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500强上海均和集团暴雷,创始人旅居日本2年,公账清空

导读:均和集团暴雷事件揭露了其借“招商”之名行套利之实的模式本质:通过虚构大宗贸易流水(与城投合资设立空壳公司,循环倒货制造虚假营收),配合产业园区骗局(低价圈地、注水招商、违规预售)包装政绩。
政企在短期利益驱动下形成“共谋”——政府获得GDP与招商数据,城投美化报表获取融资,均和则借此套取信贷、ABS、信托等金融资源并转移资产。
图片
今年6月,一颗重磅炸弹在上海滩炸响——曾经号称”长三角百强”的均和集团(2024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92位、上海百强企业第21位),这个体量超千亿的商业帝国,竟然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5000多名员工失业,供应商货款无着,福州长乐的地产项目延迟交房,几近烂尾。

为什么,500强集团转眼就塌?2024年还荣誉满载的企业,2025年为什么就资金链断裂了?

均和集团的灵魂人物,何旗,这位1982年出生在福建长乐的年轻人,17岁接手家族生意,是80后闽商群体中的佼佼者。近日被传失联超两年。

17岁接手家族生意 到千亿企业

均和集团的掌舵人何旗,1982年出生于福建长乐,他的故事被无数媒体撰写过——80后闽商奋斗史。

何旗的商业征程起步于1999年,当时年仅17岁的他进入父亲创立的公司,随后逐步接替父亲掌管公司事务。

2003年,何旗离开福建,奔赴上海,在上海成立上海均和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以钢铁贸易为起点,两年之后,公司更名为上海均和集团有限公司,并大步迈向钢铁贸易的国际舞台。

2008年,何旗回到福建,在厦门创办(均和)厦门有限公司,何旗亲任董事长,进一步拓展业务版图。

何旗的财富裂变始于2015年,这一年何旗嗅到了金融资本的魔力,大举进军金融投资领域:参股九江银行、申港证券,成立均和商业保理、孚玉基金,甚至参与江西银行H股上市。

这一时期,何旗的商业帝国主要围绕大宗贸易+金融资本。

2018年,均和集团迎来高光时刻:

上海均和与厦门均和同时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列第52位与第192位;何旗个人财富随之飙升至80亿元,强势登上胡润百富榜第483位,稳坐福建长乐首富宝座。

图片

2020年,何旗又将目光瞄向了文化旅游地产板块,并开始进军产业园区,推出均和云谷品牌。

当时何旗给出的解释是,均和集团贸易已经做到了规模的瓶颈了,希望给富裕的资金找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去处,恰逢当年华夏幸福产业园风风火火,非常受地方政府的重视,于是就押注这个领域。

大宗贸易、金融资本、产业园,成为均和的主要业务模式。
均和集团暴雷背后,其实是一场精心策划、政企“合谋”的庞大游戏:一面以“大宗贸易巨头”的华丽外衣掩盖“空转流水”的虚假繁荣;另一面打着“产业招商、园区建设”的旗号,行着土地套利、预售融资、收割投资者之实。这场游戏的崩盘,为地方城投等国企敲响了震耳欲聋的警钟。
“三无”贸易:千亿营收的皇帝新装
表面上,均和是一家年销售收入超2500亿的大宗贸易巨头,实则大部分营收来源于“空转流水”,本质就是一场规模浩大的“左手倒右手”财务魔术,其核心模式是“空转贸易”——无货权、无现金、无实物的“三无”模式,操作路径清晰而触目惊心:
  1. 合资平台设立:均和与亟需“美化”报表的地方城投合资成立贸易壳公司。
  2. 虚构贸易循环:壳公司从均和“采购”巨额货物(如价值10亿的钢材),旋即“原价”卖回均和。
  3. 虚假繁荣诞生:货物纹丝不动,甚至仅凭“虚拟仓单”走账,双方凭空制造出等额的虚假营收。

这种操作,使与其合作的地方城投公司能够瞬间获得“漂亮”的财务报表,得以顺利发债融资;均和则借此堆砌起庞大的贸易规模,骗取更高的信用评级、更廉价的银行信贷和“商业巨头”的品牌光环。

然而,建立在沙丘上的大厦,一旦监管要求穿透核查“货权凭证”或“现金流与营收匹配度”,其脆弱本质便暴露无遗。

“招商”幻影:产业园里的空城计与连环套

空转贸易仅是均和“组合拳”的第一招,与之紧密捆绑的是其所谓“产业园区建设与招商”业务。

2020年,何旗将目光投向产业园区,创立“均和云谷”品牌,豪言 “三年百园”。然而,这并非普通的实业扩张,这层光鲜的外衣下,同样是精心设计的套利链条:

