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掉入“能力”陷阱

“某一方面特别强,并不是好事。
我们都愿意做那些自己擅长的事情,最终就会使我们会一直做那些擅长的事情”,陷入了能力陷阱之中。
比如写作,策划,运营,做了3年,5年,做的越多就会越擅长,最后成了一个“垂直的专家”,这样的一个循环能让我们在这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但是它有一个巨大的痛点,就是“把这个东西”发挥到了极致。
有人认为,“把某一个事情做到极致不好吗”?在传统时代这个观念非常被认可,比如一门手艺,“炸油条”,“做早餐”,最后开饭馆,不愁吃喝。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很多事情不需要做到极致在刻意练习中认为,某件事情花费1000个小时理论大量的重复,就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论,那么如果找到方法论之后,还要再花10年,20年,把它练习到卓越,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比如,开出租车的老司机,这个技能练习10年,依然是开车很多技能我们只需要掌握即可,而非要做到极致。
在互联网时代,多重技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千万不要把自己陷入到“能力”陷阱当中,我们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但是别把自己练成了某个岗位的专家。

01
“关于能力陷阱”

原来一个人靠一种技能就可以享受一生,

而现在一个人需要多重技能才能跟得上时代。

假设自己的职业规划就是往某个领域的专家发展,如果您问智远:做擅长的事情,一直做下去好吗?智远认为,“好”,一些技术工种,找到方法论,探索规律,做了5-6年,甚至10-20就可以成为专家。

假设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是往某个领域的专家发展,比如您想3-5年做到管理者职位,在开始步入职场做的只是某个方面的工作,一直刻意练习下去,会成为管理者吗?智远肯定的可以回答您,“不好”,因为自己会掉入这个“天坑”之中因为一直练习下去某项技能,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协同提高其他的能力。

在第二者看来,是多数人遇到的。

较多人认为一个岗位做了3年,就可以成为“管理者“,殊不知管理者是一项综合能力的提升。单纯只做一方面,这样就会导致我们陷入单一的能力之中,换句话来说,做的越多,就会越擅长,比如“用户运营,HR招聘”。

这些岗位,在2-3年就可以找到规律,找到规律后,习惯的事情做起来很简单,甚至还能给我们带来短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但是你会发现,自己越往一个地方使劲,可能就会偏离自己想要的那个目标,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习惯的奴隶,我们习惯了某一项技能,慢慢的就会沉浸当中,而不愿意去学习其他的技能。

“专业往往有的时候会害了自己”

两年之前有过这样的一篇报道,一位36岁的高速公路收费员,后来因为该高速公路停止收费后失业了,她哭着对记者说,这辈子人生可能就这么完了。也许有人觉得比较可笑,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因为除了收费,好像什么都不会。

智远曾经做过一个小的调查,

百分之80的人认为,自己当前位置的能力不能把自己带到下一个需要的位置。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和之前的时代有所不同的是:原来一个人只靠一种技能就可以享受一生,而现在一个人需要多重技能才能跟得上时代。

网络上有篇文章报道,曾经对很多企业的员工做过调查:问他们是否愿意尝试过改变,让自己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跟得上下一个人生阶段,下一个年龄节点自己所要面临的问题等。然而90%的人都说愿意尝试改变,但是最终没有改变成功。

为什么呢?他们的多数理由是如下:

1.企业文化的影响,一个萝卜一个坑,阻碍了自己的改变。

2.自己平时本职工作比较忙,根本没有富裕的时间。

3.想要改变,但是发现无从下手。

4.很难坚持下去,1个月可能就放弃了。

做好你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学习是“无关”的

在企业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把自己本职做好就行啦,其他的不用你管,瞎操心。殊不知,“做好你自己”的本质意思是:“你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其他的人的事,那是别人的”。

做好自己没有问题,做好自己和学习是“无关的”你会发现,时代在不断成长,个人也是一样,私下每个人都在学习,培养其他技能,企业要人总是需要“综合能力强的”,如果自己不学习其他岗技能,则早晚会被其他重合性大的技能,或者掌握该技能的人代替。

L先生是我的朋友,

但是他做5年的用户运营最后却失业了。

L先生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他也是早年在电商领域做用户运营,用户分层的老大哥,他一直在“用户运营”这个岗位专研,但是今年他却被公司优化失业了,失业的原因是“只会做用户运营”。
企业为什么不要只会做某一方面的人呢?
原因有三个方面:
1.一个岗位时间干了那么久,虽然成为经验丰富的老人,但是工资很高。
2.只会做某个方面的老人,
会陷入自己的能力圈和岗位职责圈,属于阶段性人才,不能长期培养。
3.无论怎么跳槽,都只在“用户运营”这一个方面
企业来说,除了前期建设以外,
后期运营,不需要专研一项太深,需要平衡力强的人,技术方面除外。

