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一个人只靠一种技能就可以享受一生,
而现在一个人需要多重技能才能跟得上时代。
假设自己的职业规划就是往某个领域的专家发展,如果您问智远:做擅长的事情,一直做下去好吗?智远认为,“好”,一些技术工种,找到方法论,探索规律,做了5-6年,甚至10-20就可以成为专家。
假设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是往某个领域的专家发展,比如您想3-5年做到管理者职位,在开始步入职场做的只是某个方面的工作,一直刻意练习下去,会成为管理者吗?智远肯定的可以回答您,“不好”,因为自己会掉入这个“天坑”之中,因为一直练习下去某项技能,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协同提高其他的能力。
在第二者看来,是多数人遇到的。
较多人认为一个岗位做了3年,就可以成为“管理者“,殊不知管理者是一项综合能力的提升。单纯只做一方面,这样就会导致我们陷入单一的能力之中,换句话来说,做的越多,就会越擅长,比如“用户运营,HR招聘”。
这些岗位,在2-3年就可以找到规律,找到规律后,习惯的事情做起来很简单,甚至还能给我们带来短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但是你会发现,自己越往一个地方使劲,可能就会偏离自己想要的那个目标,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习惯的奴隶,我们习惯了某一项技能,慢慢的就会沉浸当中,而不愿意去学习其他的技能。
“专业往往有的时候会害了自己”
两年之前有过这样的一篇报道,一位36岁的高速公路收费员,后来因为该高速公路停止收费后失业了,她哭着对记者说,这辈子人生可能就这么完了。也许有人觉得比较可笑,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因为除了收费,好像什么都不会。
智远曾经做过一个小的调查,
百分之80的人认为,自己当前位置的能力不能把自己带到下一个需要的位置。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和之前的时代有所不同的是:原来一个人只靠一种技能就可以享受一生,而现在一个人需要多重技能才能跟得上时代。
网络上有篇文章报道,曾经对很多企业的员工做过调查:问他们是否愿意尝试过改变,让自己尽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跟得上下一个人生阶段,下一个年龄节点自己所要面临的问题等。然而90%的人都说愿意尝试改变,但是最终没有改变成功。
为什么呢?他们的多数理由是如下:
1.企业文化的影响,一个萝卜一个坑,阻碍了自己的改变。
2.自己平时本职工作比较忙,根本没有富裕的时间。
3.想要改变,但是发现无从下手。
4.很难坚持下去,1个月可能就放弃了。
做好你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学习是“无关”的
在企业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把自己本职做好就行啦,其他的不用你管,瞎操心。殊不知,“做好你自己”的本质意思是:“你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其他的人的事,那是别人的”。
做好自己没有问题,做好自己和学习是“无关的”。你会发现,时代在不断成长,个人也是一样,私下每个人都在学习,培养其他技能,企业要人总是需要“综合能力强的”,如果自己不学习其他岗技能,则早晚会被其他重合性大的技能,或者掌握该技能的人代替。
L先生是我的朋友,
但是他做5年的用户运营最后却失业了。
1.一个岗位时间干了那么久,虽然成为经验丰富的老人,但是工资很高。 2.只会做某个方面的老人, 会陷入自己的能力圈和岗位职责圈,属于阶段性人才,不能长期培养。 3.无论怎么跳槽,都只在“用户运营”这一个方面, 对于企业来说,除了前期建设以外, 后期运营,不需要专研一项太深,需要平衡力强的人,技术方面除外。
关于能力的陷阱,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就是让一个人只做擅长的技能,好比一个萝卜一个坑。
当今社会节奏很快,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企业都希望每个员工在本职位最大化的去创造价值,因此绝大部分人都会把所有精力放在眼前的工作上。
虽然大部分都知道不应该这样,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觉得部分时间是被琐碎的日常工作所占据,这也是无情的事实,那么怎么让自己避免掉进“能力陷阱当中,这也是当下每个职场人应该思考和注意的。
拥抱变化,
试图让自己挑战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
跳出能力陷阱最为有效的方式,智远觉得就是“跳出舒适圈”,这个跳出舒适圈并不是指就要让自己制定合理计划,每天不断逼迫成长,而是要学会以岗位职责为核心,有意识的做”岗位范围“之外的事情。
在“能力陷阱”一书当中认为
改变能力陷阱有4个方面分别为:
1.重新梳理自己的工作
2.提高自己的认知高度
3.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
4.多元化技能的发展自己
1.重新梳理自己的工作
我们尽可能要把时间放在自己一些比较薄弱,而且想去进步的事情上面。
在平时的工作中,大部分人会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擅长的事情中,这样可以获得自我的满足和成就,但是其本质是一种思维的懒惰。
就好比打高尔夫球手花大量的时间去练习自己最擅长的招式,而忽略了其他的动作的练习。而在我们某些擅长的方面投入的越多,其实本质意味着,我们在其他事情上精力上投入的就会越少。
而“其他”事情,往往才是获得转变,甚至于平衡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因为绝大部分的创新和突破,其实都是跨界的结果,过去是“一招鲜吃遍天下”,一辈子用一个技能就够了,而现在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
比如自己是做”新媒体运营“,那么能否让自己锻炼下内容策划。
比如自己是做”社群运营“,能够让自己锻炼学习下”用户运营“。
比如自己做是”内容运营“,能否锻炼下自己的”内容活动策划”等技能。
所以,我们要从自己的工作上做出改变,尝试一些和本岗位链接比较亲密的技能,这些技能学习后,往往会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
