当回事。
- 目标客户:40岁左右中产阶级
- 轿车品牌形象好,准豪车品牌
- 新款车型价格实惠
- 很省油
- 折旧率很低,保值
- 越野能力强,能穿越泥泞和冰雪覆盖
这时候,你打算如何去写它的推广文案呢?
一般情况下,每当一位营销人接到一个任务,都会不由自主的进入“自我视角”的状态——“这件事非常重要,我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个产品卖出去”。(不然怎么升职加薪?)
于是,这个产品就会在他的脑中占据相当的位置——就连吃饭睡觉,都一直想着与产品有关的事。(你是不是深有体会?)

价格比同款车型便宜XX%;
每100Km只需XX加仑的汽油;
折旧率低至XX%,超级保值…
刚才我们说了,这款车针对的,是40岁左右的中产阶级。
那他们平时都关注哪些事情呢?
汽车?
也许吧,但除非他是狂热的汽车爱好者,否则他肯定还有很多其他更重要的事,比如:孩子的教育,家庭的收支,职场的拼搏,父母的身体,个人的形象等等…

用在这里的意思就是:你应该关心的不仅仅是产品,更重要的,是用户生活中的其他任务。
让我们来看看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当时是怎么写那款轿车的文案吧:(没错,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而那款轿车,就是以前英国的奥斯汀轿车)


要想保证营销的有效性,你最好谦虚一点——要假设全世界没人对你的产品感兴趣。大家都在各忙各的,谁愿意坐下来慢慢欣赏你的产品啊,又不是苹果。
而你要做的,就是从“用户任务”的角度去看待产品——看看这款产品,能帮助用户完成他们生活中的哪些重要任务。

为什么这样说?
道理很简单:因为对于用户来讲,他没有机会像你一样,在这么合适的背景中去欣赏这个包装。(比如上图的红色背景)
用户所处的环境是非常嘈杂的,周围充斥着各种信息。而在你产品的周围,也还有很多其他品牌的产品。
要判断一个产品的包装好不好,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放到真实的消费场景。
比如超市的货架,或者电商的页面,反正绝对不是一个故意衬托它的环境背景。(除非这个产品只在专卖店售卖,背景环境你自己说了算)

其实还是因为他们都过分关注了产品——在他们的脑海中,只有自己的产品才是主角。
不对。
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产品,而是作品——是应该放在博物馆里,用聚光灯照射着的作品,并且,还会有无数人来观摩——用这种“自嗨精神”去做设计,其实是自欺欺人…
我个人比较喜欢辩证的去看待问题,所以这个logo,我希望它能同时传递多种信息——如果这样看,它就是一个箭头;如果再这样看,它又是一片叶子;但同时也要保证它是一个字母的形状…
除非你就是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品牌(比如网红),或者你就是靠“讲故事”来赢得订单,否则,个人的喜好对品牌的设计,没有任何实际的指导意义。
即使你是老板…

这完全是自找麻烦——你不是在经营1个品牌,而是在经营1000个品牌!你真有这么大本事?
(PS:那位客户不是写童话故事的,他做的是2B的工业产品)
别把自己(的喜好)当回事,要从用户的视角去看问题:对用户来说,一个品牌就对应一个标签,信息一多反而记不住。
所以,不要虚头巴脑的搞什么“辩证法”…
谁有时间跟你辩?

包括我自己。
熟悉我公众号的读者应该都知道:我文章的标题,一般都是比较“平淡”的。
比如我之前一篇文章《品牌命名,你以为是靠翻字典或者拍脑袋?》,说实话,这个标题没什么煽动性,对读者的吸引力也不强。
而其它转载我的文章的公众号,标题就改的非常诱人——《如何起名,让你的品牌价值百万?》
你看,如果同时把这两个标题放在你面前,你更有可能会点开谁的?

那么,为什么我不采用这种标题呢?
这就属于个人好恶了…
不过,今天这篇文章,既然主题就是“用户视角”,那我就不能再按照自己的性子来办事了,我也要来吹一下牛…
这篇文章的标题,其实本来是:《所谓的“用户视角”,就是对本能的克制》。
而现在的标题是:《牢记这7个字,你也能拥有“用户视角”》。
相比之下,前者的描述更加准确客观,但没什么吸引力,因为没人喜欢克制。
而后者就不一样了,虽然有些夸张,也不够准确,但它的确能让人感觉:“原来只需要记住7个字,就能拥有用户视角啊!那我要赶紧点开看看了”…
毕竟,人们都希望用最低的成本,去完成某个任务。包括我自己…
自己多走一步,让别人少走一步;
自己多想一点,让别人少想一点;
用自己的麻烦,成就别人的方便…
总之,别把自己当回事——这就是“用户视角”所需要的态度。
当然,刚才我们说了,“别把自己当回事”其实是不准确的描述。
有时候,要做到“用户视角”,你反而需要“别把「用户」当回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奢侈品——海报上除了品牌的名字,其他一句文案都没有——就是想让你看不懂,就是想让你想买也买不到,就是想让你跪在它面前…
不过,对于绝大部分品牌来说,这种行为的模仿价值都几乎为0,所以就不再多说了…
最后,对于本文标题的不严谨,小云在此向各位深表歉意。
本文由品牌圈圈 (ID:Brand-Circle)
本文转载于品牌圈圈 (ID:Brand-Circle),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