  • 低价圈地:以“招商承诺”为饵,换取地方政府远低于市场价的产业用地。
  • 注水招商:凭借大量未真正落地的“企业意向书”滥竽充数,虚构招商成果。
  • 违规预售/融资:在手续不全(无预售证、规划审批)的情况下,将厂房提前销售给不知情的企业或散户投资者,或直接用意向合同包装融资。
  • 空城结局:大量厂房空置,承诺的产业集聚、税收、就业化为泡影。
金融收割:三位一体的终极套利

均和通过虚假的贸易营收和“成功”的产业包装,最终就是为了服务于一个核心目的——从金融市场大规模套取真金白银

  • 信贷套利:用空转出的巨额营收向银行申请流动性贷款。
  • 证券化包装:将产业园的意向书、合同包装发行项目ABS、信托计划。
  • 抵押融资:用已“预售”的厂房进行重复抵押融资。
  • 私募圈钱:利用与政府的合资公司、框架协议,对外募集私募基金,许诺未来分红。

资金到手后,一部分用于维持庞氏骗局般的公司运转,更大一部分则通过复杂通道(如SPV过桥、境外转移、家族办公室、壳公司等)被悄然转移、隐匿。项目尚未真正启动或完成,巨额融资已被提前抽走,留下巨大的债务黑洞。

地方“共谋”:短视政绩下的饮鸩止渴

如此明显的造假与套利,缘何能长期运转?关键在于形成了一个脆弱的“共谋生态系统”。地方政府及关联城投公司,在短期利益驱动下“半睁一只眼”:

  • 政绩冲动:GDP、招商引资额、产业投资额等关键数据短期内“火箭蹿升”,地方领导履历光鲜。
  • 财政幻觉:土地出让金(虽低价)、部分短期税收留成入账,缓解当期财政压力。
  • 城投“解渴”:城投公司通过合资贸易凭空做大营收,获得宝贵的发债额度,掩盖自身流动性危机。

政企合作,各方在虚假繁荣的盛宴中各取所需,心照不宣。然而,这种“共谋”无异于饮鸩止渴。

图片

均和的暴雷,正是这场击鼓传花游戏“音乐停止”的残酷时刻。鼓点骤停,地方城投首当其冲:

  • 合资陷阱反噬:为美化报表而与均和合资成立的贸易公司,成为巨大债务和合规风险的直接承担者。
  • 抵押物贬值/无效:作为融资抵押物的“产业园”厂房,或因违规、或因空置而价值暴跌甚至被认定无效。
  • 债务连锁反应:为均和相关项目提供的担保、基于虚假贸易和招商承诺所做的投资决策,将引发连锁债务危机。
  • 信用崩塌:深度卷入丑闻,严重损害地方国企乃至地方政府的市场信誉和再融资能力。

资本游戏的崩塌,精心设计的骗局浮出水面

事实上,均和集团并非一夜之间崩塌。危机的征兆早在2024年底就已显现,当时员工工资开始“姗姗来迟”。从拖延几天逐渐演变成长期拖欠,但员工们自我安慰:“千亿企业总不会说倒就倒吧?”

图片

(均和暴雷时间轴,来源网络资料)

崩塌的导火索,正是国家对虚假贸易和金融空转的重拳整治。三流合一”(货物流、资金流、票据流)监管新规出台后,成为压垮均和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5年6月,这艘停泊在陆家嘴的“商业巨轮”彻底熄火。公司扔出“重磅炸弹”——要求员工自行办理离职,配合者只能拿到5月底的工资社保,想要赔偿金“门儿都没有”;不配合者连5月工资都拿不到。

愤怒的员工涌向劳动仲裁,维权队伍排成长龙,一眼望不到头。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项目接连爆雷。在青岛城阳区,一群购买“均和云谷”厂房的小企业主对着被查封的工地欲哭无泪。

“我们就是冲着项目身上的‘国资’光环去的,以为上了双保险,稳赚不赔。”一位企业主哽咽道。可现实是,他们购买的厂房连预售证和网签都没有,钱没了,厂房被封,房产证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地方城投等国企,尤需从这场血淋淋的教训中清醒,挣脱虚假繁荣的枷锁,方能在未来的风浪中真正行稳致远。击鼓传花的游戏总有终结之时,而承担代价的,往往是那些在盛宴尾声才恍然发觉自己手持“最后一棒”的人。

目前,上海警方已对均和集团立案侦查,但5000名员工的赔偿金仍无着落。

来源:上海陆家嘴金融并购联盟

原创文章,作者:爱运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iyunying.org/news/354011.html

(0)
爱运营的头像爱运营管理员
上一篇 2025年8月5日 下午4:05
下一篇 2022年1月10日 下午2:34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