2.提高自己的认知高度
认知高度和格局这个东西是人人都的,但是每个人看到的层级是不一样的,若想要升级自己的思维,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认知高度”,眼界看到高度以后,再去做相关的能力培养,才是我们应该所追寻的成长方式。
职场中如何提高自己看到的认知高度,这里有有几个常用方面的思考方式:
1.站在本岗位以外,去看自己所做的岗位属于部门环节。
2.以观察者的身份去观察自己的处境,学习换位思考。
3.以观察者的身份来观察整个运营动态中,自己和其他人的链接关系,看看能否发现有所不同。
4.以研究者的身份,试图去研究某一个事物。
5.和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沟通,请教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待方式。
其他日常的生活中,可以让自己多读一些历史哲学,心理的书籍,听一些改变思维方式的内容,可以让我们自己重新定位。
多看一些事实新闻,新闻的报道能够有助于我们拓展自己看待事物的高度,另外,周六日可以做些感兴趣的事情,也是不错的选择,在兴趣中去体验不同环境的思维方式。
还有可以利用写作的方式合理化的总结,保持乐观的心态,参加一些集中化的活动,都是提高自己认知高度的参考方面。
3.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
人际网络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方面是在企业内部。
很多人只是闷头做事,自己成为别人”桥梁纽带“当中的一个棋子,而不是自己成为”桥梁纽带“,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围着别人去转,这就容易让自己迷失方向。
最好的一种形式是在工作中,尽可能让自己成为“桥梁”,成为链接一切事物的连接者,当自己连接了不同部分,不同业务后,自己才能有更加宽阔的事业去重新看待自己的位置。
第二个方面是在企业外部
若自己想要快速的成长,圈子效应是必不可少的,在企业内容做专一的技能,带来的提升是非常局限的,若想升级更快,最好的形式就是与优秀的人志同道合的人同框。
假设你有较强的能力,依然可以成为连接垂直领域所有志同道合者的“组织者”,如果自己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可以选择加入别人的圈子。
圈子的目的讲究的是“相互赋能”的作用,在一个圈子中,通常有很多自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围绕自己的核心技能展开的,如果有分享的机会,尽可能抓住。
因为每次的分享,都能慢慢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行业领域的地位”,形成个人品牌效应。
在互联网行业中,“链接”是决定价值的,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始终将自己定位成“连接器”的原因。自己连接了多少用户,客户和资源等,才能显得自己更有价值,只有当我们自己从自我中走出来,成为一个“连接者”,才可以拥有更大的视野。
4.多元化提升自己视野
在27岁之后,尽可能让自己的“视野”不断的打开,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看一些和职业发展相关的书籍,这些都是助力自己成长不可缺少的,多元化发展的目的是从“思维层面”得以升华。
比如理财的管理可以让自己“理财意识”,医疗健康可以让我们判断是否需要给自己买份“保险”,了解房产发展趋势,让自己清晰在哪个时段适合投资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同龄人中,这些看似“没用”的事情,短时间带不来利益的事情,可能会给自己真正有用的事情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人们都喜欢沉浸在想象之中
来透支提前的快乐,而忽略了行动的乐趣。
“能力陷阱”中,还有一个观点认为“所有的事情并不是规划”出来的,不必想明白了再做,先做慢慢就会想明白。先想好再做,和先做了再想是两码事情。
书中阐述了一个观点叫做:“想象力限制行为”
也就是说,任何的时候,我们的想象力会限制住我们的行为,碰巧,智远也是认为即便我们想象的都实现了,也没什么意思,可能身边的人也有所同感。
想象力会让自己透支快乐。
比如我们看到了某手机厂商发布了一款手机,尽管功能,外观,像素,UI等多么的酷炫,当把钱攒够了,买到手之后,好像就没有那么兴奋了。
因为想象的越丰富会越具体,就已经提前体验了部分的感受,就像快乐有了铺垫,痛苦有了提前准备,能带来的意外之喜,哪怕是小小的,却会印象深刻,就是因为它是自己想象以外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必执着于自己的想象,想要苹果也满意西瓜,不过分希望就不会失望,电影再好,被剧透了也是不能容忍的。想象地再好,但是已经被自己想到了,不就是有点无趣了么?
别把想象太当回事,
如果你什么都知道,也不会想出什么了。
想象力也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想的太多,不过是重复自己思考已经知道的事情,不是想象没有意义,而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想的太多了,还可能最后什么都不愿意做了,为什么呢?其一:热情已经被耗尽了,其二,想的太多,会误以为自己已经做过。
比如:当我认为自己只擅长写自我成长的文章的时候,我就不会去尝试写其他方面的内容了,当我尝试埋头去写作的时候,我就不会去思考如何营销,推广自己的内容了。
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说,想象力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前提是让把自己沉浸在某一项任务中,不要让自己想太多。
作者简介:
文:王智远ID:201440
主持人媒体出身,曾担任上市公司品牌经理,C轮企业市场品牌总监,多篇观点文章投稿与钛媒体,亿邦动力,36氪等,业余爱好写公众号。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王智远)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王智远),本文观点不代表爱运营立场,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爱运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