关于能力的陷阱,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就是让一个人只做擅长的技能,好比一个萝卜一个坑。

当今社会节奏很快,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企业都希望每个员工在本职位最大化的去创造价值,因此绝大部分人都会把所有精力放在眼前的工作上。

虽然大部分都知道不应该这样,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觉得部分时间是被琐碎的日常工作所占据,这也是无情的事实,那么怎么让自己避免掉进“能力陷阱当中,这也是当下每个职场人应该思考和注意的。


02
“跳出能力陷阱的4个方面”

拥抱变化,

试图让自己挑战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

跳出能力陷阱最为有效的方式,智远觉得就是“跳出舒适圈”,这个跳出舒适圈并不是指就要让自己制定合理计划,每天不断逼迫成长,而是要学会以岗位职责为核心,有意识的做”岗位范围“之外的事情。

在“能力陷阱”一书当中认为

改变能力陷阱有4个方面分别为:

1.重新梳理自己的工作

2.提高自己的认知高度

3.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

4.多元化技能的发展自己

1.重新梳理自己的工作

我们尽可能要把时间放在自己一些比较薄弱,而且想去进步的事情上面。

在平时的工作中,大部分人会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擅长的事情中,这样可以获得自我的满足和成就,但是其本质是一种思维的懒惰。

就好比打高尔夫球手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自己最擅长的招式,而忽略了其他的动作的练习。而在我们某些擅长的方面投入的越多,其实本质意味着,我们在其他事情上精力上投入的就会越少。

而“其他”事情,往往才是获得转变,甚至于平衡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因为绝大部分的创新和突破,其实都是跨界的结果,过去是“一招鲜吃遍天下”,一辈子用一个技能就够了,而现在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

比如自己是做”新媒体运营“,那么能否让自己锻炼下内容策划。

比如自己是做”社群运营“,能够让自己锻炼学习下”用户运营“。

比如自己做是”内容运营“,能否锻炼下自己的”内容活动策划”等技能。

所以,我们要从自己的工作上做出改变,尝试一些和本岗位链接比较亲密的技能,这些技能学习后,往往会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

2.提高自己的认知高度

认知高度和格局这个东西是人人都的,但是每个人看到的层级是不一样的,若想要升级自己的思维,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认知高度”,眼界看到高度以后,再去做相关的能力培养,才是我们应该所追寻的成长方式。

职场中如何提高自己看到的认知高度,这里有有几个常用方面的思考方式:

1.站在本岗位以外,去看自己所做的岗位属于部门环节。

2.以观察者的身份去观察自己的处境,学习换位思考。

3.以观察者的身份来观察整个运营动态中,自己和其他人的链接关系,看看能否发现有所不同。

4.以研究者的身份,试图去研究某一个事物。

5.和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沟通,请教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待方式。

其他日常的生活中,可以让自己多读一些历史哲学,心理的书籍,听一些改变思维方式的内容,可以让我们自己重新定位。

多看一些事实新闻,新闻的报道能够有助于我们拓展自己看待事物的高度,另外,周六日可以做些感兴趣的事情,也是不错的选择,在兴趣中去体验不同环境的思维方式

还有可以利用写作的方式合理化的总结,保持乐观的心态,参加一些集中化的活动,都是提高自己认知高度的参考方面。

3.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

人际网络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方面是在企业内部。

很多人只是闷头做事,自己成为别人”桥梁纽带“当中的一个棋子,而不是自己成为”桥梁纽带“,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围着别人去转,这就容易让自己迷失方向。

最好的一种形式是在工作中,尽可能让自己成为“桥梁”,成为链接一切事物的连接,当自己连接了不同部分,不同业务后,自己才能有更加宽阔的事业去重新看待自己的位置。

个方面是在企业外部

若自己想要快速的成长,圈子效应是必不可少的,在企业内容做专一的技能,带来的提升是非常局限的,若想升级更快,最好的形式就是与优秀的人志同道合的人同框。

假设你有较强的能力,依然可以成为连接垂直领域所有志同道合者的“组织者”,如果自己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可以选择加入别人的圈子。

圈子的目的讲究的是“相互赋能”的作用,在一个圈子中,通常有很多自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围绕自己的核心技能展开的,如果有分享的机会,尽可能抓住。

因为每次的分享,都能慢慢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行业领域的地位”,形成个人品牌效应。

在互联网行业中,“链接”是决定价值的,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始终将自己定位成“连接器”的原因。自己连接了多少用户,客户和资源等,才能显得自己更有价值,只有当我们自己从自我中走出来,成为一个“连接者”,才可以拥有更大的视野。

4.多元化提升自己视野

在27岁之后,尽可能让自己的“视野”不断的打开,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看一些和职业发展相关的书籍,这些都是助力自己成长不可缺少的,多元化发展的目的是从“思维层面”得以升华。

比如理财的管理可以让自己“理财意识”,医疗健康可以让我们判断是否需要给自己买份“保险”,了解房产发展趋势,让自己清晰在哪个时段适合投资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同龄人中,这些看似“没用”的事情,短时间带不来利益的事情,可能会给自己真正有用的事情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03
“不必想明白再去做”

人们都喜欢沉浸在想象之中

来透支提前的快乐,而忽略了行动的乐趣。

“能力陷阱”中,还有一个观点认为“所有的事情并不是规划”出来的,不必想明白了再做,先做慢慢就会想明白。先想好再做,和先做了再想是两码事情。

书中阐述了一个观点叫做:“想象力限制行为”

也就是说,任何的时候,我们的想象力会限制住我们的行为,碰巧,智远也是认为即便我们想象的都实现了,也没什么意思,可能身边的人也有所同感。

想象力会让自己透支快乐。

比如我们看到了某手机厂商发布了一款手机,尽管功能,外观,像素,UI等多么的酷炫,当把钱攒够了,买到手之后,好像就没有那么兴奋了。

因为想象的越丰富会越具体,就已经提前体验了部分的感受,就像快乐有了铺垫,痛苦有了提前准备,能带来的意外之喜,哪怕是小小的,却会印象深刻,就是因为它是自己想象以外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必执着于自己的想象,想要苹果也满意西瓜,不过分希望就不会失望,电影再好,被剧透了也是不能容忍的。想象地再好,但是已经被自己想到了,不就是有点无趣了么?

别把想象太当回事,

如果你什么都知道,也不会想出什么了。

想象力也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想的太多,不过是重复自己思考已经知道的事情,不是想象没有意义,而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想的太多了,还可能最后什么都不愿意做了,为什么呢?其一:热情已经被耗尽了,其二,想的太多,会误以为自己已经做过。

比如:当我认为自己只擅长写自我成长的文章的时候,我就不会去尝试写其他方面的内容了,当我尝试埋头去写作的时候,我就不会去思考如何营销,推广自己的内容了。

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说,想象力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前提是让把自己沉浸在某一项任务中,不要让自己想太多。

不必想明白了再去做: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有一些人,他们能够参悟出其中的道理,试图用知识和逻辑的力量来解释一切疑惑,总是希望内心整理好之后,再去接受现实,再去行动 。
然后在不知不觉中,想象浪费了我们很多的时间,使我们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成果,浪费了“自信”和“尝试”的机会。曾经有篇文章说到:“先搞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
我身边社群写作的故事:
我有一个社群,里面是专门写作的朋友,所有人的写作能力都是相似的,刚起步大概一个月,大家每天面临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拖更”,甚至于“没有找到合适的选题”,要么是“找到了合适的选题”,没有中间的观点支撑。
多半人都是“等我想好了,在开始行动”。
但是社群中有个伙伴,他每天逼迫自己去写,好多朋友就问他:你怎么做到的,他说,很简单,当我想到哪里,我就记录哪里,有些观点,是在写作中发现的,而不是“想好了再动笔的”。
决定一个人努力的程度往往不是人本身,而是机制就像只要你走上跑步机,当它开始运转,自己就一定会跑步,不得不跑步。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机制和环境中,会呈现两种状态。
好的机制,就是好的环境,坏的机制,就是一个让自己坠入懒惰的环境,有些事情,不必想到非常明白再去行动,先搞起来,让自己进入那个赛道当中,就是一种成功。
写在最后:
避免自己坠入“能力陷阱”,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知到自己是否在某一个职业,职位进入了无限制循环的状态。
其次就是尽可能把时间安排妥当,抽出20%的身心,去拓展岗位周边的技能,培养提升综合能力。
必等到凡事都计划好再去行动,别被思考浪费太多的时间,那样自己便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当自己做着做着,就会发现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超强的执行力,是对平庸生活最好的回击。

作者简介:

文:王智远ID:201440

主持人媒体出身,曾担任上市公司品牌经理,C轮企业市场品牌总监,多篇观点文章投稿与钛媒体,亿邦动力,36氪等,业余爱好写公众号。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王智远)

去年今日运营文章

  1. 2023:  《100个思维模型系列》006.易得性偏差思维(4)
  2. 2023:  『小红书』薯条产品入门秘籍(0)
  3. 2023:  抖音运营指导手册(图片版)(0)
  4. 2022:  《一张画布重塑你的职业生涯》读书笔记(0)
  5. 2022:  摸鱼选手,怎样写年终总结才能不被开除?(0)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王智远),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

(0)
爱运营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20年1月16日
下一篇 2020年1月17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